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決策(2)(1 / 2)

三、決策失誤後如何彌補

做決策是部門主管的重要職責,它包括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分析判斷、篩選方案、民主討論、拍板決斷等多項具體過程。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局限,決策失誤也是常有的事,而如何解決決策失誤後的問題則是對一個部門主管的能力、水平乃至人品、責任心的考驗。所以,發現決策失誤後如何及時糾錯,值得部門主管深入思考和研究。

1.準確判斷決策是否失誤

客觀事物的複雜性、多變性決定了認識事物有很大的難度,對決策失誤的認識也是如此。失誤的決策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結果與決策的目標、預測、規劃完全不相符,無論怎樣努力也難以實現既定目標或結果。

在決策的實施過程中遭遇諸如政策、環境等無法逾越的障礙,決策若繼續實施下去可能會遇到懲罰。

決策後的損失和弊端已經形成或凸現,若一意孤行,損失會更大甚至無法挽回。

決策基礎喪失,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備,其中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相關的社會因素,決策無法實施。

這四點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作為判斷決策失誤的重要依據。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做判斷時一定要端正動機,準確下結論,並且要有翔實的數據作依據。

2.勇於認錯,告之於眾

決策失誤必然損害和降低領導的威信,同時部門主管還要麵對責任追究、挽回影響、彌補經濟損失、善後處理等一係列無法回避的問題。對此,首先必須端正態度,既不能諱疾忌醫,也不能拿著不是當理說。麵對決策失誤,惟一正確的態度就是正視並承認事實。這也是對部門主管成熟與否和素質高低的檢驗。

同時,決策失誤也需要告之於眾。一般來說,當決策做出後,為了實現決策的目標,總要有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廣泛發動、大力宣傳等工作過程,以便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積極性,為實現這一決策而統一步調。但一旦決策被證明是失誤的,也不能悄悄收場,而應在一定的範圍內明明白白、原原本本地把失誤講清、講透。這是失誤後首先要做的工作,也是彌補決策失誤的重要前提。對此,決策失誤者應該注意:一忌矢口否認失誤事實,以不承認、強調客觀的態度來隱瞞事實真相,回避問題。二忌推卸責任,混淆是非,把自己的責任推脫得一幹二淨,甚至遷怒於其他人。三忌不主動糾偏認錯或抱著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態度,致使決策失誤的損失擴大和加重。

當然,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必將導致決策的複雜性,增大決策的難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決策失誤有時也在所難免。重要的是,部門主管要勇於麵對失誤,並把失誤公之於眾,拋棄個人私心雜念,將個人麵子、權威、利益置之度外,以事業為重,以工作為重,這是主管的氣量、水平、能力的又一體現。

3.決策失誤,果斷打住

決策失誤後如何做出彌補對策,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和環節。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總是渴望成功,一旦麵對錯誤和失敗,則極易產生消極、沮喪甚至抵觸情緒。但對部門主管來說,在理智和感情的天平上,更需要用理智做出決策失誤後的對策,一切情緒化的表現都應當摒棄。情緒化的表現危害有三:一是影響決策失誤後做出彌補對策。部門主管會在潛意識抵觸的情緒下,對失誤的決策隻做些修修補補、無益於根本的工作,這樣做隻能使決策失誤得不到根本解決。二是影響決策失誤後做出彌補對策的效果。對失誤的決策優柔寡斷,難下定論,總想從有理有利的方麵去找理由和根據,以再看看、再等等為借口幻想出現轉機和變化,這必然影響糾錯的效果。三是影響決策失誤後做出彌補對策的信心。解決決策失誤需要魄力和才智,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一般的決策難度更大。麵對棘手、紛繁的待解決的決策失誤問題,情緒化的決策者往往難以考慮周密,不能製定出解決失誤的完整方案和切實可行的措施,以致影響決策失誤後彌補對策的質量,甚至可能會一錯再錯。因此,決策失誤後,部門主管要及時進行心理調整,增強承受能力,理智清醒、冷靜沉穩地處理問題,這是決策者必須要學到手的基本功。

當部門主管清楚認識並克服了這些心理障礙後,就會信心大增和勇氣大長,也為糾正失誤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