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美國文學與藝術(3 / 3)

雖然如此,爵士樂並沒有停止發展。它仍然擁有自己的聽眾。有時爵士樂與搖滾樂互相影響、滲透,使人難以區分。

爵士樂產生以後,很快風行美國,並且流傳到世界許多國家。爵士樂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形式(包括音樂劇),也影響了嚴肅音樂的創作。20世紀許多歐洲作曲家都曾采用爵士樂作為創作素材。美國作曲家格什溫、科普蘭等,更以創作出爵士樂語言與歐洲傳統作曲手法相結合的、富有美國特色的音樂作品而著稱於世。

北美黑人的宗教禮拜歌曲。內容大多反映黑人遭受殘酷奴役、痛苦無告、隻好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的悲慘處境。用英語演唱,旋律樸素,多數為五聲大調式(如《沒有人知道我的痛苦》、《下來,可愛的馬車》)或七聲小調式(如《去吧、摩西》、《釘十字架》),富於切分節奏,和聲近似美國基督教會的讚美詩。由於經常即興演唱,幾乎沒有定語可以遵循。南北戰爭後,由於菲斯克大學黑人歌唱團等黑人歌手的傳布,以美國最有代表性的黑人民歌聞名於世,並成為爵士音樂的重要素材。北美白人演唱的民間讚美詩亦稱靈歌。

從18世紀末至20世紀的200年中,美國流行歌曲經曆了由借用、翻譯、模仿歐洲各國歌曲,到逐漸發掘和發展本國不同民族的多種音樂因素,來創造自己的、具有美國特色的歌曲形式的過程。18世紀下半葉,美國人民遭受殖民統治的時候,就通過歌曲表達他們的反抗與鬥爭情緒。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戰後一段時期,流傳了更多的歌曲,如《揚基嘟得兒》(采用英國同名歌曲曲調),《切斯特》、《亞當斯和自由》(采用《阿那克裏安》曲調,此歌於1814年被重新填詞,成為著名歌曲《星條旗》)等。這些歌曲大多采用英國歌曲的曲調進行填詞,帶有宗教聖詠的痕跡,這是由於當時美國的音樂生活尚處在以教堂音樂為美國早期流行的歌曲都來自英國、愛爾蘭、蘇格蘭、德國和意大利的歌曲和歌劇曲調。

18世紀末19世紀初,愛爾蘭和蘇格蘭歌曲在美國開始流行,其中《美好的往日》等歌曲,儈炙人口。這些歌曲具有鄉土氣息,得到美國人民的喜愛。19世紀初,德奧歌曲在美國也很流行,如舒伯特、阿布特、庫克思的許多歌曲均被譯成英文,印成歌篇出版。19世紀20~40年代期間,在美國普遍流行采用歐洲歌劇的曲調填以英文歌詞的歌曲,或英國作曲家用意大利歌劇風格譜寫的歌劇曲調。

這是最早顯露出美國自己特點的歌曲。它是由白人創造的、供白人欣賞娛樂的音樂表演形式,發源於美國北部和中西部。19世紀20年代,英國演員C·馬修斯有意識地將黑人語言的拚音、節奏等特點加以喜劇化,配上簡單的音樂旋律加以表演,受到熱烈歡迎,許多美國演員如狄克遜、尼科爾斯、斯威尼威、法雷爾等,紛紛效仿馬修斯的表演,成為當時最出名的流行歌曲作者和表演者。19世紀下半葉,遊吟藝人的歌曲大大發展,出現了眾多的表演團體。其表演者都是白人男子,采用的音樂素材來自昂格羅、流行曲調、意大利歌劇或由此派生的曲調等。據考證,南北戰爭前的美國音樂很少與黑人音樂有聯係。

