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決策(1)(2 / 2)

1.確定目標,收集信息

決策是對未來活動的抉擇和實施。發現和提出問題後,在明確需要做出新的決策的前提下,緊接著就要確定決策目標。所謂決策目標,就是待要做出的決策終究要達到的總目的和要求,它要回答為什麼要做出新決策的問題。

目標一旦確定,部門主管就要責成有關人員或組織通過各種渠道,采用各種手段,廣泛地收集有關的信息資料,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同時,部門主管應親自深入實際,多看、多問、多聽,獲得第一手資料,並從中發現事實和矛盾。部門主管還要多讀,擴大知識麵,廣泛吸取相關信息,增強自己的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檢驗信息,擬定方案

收集的信息不一定都準確可靠,也不一定都符合實際情況,需要檢驗。

檢驗的最好辦法是從收集的信息和材料本身去尋找矛盾。自相矛盾的東西,必然存在著真偽之別。檢驗的另一個辦法是注意它的相關性,即看這些信息和資料對主管解決問題是否有幫助。如果沒有幫助,甚至與解決問題根本不相幹,這些信息與資料就沒有多大價值。

在此基礎上,根據決策目標的要求,進行預測,提出可供選擇的多種方案,為比較對照提供參考。

3.多路思考,評選方案

方案的評估和選優,是整個決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和步驟。評估和選優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對照、分析和選擇的過程,其目的是對可供選擇的多種可行性方案進行評估。要對各個方案進行盡量充分的介紹、解釋、答疑,要允許各個方案之間進行討論以至辯論,還要吸收與提供方案無關的專家參與,以便更好地集思廣益。

部門主管在評估方案過程中,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進行多路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在做出決斷時,應排除非理性思考,例如:

辯解:自我辯解心理是人們為了減少由於認識不協調所產生的緊張心理狀態,而為自己的行為、信念和情感進行辯解的一種心理傾向。辯解心理使部門主管誇大自己選定的方案的優點,縮小其缺點,不願獲取對自己所做的決策的不利信息。隻願聽讚同的意見,不願聽反對意見。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但為維護自己的威信,死不認錯,將錯就錯。部門主管應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勇於向真理低頭。

屈從:害怕自己的決策同公眾的輿論和多數人的意見發生偏離,屈服於環境的壓力,輕易放棄本來是正確的意見。

成見:這是一種最普遍存在的現象。主管之間難免有隔閡和曆史上的利害衝突,這些東西有可能被帶到決策的問題中來。

以感情代替原則:做決策理應有科學依據,以國家利益為重。但常見的“熟人好辦事”,“老戰友”,“老部下”,“老上級”,“老鄉”等,往往會取代理性思考,導致決策失誤。

先入為主:這種現象多產生於主管的能力和水平不夠,缺乏反複比較、權衡的能力,聽到風即風,聽到雨即雨。哪種看法先到他腦子中,就首先成了“真理”,後來的觀念不管怎樣正確、科學,他都一概采取排斥態度。

感情衝動:這是理性思考的大敵,它往往導致主管一意孤行,鋌而走險,因而不可能做出科學分析和實事求是的結論,應該讓評選工作在理性中進行。

4.局部試點,普遍實施

考慮試探性的解決方案。一項方案是否可行,如果自己主持的是一個較大的綜合部門,可以先試點,然後“以點帶麵”。試點的好處是可以先在局部範圍內發現問題,在小範圍內修正、完善方案,繼而全麵鋪開,大麵積推廣。試點一定要實事求是,包括推翻不成熟的方案。如果在試點中勉強地找一些所謂的“依據”,以證明主觀決定是“正確的”,這樣推廣開來,就會產生全局性的錯誤。試點一定要有典型意義,要具有真正的代表性,布點要合理,以真正取得可以指導全局的經驗,普遍實施。對於已經比較成熟的方案,就應當果斷地付諸實施,否則會貽誤戰機,變優勢為劣勢。

5.追蹤檢查,修正完善

實施並不等於決策的終結,還應當不斷地進行追蹤檢查,收集反饋信息,及時研究解決的對策,防止偏離決策目標。追蹤檢查,除隨時檢查外,還要組織抽查,或就某個方麵、某個階段、某個部分進行全麵檢查。實施中的信息反饋,分為及時反饋和總體反饋。及時反饋,一是責令有關部門,及時用簡單明了的文字或數據報告有關情況;二是注意傾聽群眾的意見,及時掌握動態;三是及時彙集綜合檢查中得到的信息。總體反饋,就是總結經驗,以補充修正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