所謂“砂壺”,即宜興紫砂壺,用紫色陶土製成。明時,陶土中卒有粗砂,據說透氣性好,故名“砂壺”。後世已用精煉陶土,不複有砂,但仍稱“紫砂壺”。
明朝正德年間,有書生吳頤山談書於宜興金沙寺。書童供書,見寺僧取陶土製缶,即用其餘土製壺。傳世的供春壺,據說隻有一把仿古杏樹癭而製的樹癭壺是真的。此壺清末歸蘇州大收藏家吳大澂,已缺壺蓋,由當時製壺名手黃玉麟配上一個南瓜蒂形的壺蓋。後歸儲南強所有,大畫家黃賓虹見到,認為瓜蒂蓋不倫不類,遂由製壺高手裴石民重製一蓋,有紐似靈芝。此壺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繼供春南而起的製壺名家為時大彬,據說時大彬製壺,開始時形製較大。南京博物館即藏有一把時大彬製的提梁大壺,造型古樸厚重,上小下大,泥質係栗色粗砂土摻以黃色砂土,成金黃色斑紋,頗為美觀。後時大彬遊婁東,接受了陳繼儒等大家的品茶理論。陳繼儒認為:“獨飲得茶神,兩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張源認為:“獨飲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即,一起品茶的人不能過多,五六個就過於泛濫,七八個簡直像搞慈善事業的夏季施茶了。既然品茶隻宜獨飲、或二至三四人,則茶壺不宜太大,時大彬遂改作小壺,以迎合時人的品茶風尚。“壺小則香易聚,壺大則味不佳。”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藏有一把時大彬的瓜棱壺,藏壺紅木盒內有一紙記載:“時大彬為陳眉公(繼儒)製小瓜壺,癸酉(1933)得自楹江張氏,甲戌裝,乙亥懷希記。“懷希”是上海大藏家龔心釗的字號。
1984年,無錫甘露鄉於明華師伊墓葬中出出一把時大彬製紫砂壺。淺褐色,閃爍淺黃色顆粒。壺身球形,下有三個乳頭形矮足;壺蓋貼辮對稱的如意雲頭紋,蓋紐如珠,中有出氣小孔;把梢下有“大彬”二字楷書款。此壺高僅11。3厘米,也是小壺。
製壺名家,代不乏人,但至清朝嘉慶初年,名家較少,壺式陳舊,且改手捏為模製,致壺藝衷落。幸有陳鴻壽出任宜興縣宰,大力但倡導,得使“壺藝中興”。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清錢塘(杭州)人。嘉慶六年(1801)撥貢,工書畫篆刻,受浙江巡撫阮元賞識,後任江蘇淮安同知,溧陽、宜興縣宰等職。
陳鴻壽愛茶愛壺,任宜興縣宰後,公餘之暇,辨別砂質,創製新樣,供名匠楊彭年、邵二泉等製壺。興之所至,親自奏刀,刻製壺銘,落曼生款印,世稱“曼生壺”。但一般壺銘,多由幕僚、清客江步青(聽香)、高塏(爽泉)、郭麔(頻迦)等人刻銘。
陳鴻壽創創製過多少種新的紫砂壺式樣?李景康《陽羨(宜興)砂壺圖考》稱十八式。但他自己講到過的,就有二十餘式。還有人說有三十八式。我想,陳鴻壽隻有一任(三年)縣宰,公務繁忙,豈能專事壺藝?隻不過是後人景仰陳鴻壽,把新式樣都歸到他的頭上去了。
紫砂壺之佳者,貢入朝廷。清康熙時,命造辦處在紫砂壺上加給琺琅彩,二次低溫烘燒,人稱“宮廷紫砂器”
清宮瓷茶具
瓷製茶器,曆代均有。唐陸羽《茶論》,引晉杜毓《荈(茶)賦》:器擇陶(同窯)棟,出自東甌。“並注:“甌,越州也。”故陸羽認為:“越州上,鼎次次,婺州次;嶽州上,壽州,洪州次。”
到了清朝的康,雍、乾三代,瓷器得到空前的發展。瓷製茶器精益求精,現予擇要介紹:
瓷茶葉罐,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兩隻雍正年間的瓷茶葉罐,一為單色冬青釉,鼓腹,平蓋。通體瑩潔,光亮似玉。自肩至底,弧線十分流暢自然。一為腹部畫青花折枝花果,肩部畫如意頭,底部畫寶蓮花瓣。底部不收斂,可貯更多的茶葉。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有一對乾隆年間的貯茶瓷器。腹部均為四方形,上有圓口,回蓋。一為豆青釉,青翠欲滴,腹部一麵凸印梅花,另一麵凸印風荷,均作白色。一口,頸不上釉,肩部及四方體腹部以青花釉裏紅繪通景山水人物,並有樹石、飛鴻。一般講茶葉罐是指圓筒形的器皿;這兩隻貯茶瓷器是方形的,似應叫茶瓶。據說這兩隻乾隆時代的茶瓶,是從海外回流的。
琺琅彩瓷茶器,琺琅彩器由外國傳教士引進中國,深受康熙皇帝喜愛,命在宮內成立琺琅
作各種不同胎質的琺琅器。雍正皇帝親自評定琺琅彩瓷的質量優劣。並以紫砂茶壺、茶碗為式樣,命人製作琺琅彩瓷茶器。無論是胎釉、彩繪,都有較大發展。成品以茶壺、茶鍾,茶碗為多。茶鍾、茶碗的形製是一樣的,都是碗,為啥叫法不同呢?原來,在宮廷檔案中,不僅有茶鍾、茶碗,還有湯碗,膳碗、飯碗。是按口徑大小不同而叫法各異。茶鍾口徑約10厘米,茶碗約11厘米,湯碗約13。5厘米,膳碗約15厘米;高度則基本相同。乾隆朝的琺琅彩瓷數量較多,但質量略遜,畫麵則比較多樣。如係雍正年間白地琺琅彩瓷碗,上繪錦雞,五色牡丹。又如,係乾隆年間紅地琺琅彩瓷碗。上繪白番團花,上下有白色回紋邊。
粉彩茶器,粉彩一名軟彩,以玻璃白打底,加繪彩色,借用國畫用粉及渲染技法,再經烘烤成器。色彩豐富,色調淡雅柔和。粉彩出現於康熙晚期,極盛於雍正,乾隆時品種更多。嘉慶時,各種瓷器由盛轉衰。但宮廷用的粉彩茶具,依舊不少。如係嘉慶朝粉彩開光禦製詩文綠地堆花茶壺、茶盤。詩文作
佳茗頭綱貢,澆詩必月團。
竹爐添活火,石銚沸驚湍
魚蟹眼徐颺,旗槍影細攢.
一甌清具足,春盎避輕寒。
嘉慶丁已小春月之中浣禦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