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美國文學與藝術(2 / 3)

出身高貴、深受歐洲文化影響的亨利·詹姆斯(1843~1916年)是描寫上層階級精神麵貌的代表作家。他的風格高雅、細致,講究表現形式,與粗獷、詼諧、富於生活情趣的馬克·吐溫適成對比。亨利·詹姆斯雖然崇拜歐洲文化,但在道德情操方麵更偏向於文化修養不高的美國人。美國人心地純真、善良,比狡黠的歐洲人(或常住歐洲的美國人)可愛,這是他的《貴婦人的畫像》等小說中常出現的主題。他開創了心理分析小說的先河,他的作品,尤其是後期作品如《鴿翼》,不厭其詳地發掘人物“最幽微、最朦朧的”思想與感覺,把“太空中跳動的脈搏”轉化為形象。在心理分析精微細致這一點上,亨利·詹姆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為小說藝術的表現力開辟了新的途徑。

美國黑人文學起源於黑人奴隸歌曲,這些歌曲,不論是悲歌還是民歌,傾訴了黑人背井離鄉、淪為奴隸的痛苦心情。書寫文學最早出現在18世紀,19世紀以後陸續增多。表現形式先是詩歌,再是小說。作者多數是已經獲得自由的黑人。除少數迎合白人讀者的口味外,多數作家傾吐黑人奴隸的苦難。南北戰爭前後,以道格拉斯(1817~1895年)為首的黑人作家提出廢除蓄奴製、爭取黑人人權的要求。南北戰爭後出現的詩人鄧巴(1872~1906年)、小說家切斯納特(1858~1932年)在藝術上更為成熟,前者想象豐富,表現含蓄,後者揭露了戰後南方種族歧視的狀況,反映了黑人知識分子的思想傾向。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時期。20世紀20年代,各種流派相繼出現,表現了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麵的問題。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學占主導地位,從30年代後期起,文學界分化成各個流派,又出現了紛紜多樣的局麵。總的來說,現代派文學與左翼文學是這個時期兩股最大的文學思潮。從這個時期起,美國文學開始發生世界性的影響。1930年後,美國作家陸續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壟斷資本進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農運動規模越來越大。社會麵貌與人的精神麵貌,已非19世紀傳統現實主義手法與惠特曼式的風格所能準確反映。大戰前的最初10年為孕育新的風格、新的流派作了準備。歐洲的現代派文藝不斷介紹到美國。

19世紀下半期美國的詩歌處於過渡階段,繼惠特曼後隻出現了一個重要詩人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年。她一反浮誇的浪漫主義詩風,以不規則的韻律、奇特的對照和自由的聯想,打開了通向美國現代詩的道路。1912年,《詩刊》在芝加哥創辦,標誌著現代派文藝的開始。《詩刊》的頭3卷裏,出現了龐德(1885~1973年)、韋·林賽(1879~1931年)、艾·洛威爾(1874~1925年)、威·卡·威廉斯(1883~1963年)、桑德堡(1878~1967年)、沃·斯蒂文斯(1879~1955年)、艾·李·馬斯特斯(1868~1950年)、瑪·莫爾(1887~1972年)等人的作品。這些人後來都成為美國有成就的詩人。其中有意象主義者,有接近勞動人民的芝加哥詩派,有20世紀的田園詩人,有新的鄉土主義者,有抽象——哲理派詩人。他們的共同點是表現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越來越突出的人的異化,並或多或少流露出彷徨和悲觀的情緒。即使是田園詩,弗羅斯特筆下的新英格蘭風光也籠罩著疏遠、陌生與死亡的陰影。現代派詩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這首詩為西方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個象征性的比喻。

