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 茶具(1 / 3)

唐朝皇帝的茶具

在中國茶文化的實物資料中,能得到一隻清三代的茶盞、一把明代的宜興陶茶壺,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現在居然得到了唐代的茶具,而且是皇帝禦用的、整套的茶具,實在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了。

這套茶具是1987年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鎮法門寺地宮中發掘清理出來的。法門寺相傳創建於東漢桓、靈之際,至唐代,成為供奉釋迦牟尼真身指骨的四大著名寺院之一。由於其他三處均遭毀壞、湮沒,遂於法門寺開鑿地宮,安置佛骨,並建塔其上。唐武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都曾開啟地宮,迎佛骨至宮中瞻仰。唐武宗滅佛,搗毀地宮。懿宗、信宗,重修地宮,並賞賜大量金銀寶器及供善物品。

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法門寺塔年久失修,終於坍毀,有僧發誓重建寶塔,以鐵鎖鎖在自己的肩胛骨上,化緣集資,感動眾多善男信女,重建一座磚塔。“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大破“四舊”,發掘地宮,複有一僧澆油自身,焚燒抗議,嚇得紅衛生停止挖掘。1981年8月,久雨後磚塔坍毀,住持澄觀法師目睹慘狀,當即癱倒在大雄寶殿月台上。國內外佛教信徒聞訊致電,敦促修複。陝西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決定重建。

法門寺地宮自唐懿宗鹹通十五年,即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封閉後,沉睡了一千一百十三年,至1987年重新打開。出土除佛骨外,有金銀器121件、琉璃器20件、玉器珠寶近400件、瓷器17件、石雕、石刻12件、漆木雜器19件,還有大量紡織品、經卷、銅錢。

讓我們來專門談談其中的皇室茶具,主要有:

茶碾。據陸羽《茶經》,用來碾細茶葉的碾用木料製造。碾內圓外方。圓利於運轉,方可防傾側。木墮形似車輪。法門寺出土的茶碾係銀製鎏金,鏨花作流雲、鴻雁、飛馬、寶蓮紋飾。茶碾不但外方,還有個底座,更加不會傾側。上麵還有塊可以槽內滑進的蓋板,不用時可以蓋起來,以防塵汙。形似鐵餅的墮上,裝有手柄,與藥碾差不多。藥碾至今仍在使用,但多用腳踩。碾上下及蓋板的兩頭,都裝有長出的如意頭,可以增加穩定性,也增加美觀。在宋代人的圖畫裏,已不用碾,而是用小石磨加工茶末。

茶羅。陸羽隻講到用來篩茶末的茶羅,是用大竹片彎成圓形,裝上細紗。其形製與農村習見紗篩無異。唐皇室用的茶羅十分高級,呈方盒形,銀製鎏金。所鏨花紋盒頂為飛天女仙,盒邊為仙人駕鶴,均有流雲相映。羅紗裝在盒中,下的抽鬥,可接茶末。篩好後可將茶末取出,倒入茶盒。

茶盒。陸羽提到的羅合是蓋、羅、合三節相連。茶末羅細後,即取去中間部分,把蓋蓋到盒上,貯放茶末。合以茶節或木器製造。猶記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民間給三四歲兒童使用的飯碗,多用竹節或木製,總稱“木碗”。唐皇宮使用的茶盒,銀製鎏金,呈菱花形,底有圈足。盒上鏨雙獅紋飾。盒邊有纏技花紋,十分華麗。

貯放茶餅銀籠。陸羽《茶經》提到一種放茶葉的茶籠叫篣簋;又有一種放茶餅的設備叫育。對皇宮來說,進貢來的都是已成型的茶餅。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中,有一件供放茶餅的鎏金銀籠子,圓柱形,有四足,有柄、有蓋。柄連於兩側耳內,籠蓋也以細鏈連於柄上。籠身作鏤空連續金錢紋,並鑲有飛鴻。其形製似從民間竹編籠子轉化來的。

茶碗。陸羽認為茶碗的質量“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但當時宮廷有一種高級的琉璃茶碗,可能陸羽邊看也沒有看到過。法門寺出土茶具中,就有黃綠色琉璃茶碗(圖84),下麵還有茶托。據《資暇集》:唐建中年間(780—783),蜀相崔寧的女兒,嫌茶碗燙手,用碟子襯墊。又嫌碟子易使茶碗倒翻,逐步改進,終於創製出按碗底凹進的茶托。後世茶托的圓周,比碗略小。從這副琉璃碗托看,還是托比碗大,還帶有托從碟演變而來的痕跡。

法門寺出土的茶具還有鎏金三尺銀鹽台、鎏金銀疊盒、鎏金銀箸(火夾)、鎏金銀茶匙等。許多器物上有“五哥”的劃痕或墨書。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個兒子,即位時才十三歲。在立為太子前,宮中稱為“五哥”。可見這些茶具是他供奉的。

宋建窯兔毫盞

宋蔡襄《茶錄》稱:“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為什麼說點茶、鬥茶最適用黑色茶盞而不用青色、白色的茶盞呢?原來,宋時點茶、鬥茶的關鍵在於看白色的湯花(茶的泡沫)是否咬盞?湯花是否覆蓋盞麵?是否露出湯花下的茶湯?為了容易分辨水痕,襯托白色湯花,自然最宜黑盞而不宜青白盞了。

兔毫盞係福建建陽水吉鎮建窯所產,進貢朝廷,作為宮廷禦用茶盞。當時即受達官貴人珍藏。蔡絛《鐵圍山叢談》即稱:“伯父君謨(即蔡襄)嚐得水精(晶)枕,中有桃花一枝,宛如新折;茶甌十,兔毫四散其中,凝然作雙蛺蝶狀,熟視若舞動,每室惜之。”

當時,有個日本僧人,從浙江臨安天目山得到一隻建窯黑釉兔毫盞,帶回日本。日本人名之為“天目盞”,視為國寶。現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即藏有一隻建窯黑釉兔毫盞,束口,小底,矮圈足,口沿一圈鑲銀邊。除底外,通體施黑釉。釉而滿布褐黃色條縷斑紋,釉色晶黑光亮。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部聚釉一圈較厚。露胎圈足呈黑褐色。

據現代對建窯遺址的發掘報告,兔毫盞以黑釉或黑褐色釉為底色,其間閃現出黃褐、灰、灰白、青、藍乃至金黃等混合而成的各種色彩,民間稱之為“金兔毛”、“銀兔毛”、“黃兔毛”、“藍兔毛”等等。除兔毫紋,還有油滴斑紋,按不同顏色,稱“金油滴”、“銀油滴”等。紋樣呈圓形的,稱“鷓鴣斑”。

茶具十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