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育服務中心曾以“傾聽孩子心聲”為主題對10省市兩萬餘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中小學生想說心裏話時,首選傾訴對象是好朋友、同學,而不是父母。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選擇父母作為傾訴對象的比例越來越小。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年齡越大,對父母在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越低,自主意識越強,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就是在精神需求上不斷遠離父母的過程。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選擇什麼樣的交流方式是主要原因之一。調查顯示,這些學生更喜歡網上聊天、在博客空間留言這種方式,而大部分家長喜歡與孩子進行麵對麵的交流,但交流內容卻僅限於好好學習、聽話、長大成才等。在孩子眼裏,家長是或居高臨下、或苦口婆心的說教者,而不是能聽他們說心裏話的知心人。
孩子渴望講真話、渴望精神上的安全感,但在與父母的交談中,孩子又怕被批評、怕承擔不好的後果、怕來自傾聽者的種種無形的壓力,所以孩子對父母並不敢暢所欲言,說出真心話。這也是孩子不選擇與父母說心裏話的原因之一。
這個調查也從側麵告訴我們這些年輕的父母,趁孩子還小,趁孩子獨立意識還沒那麼強,一定要抓緊時間多和孩子交流,學會當一個“傾聽者”,而不是當隻有孩子犯錯時才會出現的隻會批評孩子的“紅太狼”。
當孩子學會表達之後,比起做遊戲和你的訓斥聲,他更需要你能當他的一個“傾聽者”。而這並不耽誤你做家務或者幹別的不需要特別集中精神的活。所以,不要總拿工作忙當借口,聰明的爸媽會尋找一切可能的時間與自己的寶貝待在一起,聽孩子講述那些他覺得有趣的人和事,聽孩子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從孩子說話的語氣中判斷他是高興還是難過。這時候你不需要做什麼,隻要安靜地聽他說,並不時地給他回應,讓他知道你在聽他講話就可以,這樣孩子更容易感覺到被尊重,也更容易與家長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情感紐帶。
如果孩子小時候父母整天忙於工作忽略了與孩子交流、聽孩子說話,那麼等孩子長大以後,有了同學朋友,有了自己的交際圈,父母就很難再聽到孩子的真心話了。到那時不要責怪孩子與自己不親,不要責怪孩子與自己無話可說,是你當初沒給孩子與你說話的機會。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長大後變得與自己無話可說,那麼從孩子小時候開始,你就重視自己的“耳朵”吧!沒有大把大把的時間陪孩子玩,就安靜地當一個傾聽者,盡量讓孩子待在你的身邊,當你做飯、掃地、洗衣服的時候讓孩子變成你的“跟屁蟲”,聽他在你身後用稚氣的嗓音講述屬於他的那些精彩故事,與你共同分享屬於他的那些小秘密吧!
智慧爸媽箴言
如果你真的忙得分身乏術,實在沒時間陪孩子,你不妨直接告訴他:“寶貝,媽媽真的很忙,真的沒有時間陪你玩,但媽媽愛你,媽媽想聽你說話,媽媽想知道你今天高不高興,想知道你需要什麼,所以當媽媽做家務的時候你可不可以在媽媽身邊和媽媽說說話?”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平時你怎麼責罵都不聽話的孩子此時卻非常的懂事,他在你身邊不停地說今天他都幹了什麼,在幼兒園和哪個小朋友玩了,他喜歡誰不喜歡誰,哪個小朋友的媽媽給他買什麼禮物了,他也想要等。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隻是聽孩子說話也能讓你們的親子關係變得非常親密和牢固,孩子也比你想象中懂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