現代主義在戲劇方麵的代表人物是奧尼爾(1888~1953年),他的劇作受到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的影響。他對美國社會的合理性表示懷疑,創造了美國現代的悲劇。在小說方麵,格·斯泰因(1874~1946年)與舍·安德森(1876~1941年)開創了美國現代派小說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幾年之後,對這次戰爭的厭惡情緒開始在文學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參加過這次戰爭,他們普遍有一種被欺騙、被出賣的感受。他們不再相信虛偽的道德說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來表示自己的消極抗議。“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1899~1961年)的《太陽照樣升起》。有些作家沒有趕上參加戰爭,如“爵士時代的歌手”菲茨傑拉爾德(1896~1940年),他的情緒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傑拉爾德等作家唱出了幻滅的哀歌。稍晚的托馬斯·沃爾夫(1900~1938年)在短短的10年間寫出了好幾百萬字小說,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題是不斷尋求連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標。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巨大。戰爭中發生的事件,如600萬猶太人被屠殺,原子彈在廣島爆炸,使美國的知識分子感到震驚。他們懷疑人性是否還有善良的一麵,也感到人難以控製自己製造出來的巨大物質力量。他們對文明與進步的信念發生了極大動搖。50年代在“冷戰”、“麥卡錫主義”和朝鮮戰爭的背景下,文壇趨於沉寂;60、70年代,經過越南戰爭、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水門案件,文壇活躍起來,出現了一批愛思索的作家。在他們眼裏,美國的社會已變得十分複雜,價值觀念混亂。他們普遍感到不知怎樣解釋這樣的現實,於是便通過怪誕、幻想、誇張的方式,再現生活中的混亂、恐怖和瘋狂。他們表現的是沒有目標與方向的夢魘世界,他們講的是支離破碎的故事,寫的是“反英雄”、甚至是不完整的形象。這個時期,文學作品中對性愛(包括同性愛)的描寫也更為露骨了。

真正意義上的美國美術,是從17世紀初歐洲人進入後才開始的。以後的美國美術史,是攝取以歐洲為中心的文化傳統和樣式、逐漸樹立獨立的美術風格、並進而對世界美術產生重大影響的曆史。歐洲人離開他們那具有悠久曆史和豐富傳統的大陸,向一個所有東西都必須重新創造的陌生世界移民,決定了他們的美術富有創造性,並且首先是實用的。美國獨立以前,所謂“殖民時代”的藝術家大多是在歐洲學習成長的。部分畫家的作品還曾被認為歐洲藝術家所作,美國18世紀著名的肖像畫家:吉爾博特·斯圖亞特(Gilbert stuart)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19世紀,仍然有大量畫家到德、法、英等國學習,這時候美國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畫家,多是長年僑居在國外的。如以華麗的技巧為上流社會繪製肖像的約翰·薩金特,在國外度過了一生;受東方藝術影響,講究裝飾美的惠斯勒,二十幾歲離開美國,一直在國外;追隨印象派徒加的女畫家卡薩特,也是短時間回到過美國,她的藝術風格主要是在法國形成的。這一時期的美國畫家主要是附庸於英、法畫壇,追隨並傳承著歐洲古典的藝術傳統。

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的風景畫被引進來,美國藝術家通過廣袤自然表現崇高精神,漸漸地萌生了美國美術的特性。它與埃默森等人的超絕主義有聯係。南北戰爭以後,工業化的進展,促進了國家和城市的繁榮及大眾文化的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期間,一大批外國藝術家亡命美國。以與他們的交流為契機,美國藝術家通過從獨自的空間感覺重新評價歐洲藝術,創造了內涵崇高的抽象表現主義。由此,美國美術獲得了獨特麵貌。原來以歐洲為中心展開的西方美術史,由美國繼承和發展。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戰後,繼意大利和法國成為世界現代美術的中心和策源地,以千變萬化的流派和風格對世界美術發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房屋對於歐洲移民來說是最基本的需要,所以建築成為美國美術的先導。殖民時期,美國東北部都市的格子狀街道和不講究裝飾的邸宅,與東南部大農莊的鄉村建築形成對比。18世紀末,從歐洲來的學院派建築師,適應新興國家的需要,建立起一些莊重的希臘羅馬樣式的建築。法國的朗方是其代表,他設計了首都華盛頓的中心區。19世紀初,第3任總統傑弗遜離任後,受帕拉迪奧的影響而從事建築設計,他以羅馬的潘忒翁神殿為規範,在建築作品中顯現開拓精神。這一時期,還在費城等都市開始低層連續住宅的建設。在南北戰爭中,建築的特色是希臘樣式和哥特式的複興。南北戰爭後,在法國第二帝政樣式的推動下,就學於法國美術學院的美國樣式主義建築師在東部形成強大的勢力。