19世紀下半葉,在美國反蓄奴製的鬥爭及南北戰爭期間,產生了一些反映黑奴痛苦生活和爭取解放的歌曲。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影響較大的一次全民性戰爭,在當時和以後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歌曲為數最多。這些歌曲在音樂上除與英國、愛爾蘭等歐洲音樂保持聯係外,明顯地出現了與黑人靈歌和其他黑人歌曲音調上的聯係,即明顯地表現出美國特色。19世紀從事歌曲創作的美國作曲家有霍普金森、卡爾、休伊特、肖、拉塞爾、哈欽森家族和福斯特。其中霍普金森(1737~1791年)是美國第一個歌曲作者。肖(1779~1848年)是第一個在美國出生的歌曲作家。拉塞爾(1812~1900年)被譽為在福斯特之前的美國最有成就的歌曲作家。哈欽森家族則是演唱和創作歌曲的著名小團體。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歌曲作家是福斯特。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創作了200餘首歌曲,其中有的吸收了傳統的英國民歌的特點。他的代表作《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老家,晚安》、《主人長眠在地下》等,已成為世界名曲。

美國的流行音樂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種循環關係,非洲的黑人文化作為流行音樂的源泉使其迅速發展,當這種美國形式的流行音樂回到非洲時又促使了世界音樂的誕生。80年代,當世界音樂的影響逐漸擴大,世界各地的音樂家便通過各種先進手段充分體現了更加前衛的當代意識,從而又返回來促進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世界音樂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種流行音樂、民族音樂甚至傳統音樂相結晶的混合體。

20世紀70年代風靡世界的一種群眾自娛性舞蹈,是美國黑人創造的爵士舞之一。從70年代興起,最初隻流行在美國小城鎮的黑人聚居區和拉丁美洲下層社會中,並不為人所注意,甚至被上層社會所不齒。但沒多久,它就迅速流傳,直至風靡全世界。迪斯科音樂強調以誇張的強弱力度的交替反複誘發內在的節奏衝動來支配舞步,比傳統的華爾茲、探戈等,更為自由,突出個性。舞蹈動作可隨著音樂節奏即興發揮。

在美國,民間舞蹈一詞所指的範圍比某些國家要廣泛得多,傳統舞蹈、儀式舞蹈、社交舞蹈、舞廳舞蹈中的許多舞蹈都可以稱作民間舞蹈、往往很難分清它們之間的界限,這和它的舞蹈文化構成有關。美國民間舞蹈主要分3部分;印第安人的舞蹈;歐洲移民及其後裔的舞蹈;黑人的舞蹈。印第安人的舞蹈包括社交性的、儀式性的、和勞動生活緊密聯係的、用於治療疾病的等等,幾乎都是逆時針方向進行的圓圈舞,其中往往都滲透著對“超自然力”的祟拜。

印第安人大多沒有文字,小心地保存傳統的舞蹈和歌曲具有重要意義,故很少和外來舞蹈相融合。歐洲的移民——英國人、愛爾蘭人、法國人、德國人、西班牙人等在湧向北美大陸的同時,帶來了各自傳統的民間舞蹈、宮廷舞蹈、舞廳舞蹈,他們結合當地新的生活條件把這些舞蹈加以改造,創造出具有美國特點的新舞蹈形式。其中最流行的有方舞,它與英國鄉村舞和法國卡德裏爾舞有關,變體很多;圓舞,顯然是在成對跳的華爾茲、波爾卡、紹蒂謝等舞蹈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沿舞廳周圍旋轉行進的舞蹈;集體遊戲舞蹈通常是邊舞邊唱,旁觀者也以歌聲和拍手相和,舞蹈動作一般比較簡單、生動有趣,且可以隨時變換舞伴。美國黑人對美國舞蹈的發展和美國舞蹈風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從17世紀起,800萬非洲黑人被當作奴隸運進美國,他們帶來了非洲黑人舞蹈的激情和切分節奏(即把歐洲音樂以重拍故在第l拍的傳統改變為把重拍放在第2拍或弱拍上),黑人舞蹈和白人舞蹈融合交流,創造新的舞蹈形式,例如,踢踏舞和爵士舞就是把愛爾蘭木底鞋舞的節奏改變成切分節奏,並一反愛爾蘭人那種身軀僵直、麵無表情的跳法,加上了身體和手臂的動作,形成了全新的舞種。黑人奴隸模仿和嘲諷那些趾高氣揚的白人奴隸主,創造了步態舞。其他如狐步舞、布魯斯和查爾斯頓等也成為流行一時的新舞蹈。其中許多舞蹈後來成為受人喜愛的現代舞廳舞蹈,不僅遍及美國,也風靡歐洲大陸。

