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姑娘總能守住她的原則,不管什麼類型的朋友,她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不越界,我們就愉快地玩耍;越界了,我管你是誰。”
有個多年沒聯係的同學突然找趙姑娘閑聊,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才開口借錢,說要買房子。對方先是聲淚俱下地講述了家庭的艱難,然後描述了和男朋友一起買房的難處,最後又說起了自己當下的諸多不如意。
趙姑娘回複道:“不好意思,我早就跟自己定了原則,除非是救命,否則絕不和人發生任何金錢聯係。”
對方顯然沒料到她會這麼說,支支吾吾了好一會兒才掛斷電話,然後就在朋友圈裏寫道:“什麼人啊,怎麼就那麼冷血呢?怎麼就不能善解人意一點兒呢?”
趙姑娘也不含糊,直接評論道:“‘善解人意’是什麼意思?是要我違背自己的原則,讓你滿意嗎?”
被人貶低的時候,能反駁就別給臉;不想吃虧的時候,能拒絕就都避免。你隻需記住,那些因為你設定的邊界而對你感到失望或生氣的人,多數是那些沒有從你設立的邊界中占到便宜的人。
這些人的邊界感很模糊,他們或是給你平添煩惱,或是讓你尷尬地下不來台。
比如問不合時宜的問題:“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怎麼還不結婚?”“你的偶像居然是他啊,你不覺得他長得很醜嗎?”
比如提沒有分寸的請求:“你幫我一下唄,我今天有事要著急走!”“你幫我‘砍一刀’。”“你就幫我一下。”當然了,你要是拒絕了,他們就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哎呀,這麼點兒小忙都不幫,你還是不是朋友呀!”
這些人的策略無非是:揣著私心指責你“為什麼不能大度一點兒”,裝著糊塗抨擊你“有什麼好委屈的”,以及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指責你“為什麼不能遷就一下別人”。
這種人給人的感覺是,時間是有彙率的,他們的時間無比珍貴,別人的時間都不值錢。
怕就怕,你為了避免尷尬,為了回避衝突,為了所謂的麵子,選擇了妥協和退讓;你不懂拒絕,不敢反駁,總覺得別人的要求比自己的事情更緊迫,總認為別人的看法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你認為拒絕別人的要求是難為情的,所以承擔了很多不屬於你的工作、責任和壓力,疲憊不堪地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人耗費精力。
以至於你常常很困惑:“為什麼自己一直與人為善、熱心助人,但社交生活卻還是一團糟呢?為什麼自己對某些人明明很熱心,但這些人還是讓自己不舒服呢?”
答案是,你總是試圖表現你並不具備的優良品質,總是犧牲你並不寬裕的精力,以此來掩蓋你的良心脆弱,卻忘了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並非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
如果別人的冒犯,你都忍了;如果別人提的無理要求,你都接受了,那麼你的“好委屈”和“煩死了”都是活該。就別再問“我這麼實在的人,總吃虧怎麼辦”,你做了那麼多違背自己內心的事,已經不實在了。
我的建議是,違心的事情少將就,擰巴的關係別強留,遇到討厭鬼要及時抽身,遇到煩人精要及時止損。
成年人最快樂的事情就是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和“做自己的底氣”:你不喜歡就不喜歡唄,既然我會在你麵前做“我自己喜歡但你不喜歡”的事情,那極大概率是“我也不喜歡你啊”。曉得了不?
有的人,你靠近他會覺得是自己在沾光,哪怕是見麵打了個招呼,他的氣場也會讓你覺得靈魂充滿了喜悅和力量;而有的人,你靠近他就是一場精神損耗,哪怕是他給你安慰、為你加油,你也會覺得渾身無力。
Z小姐就屬於後者。你要是跟她訴苦,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甚至包括停頓和標點符號都像是在反問你:“這點兒小事有什麼大不了的?”
你在朋友圈裏說“害怕考駕照”,她就留言道:“不就是打方向盤嗎,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容易的事?”
你跟同事抱怨工作的難處,她就會插進來說:“這點兒苦你就受不了啦?以後讓你加班、對客戶點頭哈腰,你哭都哭不出來。”說完還會再補一刀,“我看你也不忙啊。”
你跟男朋友吵架了,氣得直抹眼淚,她卻說:“沒結婚之前的吵架都是過家家。”說完還會語重心長地加一句,“哎,你還是年輕,經曆得太少了。”
你近期感覺壓力山大,就表現得有點兒氣壓低。她就會沒頭沒尾地評價說:“你這就是富貴病,純粹是閑的,要真忙起來,看你還有沒有時間去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乍一聽,好像句句在理;但細一品,卻發現句句都讓人想把她的嘴巴撕成拖把碎布。
難怪有人在群裏直接問她:“你信不信,我一拖鞋能把你的醫保卡扇欠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