19世紀中葉,以鋼鐵為中心的產業革命,推動著建築工藝學的飛躍發展。電梯和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導致出現了美國首創的建築形式──摩天大樓,它被認為真正代表美國精神。摩天大樓的建設在19世紀80年代以中部的芝加哥為中心達到全盛。以沙利文為代表的芝加哥派建設了合理的鋼筋結構高層大廈,在1893年的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上,戰勝了東部勢力。沙利文及其後繼者賴特開啟了美國現代建築的大門。其後直至20世紀30年代,以麥金、米德、懷特建築事務所的折衷樣式為代表,建築意匠上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其間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轉機,以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技術發展為背景,摩天大樓的建設在國際上引人注目。在曼哈頓林立著如紐約帝國大廈等摩天大樓,並且為高層化大都市建設提出了新預製構件計劃。

從30年代後期開始,賴特的活動引人注目,自落水別墅後,又創造了許多有機建築的傑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契機,德國包豪斯體係的格羅皮烏斯、米斯·範·德爾·羅厄等亡命美國。他們的教育活動和設計活動,與賴特、薩裏南的活動並駕齊驅。在紐約還有彙集了各國建築師智慧的國聯本部建築和SOM建築事務所的城市建築計劃,美國一舉變為大膽的現代建築的試驗場。以紐約曼哈頓區為例,著名的建築有:賴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羅厄和約翰遜的西格雷姆大廈和聯合國總部建築群、薩裏南的CBS大廈、布魯爾的惠特尼美術館、亞馬莎基的世界貿易中心。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建於1970~1974年,由SOM建築事務所設計,是迄今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費城的卡恩、紐黑文的魯道夫,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此外,還可提到的有向巨型建築挑戰的羅奇、具有象征性的文圖利和穆爾等人的建築風格。

美國在獨立戰爭後,出現了受歐洲影響的新古典主義傾向,製作了許多以獨立戰爭的英雄為代表的理想化的肖像雕刻。鮑爾斯在新古典主義上融入美國特有的自然主義,博得了國際聲譽。南北戰爭後,要求在造型上反映美國社會的理念,與建築一樣,1893年的芝加哥萬國博覽會成為雕塑的舞台。當時的肖像雕刻和紀念碑上,聖高登斯保住了格調。20世紀的雕塑,始於納德爾曼的單純化具象雕刻。與來自法國的拉謝茲的生命主義並行,從蒙德裏安、阿爾普受到啟發的考爾德創造了活動作品。相對繪畫上的抽象表現主義,利普頓、史密斯等非常活躍。巨大的物體雕塑進入都市空間而令人注目。著名的雕塑家有:尼夫爾鬆、諾古奇、基恩霍爾茲、奧爾登伯格、克裏斯托、莫裏斯、賈德等。

1620年在首批移民到達之後,繪畫主要有3個來源:①移民中原有的民間藝術家;②從歐洲來短暫停留的二三流畫家;③一些航海家、旅行家或地質生物學家留下的速寫或地誌畫。它們構成了民族畫派的準備階段。約1670年,北美殖民地開始形成了一個無名畫家群,以波士頓為中心從事創作,留下約50餘件作品,大多畫的是本地名流的肖像,其風格有荷蘭小畫派的痕跡。作者大都是畫匠,或在殖民地短期停留的歐洲畫家。這些肖像畫說明,美國藝術從一開始就完全是市民的藝術。獨立戰爭前後,美國繪畫逐步成熟,湧現了一批受過專業訓練、有較高藝術造詣的職業畫家,他們為19世紀美國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1728年,蘇格蘭畫家斯邁伯特來到波士頓。他帶來了歐洲古典大師作品的銅版複製品,也在這兒舉辦了個人畫展。其後英格蘭畫家布萊克本善畫羅可可風格的肖像。由於他們的活動,影響了一代美國畫家。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普利,堪稱美國美術史上第1個大師。他早年生活在波士頓,獨立戰爭期間移居英國。他的肖像畫真實刻畫了美國人的精神麵貌,在技法上也達到了英國肖像畫的水平;曆史畫創作也有突出成就。韋斯特主要活動在英國,1792年繼任英國皇家美術院院長,在藝術觀點上受新古典主義的影響。斯圖爾特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在英國和北美都有很大影響,他畫的多幅《華盛頓像》成為美國美術史上的名作。

