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指揮(1 / 1)

部門主管對部屬的工作進行調配,幫助部屬順利地完成工作任務、實現組織目標,即指揮。指揮是部門主管常用的也是必須掌握的一種工作方法,同時也是培養部屬的一條有效途徑。能否對部屬的工作進行正確的指揮,可從一個側麵反映出部門主管領導能力尤其是協調能力的高低。具備對部屬的工作進行正確指揮的能力,是對部門主管基本素質的基本要求。每一個部門主管都應該重視這一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提高自己指揮能力的途徑。

一、指揮方式的分類

指揮方式是指作為部門主管調配下屬活動所采用的方法,概括起來有這樣幾種方式:

1.口頭指揮

這種方式即主管坐陣現場,直接用語言來布置、指導下屬的活動,比如有的軍事首先說,一排向東,二排向西,就是口頭指揮。其特點是簡潔明快,及時方便。運用口頭指揮最值得注意的是語言藝術,要求對不同對象的指揮語氣和言辭應有所區別。

2.書麵指揮

書麵指揮是主管用文件命令的形式來調遣下屬的方法。書麵指揮便於核查,能保證指揮信息的傳達不走樣。也就是說,既能防止“違章指揮”,又能確保“上令下達”。

3.會議指揮

在實施某項重大決策時,為了能更好地統一意誌和統一行動,起到指揮和推動工作的作用,必要的時候,由主管召集有關人員麵對麵地進行布置和分派任務,確定行動步驟,即是會議指揮。

二、提高指揮藝術的方法

任何部門,隻要是存在著組織形態,有團隊共同活動,就一定存在著指揮係統,而在許多情況下,指揮就是方向的引導和抉擇,是對形勢的估測和判斷,是力量的分配和調遣,因此,它決定著一個組織和團隊的前途和命運。

而所謂的指揮藝術就是你善於把握決勝方向,正確判斷形勢,最大發揮能力優勢的藝術。然而,部門主管所表現的指揮藝術要真正達到既“妙”又“活”,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做到指揮靈活,一般來說必須符合以下七個要求:

1.要善於觀察

一個部門主管要想完成一項漂亮的指揮工作,首先要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熟悉人、熟悉環境、熟悉工作,你才能指揮起來得心應手,有的放矢,而不至於紙上談兵,或不懂裝懂瞎指揮。

2.善抓時機

客觀形勢是瞬息萬變的,許多機會和便利總是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將很難捕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因此,部門主管必須做到看準時機,當機立斷,這是掌握指揮主動權和靈活處置的關鍵。競爭或角逐中所說的“最佳時機”以及“恰到好處”等就是對時機而言的。

3.有準確信息

部門主管對部屬做調整和布置前必須要有可依據的準確資料,否則調動就無利可圖,即勞民又傷財。比如,一位軍事首長要做出圍殲一股敵軍的計劃,就要知道何時敵軍可達伏擊地,敵我力量對比如何,對這些信息沒有準確的了解,而指揮圍殲戰役不是瞎指揮嗎?

4.思路要活

這裏要求部門主管的思維意識和應對能力必須要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即要有以變應變的本事。部門主管指揮中如果沒有高度的變通性,其指揮能力是令人置疑的,有了一次失敗後,恐怕就會再難以指揮部下了。

5.要有權威性

為了實現統一行動,統一意誌,統一目標,主管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權威。

否則,上令下不達,令行卻不止,處處“各自為政”,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的指揮,就更談不上“巧妙”“靈活”了。權威是一種影響力,是權力和威信的綜合。權力具有強製性的特征,是以法律、法規、紀律和命令等形式來實現的。

而威信則是部門主管一種自身影響因素,表現為能力和人格。在實際工作中,權力大而威信低則部門主管管理權貶值;威信先行,權力隨後,則管理權就會增加。適度的權力運用和高度的威信,會使指揮一呼百應,得心應手。

所以,部門主管要實現靈活指揮就必須要重視權威性。

6.要有民主性

民主就是走群眾路線,部門主管在管理過程中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集思廣益,不但可溝通部門主管與下屬的思想感情,也可增強下屬聽從指揮的意識,從而提高指揮效果,領導指揮藝術的靈活性也因此而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展示。

7.要有堅定性

部門主管通過對各方麵條件的分析判斷,得出一種認為是最佳的行動方案,這時指揮下屬的運作決心要堅定果斷,毫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