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能夠抓問題根本的人,才能夠迅速解決問題。馬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馬博是某食品公司的業務主管。有一次,他從一個用戶那裏考察回來後,敲響了經理辦公室的門。
“情況怎樣?”經理抬頭就朝馬博問道。
馬博坐定後,並不急於回答經理的問話,而是顯得有些心事重重。因為他十分了解經理的脾氣,如果直接將不利的情況彙報給他,他肯定會不高興,搞不好還會認為自己沒盡力去辦。
經理見馬博的樣子,已經猜出了肯定是對公司不利的情況,於是改用另一種方式問道:“情況糟到什麼程度,有沒有挽救的可能?”
“有!”這時馬博回答得倒是十分幹脆。
“那談談你的看法吧!”
馬博這才把他考察到的情況彙報給經理:“我這次去了解到,這個客戶之所以不用我們廠的產品,主要是因為他們已經答應從一個鄉鎮食品公司進貨。”
“竟有這樣的事!那你怎麼看呢?”
“我想,我們公司的產品應該比鄉鎮企業的產品有優勢。我們的產品不但質量好而且價格也很公道,在省內已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就是,一個小小的鄉鎮企業怎麼能和我們相比呢?”經理打斷了馬博的彙報。
“所以說,我們肯定能變不利為有利。最重要的是,客戶多年來使用我們公司的產品,與我們有很好的合作基礎,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該客戶答應與那個鄉鎮企業訂貨,主要是因為那個鄉鎮企業距離他們較近,而且可以送貨上門。在這點上,我們不如那家鄉鎮企業,但我們可以直接到每個鄉鎮去走訪,在每個鄉鎮找一個代理商,這樣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小馬,你想得真周到,不但找到了症結所在,還想出了解決的辦法,要是公司裏的員工都像你這樣有責任心就好了。”
“經理過獎了,為公司分憂是我的責任。”
不久,馬博被調到了銷售部專門從事產品營銷,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快成了公司的業務骨幹。
在問題出現之後,馬博很快找到了症結所在,他的解決方法就是在每個鄉鎮找一個代理商,讓他們了解公司產品的優勢,打出知名度,讓更多的代理商選擇公司的產品。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要想成為一個高效率的工作者,將問題一次性解決,就應該在問題出現時,迅速找到病根,然後確定方案。這才是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方法。
4. 20/80法則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於是潛心研究這一模式,後來提出了著名的20/80法則。20/80法則就是要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編排行事的優先次序,它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這樣能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有“創業常青樹”之稱的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學讀書時,學長告訴他:“沒有必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全部讀完,除非你是為了享受讀書本身的樂趣。在讀書時,領悟一本書的精髓,這比讀完整本書有價值得多。”
理查德·科克很喜歡這種學習的方法,而且以後一直沿用它。牛津並沒有一個連續的評分係統,課程結束時的期末考試就足以裁定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他發現,如果分析了過去的考試試題,把所學到知識的20%,甚至更少的與課程有關的知識準備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試卷中80%的題目。這就是為什麼專精於一小部分內容的學生,可以給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麼都知道一點但沒有精通其中任何一門的學生卻不合考官之意。這項心得讓他並沒有披星戴月終日辛苦地學習,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