在19世紀上半期,美國藝術的發展還體現在大眾化的藝術中。被稱為民間畫或原始派的畫家大都沒受過專業訓練,主要模仿斯圖亞特和科爾等人的風格,但非常質樸,形象稚拙,色彩鮮豔。

19世紀中期的南北戰爭改變了美國曆史的發展進程,戰後的工業革命和經濟繁榮,也帶來了藝術的黃金時期。風景畫家丘奇、英尼斯,靜物畫家哈尼特,風俗畫家亨特等人在各自的領域中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歐洲藝術對美國的影響也日益增強,大批美國青年遠渡重洋到法國、英國等地學習繪畫,回美國後給本地的藝術帶來新的技法和風格;也有一部分畫家留在歐洲,成為歐洲19世紀末新美術運動的重要人物。女畫家卡薩特1866年赴法深造,後定居法國。她是參加了法國印象派畫展的唯一的美國人。沙金是美國最傑出的肖像畫家。他的風格是將古典主義傳統和印象派手法融為一體。惠斯勒的聲譽已經超出美國,成為西方藝術的偉大革新者之一。他深受東方藝術的影響,追求純藝術的表現力。

美國現代藝術的發端首先以強烈的美國精神體現出來,一群被稱為“八人派”的青年畫家敏銳地感受到了現代社會對人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麵貌的深刻影響,因此他們反對學院派的高雅與超脫,要求畫城市的街道和被正統的藝術家認為是不堪入畫的題材。因此當時的一些評論家就戲稱他們為垃圾箱畫派。雖然八人派的宗旨是題材上的突破,但他們也帶來了不拘一格的表現手法。亨利是“垃圾箱畫派”的典型代表,他曾到巴黎學畫,風格上受印象派影響,但他回美國後即以下層社會的生活為題材,形式也變得更為粗放。1908年2月,以亨利為首的8名畫家為與學院派對抗舉辦了自己的畫展而轟動一時。在“垃圾箱畫派”中,隻有普倫德加斯特與眾不同,他受後印象主義影響較大,不注重題材,手法上帶有先鋒派的特征。他是美國最早采用現代主義手法作畫的畫家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歐洲蓬勃發展的現代主義運動開始猛烈地衝擊美國。攝影師施蒂格利茨1905年在他自己的攝影室舉辦了一個分離派攝影展覽,以後把展覽擴充到繪畫與雕塑,這就是著名的“291畫室”。1908~1917年,“291畫室”大量展覽和介紹歐洲現代派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在現代派藝術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兒童畫和非洲雕刻。繼“291畫室”之後一個更重要的事件是“軍械庫展覽會”,這個展覽標誌著美國現代派藝術的誕生。從此以後,美國藝術開始納入了西方現代藝術的潮流。

