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華茲華斯說過:“個人的獨立性和依賴性,一個人的依靠性和自立性——這兩個東西,看似自相矛盾,但必然是相輔相成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不是孤立的,而是活在群體中的。我們的一生,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他人的幫助。
與整個世界相比,每個人都太渺小,即使是天才,也不能擁有所有的才幹、想法、能力。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必須學會借助他人的力量。
在任務麵前要充分考慮自己的現狀,善於和別人合作,把自己和他人的長處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自己去迎接、挑戰困難,從而取得成功。
2.嫁接他人之長
大多數成功的人,都有非凡的地方,有自己的出眾之處。學習這些人,或者借用這些人的優勢,往往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
中國香港珠寶大王鄭裕彤曾經由於生意發展的需要,準備興建一個規格齊全、現代化水平很高的會議及展覽場所。從1984年年底論證、籌劃、達成協議以來,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
這樣的一個大手筆自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可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鄭裕彤遲遲不肯下令動工呢?資金自然不成問題,以鄭裕彤的珠寶生意和新世界中心等房地產生意來說,可謂資金雄厚。萬事俱備,現在還欠哪股東風呢?
就在外人紛紛為此猜測不定的時候,鄭裕彤的“司令部”似乎處於臨戰前的緊張狀態。手下人四處奔走,連鄭裕彤也經常往返於公司與香港機場。
謎底終於揭曉,卻出人們的意料——鄭裕彤宣布的開工日期恰恰是英國女王來訪的那一天。
鄭裕彤竟敢拿自己的開工奠基儀式與英國女王的來訪爭鋒?難道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
原來,事先鄭裕彤已成功地進行了交際公關,邀請到了女王來參加自己的奠基儀式。
就這樣,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自用鐵鍁為中心鏟下了第一鍬土。
追隨女王而來的各路記者,紛紛用自己手中的筆、攝像機、照相機記錄下了這令人激動的時刻。全世界的電視觀眾、廣播聽眾和報刊讀者都知道了女王的舉動,同時也知道了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和鄭裕彤。
鄭裕彤借女王的影響力來為自己造勢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一個人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夠求得自身更好的發展。
我們要學會利用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特別是當我們遇到困難,絞盡腦汁仍無計可施的時候,更應該從那些成功的人身上入手,尋找他們可以為我所用的地方,或許可以得到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善於全麵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的人才能夠不斷挖掘自己,為自己製定最符合自身發展軌跡的目標。而善取他人之長就是彌補自身缺點的有效方法,這要求我們在客觀評價自己的基礎上進行。
同時,我們也需要客觀評價別人,正視別人的優勢,才能為取長補短打下良好的基礎。
勇於開拓,一個創意勝過千萬張訂單
凡事都有解決辦法,當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開拓思路,尋找有利的突破口。
一個智慧的員工,必然是一個能開拓市場的員工,他會始終要求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直到問題解決為止。當他發現所處的環境不利於目標的達到時,能夠創造出有利的條件,朝自己的最終目標前進!
1.開拓思維,把梳子賣給和尚
“把梳子賣給和尚”,當聽到這個命題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表示懷疑:把梳子賣給和尚?這怎麼可能呢?和尚沒有頭發,根本就用不著梳子。但麵對根本沒有需求的市場,偏偏有人就接受了挑戰,還辦成了事。
有一家公司為了開拓市場,讓甲、乙、丙三個人分別向和尚推銷梳子。
一個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彙報各自的銷售成果,甲隻賣出一把,乙賣出10把,丙居然賣出了1000把。同樣的條件,為什麼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甲說,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無數次和尚的臭罵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撓,終於在下山的時候碰到一個小和尚因為頭皮癢在撓頭,他遞上一把梳子,小和尚很高興地買了這把梳子。
乙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把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的頭發都吹亂了。乙找到住持,說:“蓬頭垢麵對佛是不敬的,應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頭。”住持認為有理。那廟共有10座香案,於是住持買下10把梳子。
丙先生來到一座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對住持說:“凡來進香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刹應有回贈,保佑平安吉祥,鼓勵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字,然後作為贈品。”住持聽罷大喜,立刻買下1000把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