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關於邊界感:你不需要那麼好相處,你需要的是被討厭的勇氣(3 / 3)

Q姑娘猶疑了一下,還是去接了。結果剛接通,那個女老師就進來了,看見Q姑娘拿著自己的手機,女老師瞬間就炸了,對Q姑娘一通劈頭蓋臉地臭罵。

Q姑娘急得不知道如何解釋,轉身望向剛才慫恿她接電話的男老師,結果人家淡定地刷著視頻,這一切好像全然與他無關。

這些人品拙劣的家夥提醒了我們:不能什麼話都跟別人講,你說的是心裏話,別人聽的可能是笑話;也不能什麼事情都“照辦”,你以為是助人為樂,當事人卻感到了冒犯。

你大可不必因此去懷疑自己的善良和真誠,善良和真誠永遠都沒有錯,錯的隻是沒有分清對象,所以你該反省的隻是自己看人的眼光。

我的建議是,不要勉強自己跟誌不同、道不合的人合得來,不管是陽關道,還是獨木橋,狹路相逢了,客客氣氣地讓過去就好了。就好比說,我喜歡臭豆腐,你喜歡噴香水,我們就互相離遠點兒,誰也別熏著誰。

需要特別提醒一下:當你的朋友願意在你麵前展現他的疲憊和遊離時,請首先將這種情況視為“信任自己”,而不是視為“怠慢”或者“沒教養”。

與此同時,不要抱著“一段關係必須像遊輪一樣豪華且穩固”,到了一定的年紀,你就應該知道,泰坦尼克號也是會沉沒的。

設立邊界之所以難,是因為說“OK”會獲得“回報”,比如一個微笑,一句謝謝,一個承諾。

而說“NO”則會遭到“懲罰”,比如看見對方因為失望而皺眉,因為被拒絕了而翻白眼,因為願望落空而顯得“很受傷”。

那麼,我們該如何優雅地建立自己的邊界呢?

第一,你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都要優先考慮“我願不願意,我喜不喜歡,我開不開心”。這聽起來很自私,但是,人隻有把自己的情緒伺候好了,才會有積極的態度去向這個世界傳達善意,才能更好地扮演爸爸、媽媽、丈夫、妻子、朋友、同事、子女等各式各樣的角色。

所以,如果你感到為難或者覺得被冒犯了,就要坦然地告知對方:“不行,不可以,我不想。”

在某些場合,針對某些人,“我不想”是可以作為拒絕別人的理由的,而且是非常正當且有力量的理由。

第二,別拿自己不當外人。

無論是對父母、朋友還是伴侶,都要有分寸。

你爸爸把信用卡給了你,讓你隨便花,你想買什麼東西之前都應該告訴他一聲。

你媽媽換了個新發型,你覺得不是很好看,但她顯然很開心,那麼你就不該實話實說。

閨密跟你吐槽了她的對象,你陪著她,聽她說就夠了。如果你激動地勸她“分手吧”,結果第二天人家甜甜蜜蜜地約會,而你卻裏外不是人。

第三,嚐試說“不”。

不敢正麵抗爭,不能一下子做到棱角分明,那就一點點地把邊界建起來,就像是修築萬裏長城,一有機會,你就應該碼一塊磚頭上去。

比如別人提了兩個要求,你隻答應其中的一個;別人問了兩個煩人的問題,你隻回答其中的一個;別人跟你借1000元,你隻借500元。

第四,不要因為“顯得不夠善良”就勉為其難地“助人為樂”。

助人需要遵循三大前提:

一、幫助別人是你發自內心的,同時是別人明確提出了請求,不要把“不被要求的慷慨”視為偉大。

二、幫助別人是基於你自身的能力、精力和時間都有富餘,如果對方的要求超出了你的能力範圍,你就應該坦誠地拒絕。

三、不能破壞自己的原則。千萬不要為了一顆“聖母心”就盲目地想要“普度眾生”,因為所有的惡果都得由你自行承擔。

我不是讓你不講人情,也不是教你自私,而是希望你明白:人在得寸進尺這件事上,總是能夠超常發揮。所以要保持棱角,要在虎狼之間隨意切換。

當你能做到毫不猶豫地拒絕別人卻不心生內疚的時候,就是你快意人生的開始。

最後,望周知:

1.我脾氣好,不等於我沒脾氣。

2.我脾氣不好,不等於我人品有問題。

3.我表麵上大大咧咧的,不等於我不記仇。

4.我有密集恐懼症,不能接近心眼多的人,如果你覺得我在疏遠你,你的感覺很對。

5.成年人之間該有的默契是,“我沒說同意”,就等於“我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