這個展覽於1913年2月17日在紐約舉行。在展出作品中最引起轟動的是美國畫家的立體派風格和抽象繪畫,其中最為突出的幾個畫家有戴維斯。他是“軍械庫畫展”的組織者之一,也是歐洲現代藝術在美國的主要傳播者,他自己的風格受立體派影響較大,反映了現代都市生活所造成的視覺感受,也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同時也嚐試過其他的現代抽象藝術的手法,屬於美國最早的抽象畫家之一。他在接受立體派的構成時,也接受了野獸派的色彩,而在藝術觀念上也受到中國與印度藝術的影響。奧基夫是施蒂格利茨的妻子,是美國著名的現代主義女畫家。她的畫是用抽象的語言表達孤獨意識和壓抑感,充滿神秘主義色彩。其他的畫家還有馬林等。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現代派運動在美國的主要表現是精確主義,又稱立體派現實主義。這主要是一種風格和題材選擇的範圍,而不是一個畫派和運動。這些畫家的抽象形式的來源,主要是城市的建築街道和工業設備及廠房。他們受歐洲的分析立體主義和純粹主義的影響,也有達達主義的觀念,主要人物有希勒等人。此外,超現實主義在30年代在美國也流行過,1931和1936年的兩次超現實主義展覽為它在美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到30年代,現實主義藝術再次在美國複興,這主要表現在壁畫運動與鄉土現實主義兩個方麵。在全球性經濟危機衝擊下,美國政府製定了聯邦藝術計劃,組織失業的藝術家參與各種公共建築工程的壁畫裝飾工作。這項事業中,現實主義畫家本頓獲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反對歐洲抽象繪畫對美國本土文化的衝擊,堅持以美國普通勞動者的生活為題材,在風格上受墨西哥壁畫的影響。與本頓的情況相似的鄉土現實主義畫家畫架上畫,他們在力求反映美國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時,都或多或少受到現代派手法的影響。這些畫家中,霍珀用寫實的手法描繪現代都市生活給小人物帶來的孤獨感;伍德用早期尼德蘭繪畫的風格來暗喻美國的傳統,冷漠中包含著諷刺;懷斯鄉土題材的作品充滿懷鄉的愁緒和牧歌情調。

自70年代以來,紐約雖然一直是美國藝術的中心,但再也沒有明確的藝術主流了。藝術家不斷地追求新穎的形式,其內涵也遠遠超出了“藝術”的一般概念範疇。如超現實主義(即照相現實主義)、惡臭藝術、大地藝術(或過程藝術)、電子藝術、音響藝術、光影藝術和影視藝術等。

美國的流行音樂作為歐洲流行音樂的主體,主要是以歐洲及其它國家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以及黑人音樂為基礎,融合而發展起來的。隨著逐漸演化和發展,又產生出新的種類形式,如爵士樂、廷潘胡同歌曲、鄉村音樂、拉格泰姆布魯斯、搖滾樂等。流行音樂是與嚴肅音樂相對而言的,它不同於嚴肅音樂,因為嚴肅音樂常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和一些專門的知識層麵,需要聽眾運用自己的知識和修養細細領悟、品味。而流行音樂對於聽眾來說,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來上口,並且對於聽眾不需要更多的專門僅依靠對音樂的心領神會與感性認識就能理解。

美國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到20世紀初才具備獨特的美國風格,並取得了與西方各國音樂文化同樣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國境內存在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或種族的音樂,也存在著歐洲音樂家從歐洲各國帶來的專業音樂。它們之間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促進了美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

16至18世紀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於勞動、婚喪、準備作戰等場合,以鼓等打擊樂器伴奏,音調簡單,獨具一格。16世紀後,隨著各國移民的到達,也帶來了他們本國的音樂文化。經過激烈的爭奪,英國人終於取得了在北美大陸的優勢。因此,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的影響最大,它為美國音樂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奴隸被販運到北美。非洲黑人酷愛音樂,慣於一邊勞動一邊唱歌。黑人音樂的動人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馬薩諸塞出版了《海灣詩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一本書。18世紀初,為提高歌唱水平,許多牧師著書指導唱歌。同時,隨著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漸繁榮,世俗音樂也變得活躍起來。歐洲樂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開始流行,出現了專業音樂家。1731年在波士頓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通常的音樂會節目包括愛國歌曲、歌劇詠歎調、傳統民歌等,有時也有一些標題的或無標題的器樂作品。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美國本地出生的第!批作曲家。同歐洲音樂相比,當時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被認為不夠成熟。

