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經》,稱製茶的工具為“茶之具”,有灶、釜、杵臼等十六種;稱烹茶的器皿為“茶之器”,有風爐、火莢、碾、羅合、碗等二十五種。後世有的淘汰,有的合用,至明代時,“茶之具”、“茶之器”的界限也逐漸泯沒,總稱“茶具”,主要的有十二種。朱存理有《茶具圖讚序》,審安老人得十二種茶具擬人化,給他們取出姓名、字號,還各給一個宋代的職稱。在清陸廷燦的《續茶經·茶之圖》中,又給這十二種茶具各作讚語。
這些稱謂、讚語,雖然均屬文字遊戲,但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對茶事、茶藝的重視和關懷,寓意和美化,特予集中錄出,並作必要的附注:
朱存理《茶具圖讚序》:飲之用必先茶,而製茶必有其具。錫具(賜給茶具)姓而係名,寵以爵(官職),加以號,季宋之彌文(按宋末禮製)。然精逸高遠,上通王公,下逮林野,亦富貴也。願與十二先生周旋,嚐山泉極品,以終身此間富貴也,天豈靳(吝惜)乎哉!
審安老人茶具十二先生姓名(為求明白易懂,將茶具名稱先附於前,讚語分列條末):
(竹茶籠)韋鴻臚(職掌朝祭禮儀)文鼎,景暘,四窗閑叟。讚:祝融(火神)司夏,萬物焦爍,火炎昆岡,玉石俱焚,爾無與焉。乃者不使山穀之英墮於塗炭,子與有力矣。上卿之號,頗著微稱。(指及時采茶,免於枯萎。)
(木椎)木待製(職在輪值宮廷,典守文物)利濟,忘機,隔竹主人。讚:上應列宿(星宿),萬民以濟,稟性剛直,摧折強梗,使隨方逐圓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則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資之樞密,亦莫能成厥功。
(茶碾)金法曹(職掌司法)研古,元鍇,雍之舊民;鑠古,仲鑒,和琴先生。讚: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圓機運用,一皆不法,使強梗者不得殊軌亂轍,豈不韙與(豈不善哉)!
(石磨)石轉運(職掌運輸)鑿齒,遄行,香屋隱君。讚:抱堅質,懷直心,啖嚅英華,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權之重,循環自常,不舍正而適他,雖沒齒無怨言。
(葫蘆水杓)胡員外(即員外郎,職在各部郎中之次)惟一,宗許,貯月仙翁。讚:周旋中規而不逾其閑,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鬱結之患悉能破之,雖中無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圓機之士。
(茶羅)羅樞密(中樞要職)若藥,傳師,思隱寮長。讚:機事不密則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揚之,使精粗不致於混淆,人其難諸。奈何矜細行而事喧嘩,惜之。
(棕茶帚)宗從事(大官僚屬)子弗,不遺,掃雲溪友。讚:孔門高弟,當灑掃應對,事之末者,亦所不棄,又況能萃其既散,拾其已遺,運寸毫而使邊塵不飛,功亦善哉!
(漆雕茶盞托)漆雕密閣(尚書郎)承之,易持,古台老人。讚: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末能信。以其弭執熱之患,無坳堂之覆,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陶製茶碗)陶寶文去越,自厚,兔園上客。讚:出河濱而無苦窳,經緯之象,剛柔之理,炳其繃中(充實於內),虛己待物,不飾外貌,位高秘閣,宜無愧焉。
(水瓶)湯提點(職掌司法水利)發新,一鳴,溫古遺老。讚:養浩然之氣,發沸騰之聲,以執中之能,輔成湯之德,斟酌賓主間,功邁仲叔圉。然未免外爍之憂,複有內熱之患,奈何?
(竹製茶筅)竺副帥善調,希點,雪濤公子。讚:首陽餓夫,毅諫於兵沸之時,方金鼎揚湯,能探其沸者幾稀。子之清節,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誰)見爾。
(茶巾)司職方(兵部有職方司)成式,如素,潔齋居士。讚:互鄉童子,聖人猶且與其進,況端方質素,經緯有理,終身涅而不緇(品德高尚,染不黑)者,此孔子之所以與潔也。
清沈存周錫茶壺
沈存周,字鷺雝,浙江嘉興人,與朱彝尊(1629—1709)同時,友好。工詩,善書,尤以製錫壺聞名於世,包漿水銀色,光可鑒人。在壺上刻詩、書款、刻印,即世之工書、篆者不能過。
乾隆年間著名詩人、書畫家錢載(1708—1793),也是嘉興人,寫過一首《戴儀郭文燈齋飲沈存周錫鬥歌》,有句:“隻如此鬥方口酌酒多,環鐫杜甫《飲中八仙歌》。”“款記康熙歲庚戌(1670),是時仆(我)齡才十一。”錢載比沈存周隻遲生六七十年,但當時沈的錫製品已為世所重了。
近代有個湖州人王修,字季歡,收藏文物甚富,曾在上海創辦過專刊書畫文物的《鼎臠》畫報。1934年,他襄助餘紹宋主編《東南日報》特種副刊《金石書畫》,在9月15日的創刊號上,刊出了他收藏的沈存周製錫茶壺(圖87),形製古雅,嘴直,底有三足,可能是為了防止壺底過熱時燙壞桌麵油漆。從圖片看,似黑漆古色,十分光亮。壺麵刻有行書長詩: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裏火煎嚐。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漢中嚐茶》沈存周書(款下及壺底均有印)
所刻詩是唐鄭穀的《峽中嚐茶》。“雅山”即“鴉山”,在安徽郎溪縣南,產茶。俗傳係鴉銜茶子而生,故名。宋梅堯臣《答宣城張主簿遺鴉山茶次其韻》:“昔觀唐人詩,茶韻鴉山嘉。鴉銜茶子生,遂同山名鴉。”“鳥嘴”即“鳥觜”,茶名。唐薛能《蜀州鄭使君寄鳥觜茶因以贈答八韻》:“鳥觜擷渾牙,精靈勝莫邪。”“鹿門”,山名,在湖北襄陽。後漢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山,采藥不返。後遂指隱士居處。
詩刻得很好,使刀如筆,也屬難能。
紫砂茶壺
明人《茶說》:“器具精潔,茶愈為之生色。今進姑蘇之錫注,時大彬之沙壺,汴梁之錫銚,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窯之茶盞,高人詞客、賢士大夫,莫不為之珍重。即唐、宋以來、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