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變 (2)(3 / 3)

孟家看到施家逐漸富裕,於是孟家那個喜好禮教的兒子去了秦國。秦王聽了他的主張後說:“當今各諸侯國都是兵力相爭,你想用仁義道德來治理我的國家,那是讓我自取滅亡。”秦王將他趕走。另一個喜好兵法的兒子前往衛國,衛國國王聽了他的諫言後說:“衛國弱小,隻能在那些大國的威懾操控之下求存。如果憑借武力權術,滅亡馬上就要臨頭了。”衛王也將他趕走。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對別人的經驗不能生搬硬套。在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別人通過某種方式掙錢了,馬上就一擁而上,爭相模仿,往往以失敗告終。

更為重要的是,往往就是因為這些習以為常、耳熟能詳、理所當然的經驗,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金科玉律”,讓我們逐漸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情和新鮮感。特別是隨著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這些“金科玉律”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循規蹈矩,越來越老成持重。我們往往忽略了:經驗並不總是對的。進步需要擺脫“成規”的束縛,走出自己的路。

2.以己變應萬變

釣魚時,如果你固守在一個位置,用一套漁具、一個方法來釣魚,也許可以偶爾釣上來一隻,但不會釣到大魚,更不會有許多魚上鉤。釣魚的設備和方法要隨著不同情況有所改變。釣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魚餌和不同長度的線,即使釣同一種魚,季節不同釣魚的方法也不相同。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完全按照我們的主觀意誌去發展和變化。要獲得成功,就得首先認識事物的性質和特點,然後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思路和行為方式。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在順應事物變化的同時,走向成功。

日本豐臣秀吉當政時期,有一次,一場暴雨使得河壩潰決。當時情況非常危險,豐臣秀吉立刻趕到現場指揮,鼓舞部下的士氣。然而潰決的河堤必須用土包才能堵住,而製作土包需要很長時間,雨勢愈來愈凶猛,水位也跟著逐漸上漲。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束手無策的時候,石田三成跑過來,他打開米倉,命令將士們將米袋搬出來,去堵堤防的決口。由於這項隨機應變的措施,避免了一場大災難。不久,雨勢漸緩,水位也下降了。

這時,石田三成說,如果附近的居民能夠製造出可以堵住河堤缺口的土包,就拿米來獎賞他。周圍的人紛紛響應,製造了許多堅固的土包,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堤防就修好了,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看到這種情形,豐臣秀吉讚歎不已。

石田三成的隨機應變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麵對變化層出、意外不斷的事情,隻有轉變方法,才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我們要順勢而變,順時而變,不學會去變,或沒有能力去變,留給我們的往往隻有退出的結局。

3.在變化中充電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習已經沒有時間的分隔、人員的界定和學習場所的限製。在這個變化的環境中,隻有每天都有所改變、有所進步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才能抓住機遇,順勢而上。

俄羅斯學者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時代的前麵,如果不可能,那就絕不要落在時代的後麵。”我們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適應工作和時代的要求。

米勒·佩利高中畢業,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到一家百貨公司打工,每周隻能賺3美元。但是,他不甘心就這樣工作下去,於是他每天都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想辦法充實自己。

經過幾個星期的觀察後,他注意到主管每次總要認真檢查那些進口商品的賬單。由於那些賬單用的都是法文和德文,他便開始在每天上班的過程中仔細研究那些賬單,努力學習法文和德文。

有一天,他看到在檢查貨物賬單的主管十分疲憊,就主動要求幫助主管檢查。由於他幹得非常出色,後來的賬單就都由他接手了。

過了兩個月,他被提升為部門經理。米勒·佩利開始時對業務一竅不通,但是,憑著對工作不斷鑽研學習的精神,他的能力不斷地提高。半年後,他已經完全能夠勝任這項工作了。

無論是就業者還是求職者,除了努力工作外,還要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