19世紀初,許多歐洲音樂家來到美國,他們帶來了遠比美國先進的音樂水平和技巧。1848年歐洲革命後,又有大批德國音樂家移居美國。他們使原先習慣於讚美歌的美國人的音樂趣味發生明顯變化,也給美國年輕一代作曲家的創作帶來巨大影響。與此同時,音樂教育獲得迅速發展。

南北戰爭後,美國音樂生活更趨活躍,又有一些重要的音樂團體相繼建立,如大都會歌劇院(1881年)、波士頓交響樂團(1881年)等。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一批具有相當專業技巧的作曲家。他們把美國音樂提高到了歐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獨創性,帶有明顯的模仿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麥克道爾,他被認為是美國第一個取得國際聲望的作曲家。

當美國作曲家幾乎都在追隨歐洲風格時,歌曲作家福斯特卻采用美國黑人音樂的曲調進行創作。他的很多歌曲是為當時盛行的“黑人劇團”(由白人化裝扮演黑人,其成員稱為遊吟藝人)寫作的;而真正的美國黑人音樂卻末受到重視,它們隻在黑人中流傳發展。當時流行的黑人音樂主要類型有靈歌、布魯斯、勞動歌曲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擺脫德國音樂控製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德沃紮克對此起了很大作用。他於1892~1895年間應邀就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他建議美國作曲家把美國印第安人和黑人音樂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轉向法國音樂,他們的創作與印象派有著密切聯係。另有一位作曲家艾夫斯在獨自探索美國化的音樂語言。他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才被認為是美國老一輩最著名的作曲家。

20年代,社會輿論鼓勵美國作曲家創作具有美國風格和特點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麵支持下,為美國民族主義音樂的確立作出了貢獻。特別在交響樂領域,他們為美國音樂贏得了與歐洲各國音樂並駕齊驅的地位。曾在巴黎從法國作曲家布朗熱學習的科普蘭、哈裏斯、辟斯頓、湯姆森以及塞欣斯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國的音樂語言與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結合起來。他們的學生和追隨者如舒曼、巴伯、伯恩斯坦等繼承了他們的道路。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國內培養起來的。

20~30年代的美國音樂並不隻是朝著一個方向發展。西方音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曆了空前的劇烈變化,出現了新的現代音樂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們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實驗的性質。最重要的實驗主義者是1915年定居美國的法國作曲家瓦雷茲。同時期,美國的流行音樂空前發展。特別是從黑人音樂布魯斯、拉格泰姆等演變而來的爵士音樂風行全國。具有獨立的美國風格的音樂劇(亦稱百老彙歌舞劇)是在歐洲的輕歌劇和喜歌劇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流行音樂中占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樂劇作曲家有R羅傑斯、格什溫、伯恩斯坦等。

納粹政權的出現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著名的歐洲作曲家來到美國,如欣德米特、巴托克、勳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米約等。他們給美國音樂生活帶來了新的巨大影響。美國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中心。美國音樂創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視,許多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與歐洲音樂在風格上的差別幾近消失。

50年代以後,美國音樂更趨多樣化。盡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傳統的音樂語言進行創作,但是吸引著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新音樂流派,代表人物是凱奇。在流行音樂領域內,也出現了新的品種。從布魯斯等音樂發展而來的搖滾樂風靡全國,爵士音樂退居次要地位。搖滾樂的代表人物有普雷斯利(1935~1977年)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迪倫(1941~)等。70年代以後,搖滾樂的熱潮逐漸衰退,各種流行音樂互相影響,在風格上趨向綜合。最著名的流行音樂歌手是傑克遜(1958~)。

在音樂表演方麵,美國往往由於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揮、獨奏家和歌劇演員而達到很高水平。美國的交響樂團占全世界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頓、芝加哥、克利夫蘭、紐約和費城等交響樂團均享有國際聲譽。

