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學生懂得改變自己適應教授,最後成了領域內的佼佼者,他無疑是有智慧的。如果把行事看成打井,在一個地方總打不出水來,是一味地堅持在原地打下去,還是考慮可能是打井的位置不對,從而及時調整方案,尋找一個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答案不言而喻。但很多人往往無法把這個思路用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因為自己長久的堅持沒有什麼成效,有的人常常抱怨自己從事的職業太平凡,有的人對自己的前途滿懷憂慮……如果想要改變結果,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
成敗的關鍵在於我們自身,特別是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就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思維。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又能找到更多的生存機遇,為發展掃除障礙。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為事業的成功增添更多的砝碼。
3.積極適應環境
改變不了環境,就一味地抱怨環境,等待環境改變,是不可取的。世界永遠不會像你期待的那樣發展,社會也不會創造總是讓你舒適的環境。“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當無法改變環境時,我們應積極地適應環境。
人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意願之中,隻能是生活在對環境的適應之中。保潔公司的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福禮的經曆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雷富禮在寶潔公司工作幾年後,他決定去康涅狄格州找一家小谘詢公司工作,甚至在那兒買了一套房子。雷富禮之所以要離開寶潔,是因為他認為寶潔的組織架構令人窒息,變化過於緩慢。當他的上司史蒂夫·多諾萬了解到他辭職的原因時,說:“你在逃避,你沒有勇氣留下來改變現實,換了下一份工作,你還會逃避。”這句話讓雷富禮感到惱火,他留了下來,最終成為了寶潔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實際上,當一個人進入新環境時,往往都有些不適應。但是有的人能夠很快調整自己,讓自己融入新環境,所以他們能夠活得很精彩。那些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甚至拒絕調整自己的人,隻能在新環境中屢屢碰壁,並由此慨歎“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適應環境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一次優勝劣汰的過程。改變自己,以最快速度適應環境,你才能成為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存的強者。
美國著名人士羅茲說:“生活的最大成就是不斷地改造自己,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做一切事、解決一切問題,我們都必須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自己,不斷地尋找適應環境的方法,才能做到以“己”變應萬變。
善於利用資源,小舞台也能唱大戲
我們周圍總是存在著各種資源,能否整合好這些資源,對其加以合理、有效地利用,往往對成功起十分關鍵的作用。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善於整合資源。在激烈的競爭中,善於整合資源,是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功的有效手段。
1.資源稀缺,創意無限
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說:“創新就是創造了一種資源。”一流的創新者根本不看資源的多少,而是凡事講創造。隻要有創造,即使資源稀缺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支探險隊來到南極,為了進行科學考察,他們準備在南極過冬。
隊員們冒著嚴寒建立了一個基地。為了把運輸船上的汽油運到基地,他們開始鋪設管道,把一根一根的鐵管子連接起來,形成一條輸油管。由於事先考慮不周,帶去的管子都用完了,可還沒有接到運輸船上。他們在船上翻箱倒櫃也沒找到可以替代管子的東西。如果發電報,請求國內運來,至少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不接通輸油管,那麼基地就沒有取暖的燃料,大家都都會麵臨生命危險。怎麼辦?大家絞盡腦汁,也毫無辦法。這時候,隊長想出了一個奇特的好辦法,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
隊長建議用冰來做管子。他們先把繃帶纏在已有的鐵管上,再在上麵淋上水,在南極的低溫下,水很快就結成冰。然後再拔出鐵管,就製成了冰管子。
在工作中,總是有人抱怨手中的資源太少,無法做成大事。很多時候,資源匱乏並不是最關鍵的,隻要我們肯動腦、善創新,激發自己的潛能,就一定能夠找出新的資源,從而完滿地解決問題。
作為企業,每一個項目的實現就是一個資源整合的過程。作為員工,不要指望企業將所需資源全部準備妥當,隻等你來“拚裝”。企業需要你運用自己的智慧,積極地去尋找資源,沒有資源也要努力通過創新來創造資源,這也是員工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