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部門主管管人的方法
部門主管的主要任務,就是管人治事。但是同為部門主管,業績和成就卻有較大的差異,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管人水平的高低。善管人者,指揮若定,左右逢源,一呼百應。被管的下屬也心甘情願,心悅誠服。有了“人心”的基礎,事業自然會蒸蒸日上,一帆風順。而不善管人者,部門內人心渙散,一盤散沙。可見,主管善不善管人,結果會有天壤之別。
有人認為,“管人”不就是施展手中的權力,讓別人“俯首稱臣”嘛?事實上,“管人”可不那麼簡單,你不能因為自己是主管就對別人頤指氣使,吆五喝六,一副盛氣淩人的麵孔;也不能對下屬平等到他們瞧不起你,不把你當回事的程度,你不能玩弄權術,讓別人都覺得你黑你壞,也不能誠實到你心裏有什麼事別人馬上就能看出來;你既不能城府太深,用心太過,也不能嘻嘻哈哈,隨隨便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臉皮太薄,心腸太軟。
你既要做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又必須令行禁止,威嚴有度;既有菩薩心腸,又有魔鬼手段……可見,管人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套高深的謀略。
1.部門主管管人的最高境界
作為一個部門如何管好下屬,通過什麼方式來管理下屬,表明主管是一個善管人的主管呢?對這個問題,2000多年前的老子就回答過,他認為,“一個理想的官員功德普及眾人,但在眾人眼裏一切功德都與他無關;其教化惠及周圍事物,但人們卻絲毫感覺不到他的教化。當他治理天下時不會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跡,但萬物各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至理名言。相信這對主管會有啟發和幫助。
“無為而治”的更深一層意思是要求管事的人要懂得分離職權,為下屬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如果主管事必躬親,連細枝末節、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過問、幹涉,不但會打擊下屬士氣,而且自己也會累得挺不住。
身為部門主管,為員工下屬創造一個舒適輕鬆的工作環境是你的責任。
日常的工作要交給其他人去辦,將職權分離出去。如此一來,自己才會騰出精力構思經營大計。大權獨攬,事必躬親的主管是得不到下屬的支持和配合的。
其實,“無為而治”的精髓隻是人力本身的“無所作為”,但製度本身則運行不違。製度嚴明,下屬的注意力自然就轉移到這些形式上的條文中,而不是主管身上。主管隱藏於製度之後,以製度之“有為”行自身之“無為”,這才是真正聰明的管理者精妙的管人之道。
這樣一來,下屬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遵紀守法,而自己便也能脫身出來去幹更重要的事。下屬犯了錯誤,也隻會怪自己觸犯了製度,絕不會遷怒於管理者。所以,所謂“有為”向“無為”的轉化,實際上是人治向法治的轉化。
2.部門主管管人的態度
部門主管的行為特征可以說是一種管理模式的集中反映。優秀的部門主管大多信念堅定,追求公平,既關心工作成果,更關心員工成長,他們用腦和心來領導下屬,是剛柔結合、有血有肉的領導者形象。具體表現為:
①在對待員工的態度上,尊重下屬,對下屬員工寬容、仁慈,慎重對待下屬的要求,樂於聽取下屬的意見,努力贏得員工的忠誠,與下屬保持密切關係,成果與人情並重。
②在領導作風上,要有明確的工作目標,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風和靈活的工作方式,處理問題時沉穩、客觀、果斷,情理並重,實事求是地麵對錯誤,隨時接受批評並予以糾正,及時尋求工作的時效。
③在領導品質上,要有慷慨的氣度和寬廣的胸懷,與員工“分享信息”,並認為這是提高員工對部門忠誠度的最佳法寶,強調與下屬分享權責,分享榮譽。他們自信、果斷,努力營造信任性的組織文化,認為信任性的文化是培養成員自信和自尊的最佳方式,也是部門主管業績的動力源泉。
3.部門主管管人的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