美國音樂種類繁多。爵士音樂(Jazz)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新奧爾良發展起來的一種流行音樂。其形成與發展經曆了比較複雜的過程。爵士樂來自非洲音樂。17~18世紀,非洲黑人被販運到北美,過著非人的奴隸生活,音樂成為他們抒發內心痛苦、尋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隸保持了非洲音樂的傳統,同時又逐漸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於是產生出許多美國黑人的音樂形式,如布魯斯、拉格泰姆、靈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魯斯和拉格泰姆對爵士樂的形成影響最為明顯,它們的一些藝術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樂中。

布魯斯是一種黑人民歌,以吉他或其他樂器伴奏。源自黑奴的勞動歌曲,內容多表現黑人的不幸生活和、哀怨及渴望幸福的情緒。最著名的布魯斯歌手是史密斯,她的富有特色的演唱(包括各種滑音和顫音的運用),對早期爵土音樂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她演唱的《聖路易斯布魯斯》是廣為流傳的經典性的布魯斯之一。拉格泰姆(曾譯散拍樂)是一種鋼琴音樂,可能是從餅步舞(美國南方種植園中農奴們的一種舞蹈)、班卓琴曲與歐洲的舞曲、進行曲等綜合、演變而來。重要代表人物是作曲家喬普林,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楓葉拉格泰姆》。

20世紀初,當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等樂曲在新奧爾良由黑人小型銅管樂隊演奏為舞蹈伴奏時,便產生了最初的爵士樂。人們稱它為“新奧爾良爵士”。起初的爵士樂師都不識譜,他們憑著良好的音樂素質、聽覺和記憶來熟悉基本曲調及其和聲結構,以此為主題作即興變奏。這種節奏一個接一個,變化無窮,可以充分施展爵士音樂家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實際上爵士樂更多的是一種表演者的藝術。即便後來爵士樂發展到必須按譜演奏時,也仍然保留了演奏者(特別是獨奏時)即興發揮的充分可能。樂譜隻是記錄樂曲的基本輪廓。1917年前後,一些白人樂隊在舞廳、酒吧間模仿黑人樂隊演奏爵士樂,引起轟動。從此。爵士樂走出了與外界隔絕的黑人生活圈,進人城市娛樂場所,並逐漸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

20世紀20年代,為了擺脫生活困境和南方的種族歧視,新奧爾良的爵士樂師們紛紛北上來到芝加哥及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城市。這時的爵士樂在風格上已有了某些變化。此後,爵士的風格不斷發展,幾乎每隔10年,就出現一種新的爵士音樂形式,並產生出相應的代表性音樂家。芝加哥爵士樂基本上保持了新奧爾良爵士樂的特點,獨奏變得更為重要。同時,薩克斯管成為主要的爵士樂器,並一直沿用至今。20年代的爵士樂常被稱作“熱爵士”,其代表人物有L.阿姆斯特朗等。30年代,爵士樂的活動中心從芝加哥轉到了紐約,並發展了一種被稱作“搖擺樂”的風格。40年代,新奧爾良爵士再度興起。同時出現了一種新的爵士形式:比博普。比博普因人們模仿樂曲開頭動機的聲音而得名,它的特點是旋律多大跳,節奏多變。50年代拋棄了比博普那種過分激烈的音響,而追求一種克製的、柔和的音樂風格。這種風格的爵士被稱作“涼爵士”。這時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爵士音樂家越來越多,他們經常采用嚴肅音樂的作曲技巧來從事爵士樂曲的創作。

60年代,在涼爵士和傳統爵士繼續發展的同時,又出現了所謂“自由爵土”。它實際上是爵士音樂家受現代專業音樂創作的影響,把無調性、自由節奏等手法引入爵士樂的結果。70年代以後,爵士樂趨向於各種風格的結合,不僅綜合了爵士樂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風格,而且廣泛吸取了其他流行音樂以及南美、中東等地的各種音樂成分。從50年代後半期開始,另一種新型的流行音樂“搖滾樂”興起,使爵士樂退居次要地位。搖滾樂是從“節奏布魯斯”發展而來的;而節奏布魯斯是在傳統布魯斯的基礎上吸取了爵士樂的舞蹈節奏等因素形成的。搖滾樂強調持續不斷的兩拍子的節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