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邊界感是一種點到為止的默契。如果我說我在忙,你就不要多問“忙什麼”;如果我說我在吃飯,你就不要追問“跟誰吃飯”。要是能說,我早就說了;又或許不是不能說,是不想說;又或許不是不想說,是不想跟你說。
一個沒有邊界感的人就像是一個移動的災難,無論表現得有多睿智都是個笨蛋,無論活到多大歲數都是個巨嬰。
所以,不管是家人、戀人還是朋友、同事,都要注意彼此之間的邊界感。
家庭裏的邊界感是什麼呢?
就是你第一次亂翻不屬於你的東西時,你會受到很嚴厲的批評。與此同時,別人也絕不會亂翻你的東西,就算是父母幫你打掃房間,也會提前征詢你的意見。
每個年輕人都反感那種沒有邊界感的親戚或者訪客,反感家長要求的強迫式的打招呼或者當眾表演;反感沒那麼熟悉的人打探自己的隱私(我有沒有對象,關你什麼事),反感未經允許就進入自己的私人領地(是的,隨便看看也不行),反感關係沒那麼到位的人強加給自己的莫須有的評價(我用不著你為了我好)……
愛情裏的邊界感是什麼呢?
就是即使雙方懷揣十足的真誠,也能顧及對方的感受,不刻意強調忠誠,不過度強調責任,而是很明白:自己與其他異性的分寸感,就是另一半的安全感。
就是雙方既能彼此惦記,也能留足距離,給男性以冷卻的空間,給女性以聆聽的耳朵。
友情裏的邊界感是什麼樣子呢?
就是我知道你笑容背後的悲傷,明白你怒火裏隱藏的善良,了解你沉默下來的原因,我會陪著你,但我沒辦法保佑你。
在我麵前,你可以像個潑婦一樣罵人,可以像個瘋子一樣抱怨,可以像個小朋友一樣哭出聲來,也可以安心地睡一覺,但你不能指望我能救你。
我絕不逼你說你不願意講的那部分,也絕不會給出無須由我擔責的爛建議,我就是在你旁邊陪著你,至於你要做什麼,悉聽尊便。
職場中的邊界感是什麼?
就是身居高位也不咄咄逼人,心裏不爽也不過度傾訴,一時風光也不故意炫耀,流言四起也不打聽隱私。
就是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歸我,至於獎金為什麼這樣分,那個人憑什麼升職,某某為什麼那麼討人厭,別人的事情你去問別人,領導決定的事你去請示領導。
至於某些人最喜歡用的那句“你知道嗎?”,說實在的,我一點兒都不想知道。
我所理解的“邊界感”就是,和前輩、領導親密無間,傾聽但不唯命是從;和晚輩、下屬亦師亦友,關愛但不越俎代庖;和家人、合作夥伴唇齒相依,緊密但不混淆公私;和朋友、戀人肝膽相照,理解但不越雷池半步。
哦,對了,還有一類人,你也要特別小心。
比如另一半沒給你買禮物,他就勸你分手;領導和你的意見不一樣,他就勸你辭職;和朋友有點兒矛盾,他就勸你絕交……這類人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毀掉一段關係,而不是幫你解決問題。可你別忘了,他並不需要對後果負責,所以一定要小心甚至遠離這類人。做一桌子菜很不容易的,但把桌子掀翻很簡單。
再講三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武則天當政期間。武則天曾下令禁止屠殺牲畜,其間,有個叫張德的官員喜得貴子,就殺了幾隻羊宴請親友。然而在宴席上,有個叫杜肅的客人偷偷藏了一塊羊肉,第二天向武則天告發了張德。
大殿之上,武則天特別淡定,首先恭喜了張德,當張德叩謝的時候,她又補了一句:“聽說你的宴席上有肉?”張德嚇得跪地求饒,然後武則天拿出了那塊肉,並且把杜肅的折子公之於眾。
武則天對張德說:“我雖然下令禁止屠宰,但是喜事不在禁令之內,你以後宴請朋友,一定要認真挑選。”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我大學畢業那年。剛進一家新公司的我認識了一個高高瘦瘦的男生,因為我們年紀相仿,而且他特別熱情且健談,對於我這個剛到陌生的公司且不善言談的人來說,當時覺得特別幸運,感覺自己一下子遇到了知音。
當時的我們無話不談,大到人生抱負,小到對公司領導的意見、對某某同事的看法,當我天真地把自己的內心話和盤托出之後,才後知後覺地發現:我不太喜歡的人越來越不喜歡我了,而他卻和那些人打成了一片。
我這才意識到,他的熱情和健談就像魚餌,而我就是那條蠢魚。
第三個故事是一位讀者的傾訴,暫且稱她為Q姑娘。
Q姑娘是一家培訓機構的老師,辦公室裏除了她之外,還有兩男一女。有一天,女老師的手機響了,但人沒在,一個男老師就慫恿Q姑娘去接一下,還說萬一有什麼急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