一種用腳擊打地麵的節奏性舞蹈。源於愛爾蘭和蘭開夏的木鞋舞。它的基本技巧是用腳跟、腳掌、半腳掌、腳尖擊打地麵發出響聲,以豐富而複雜的節奏變化取悅觀眾。表演時需要在舞鞋的前掌部分加裝金屬片,使擊地的響聲清脆悅耳。踢踏舞於20世紀初在美國的雜耍劇場中風行,並出現了不少專門從事踢踏舞表演的職業演員,其中最有名的有魯賓遜、鮑威爾、阿斯泰爾、德雷伯、博格和米勒等。這種舞在20世紀70年代曾再度流行,風靡一時。

由4對舞伴站成四方形跳的舞蹈形式,尤指美國方舞,它已成為美國民間舞蹈文化的一個很有特色的部分。方舞起源於英國鄉村舞的兩種派生物:一是源於英國輪舞、節奏鮮明、複雜的花樣舞蹈——肯塔基跑步舞;一是路易十五時代十分流行的、四方型的法國對舞——科蒂榮。方舞通常包括一連串的“花樣”,每個“花樣”中的舞蹈隊形都是對稱的,而舞步則比較簡單,“花樣”的順序是事先安排好的,由一位領舞者(可以是舞路者之一,也可以是不參加舞蹈的另一個人)用呼喊聲來指揮“花樣”的及時轉換,他能夠即景生情地呼喊出押韻的詞句(有時還使用方言)來激勵舞者,使氣氛活躍起來,有時舞者也呼喊出與他相互應和的詞句。美國方舞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英格蘭、蘇格蘭、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以及墨西哥舞蹈或民間遊戲的因素,形成了種類繁多的變體。

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給爵士舞提供了發揮的空間,並且還帶動了“霹靂舞”的流行。霹靂舞令人眼花繚亂,跳舞者必須身懷絕技,不怕受傷。所以涉足者多是比較貧窮、膽大包天的年輕人。它的出現,始自60年代的紐約市南布朗克斯區。那裏是黑人聚居的地方,紐約最貧窮的角落。這裏的年輕人往往是生活中的失意者。霹靂舞便是他們發泄內心情感的產物,是在貧窮和失望壓抑下迸發出來的藝術。舞姿充滿野性,初時曾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禁止。但它為不少店鋪招來了生意,特別是由於它迷住了一大批毆鬥成性的青年,使打鬥現象大為減少,所以不可遏製地生存發展下來。後來美國各地都建立了霹靂舞俱樂部、學校和劇團。不少團體已到歐美各國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霹靂舞80年代後逐漸跨越美國國界,走向世界,其聲勢可與當年搖擺舞、迪斯科舞相媲美。

百老彙是紐約曼哈頓區一條大街的名稱,其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中心,因而百老彙這一詞彙已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同義語。自19世紀中葉起,百老彙劇院逐漸增多而使這條大街燈火輝煌,獲得了“偉大的白色大道”之稱。20世紀初,百老彙劇院約有20多家,1925年百老彙的劇院曾多達80家,由於其他娛樂形式的競爭至1980年隻剩下40家,在1927~1928年度的演出季節,百老彙上演的劇目多達280出,但在70年代已降為50出左右。

美國戲劇的曆史較短。從殖民地時代起到19世紀初,戲劇在成就上遠遜於同時期的散文、詩歌和小說。直到20世紀初,才漸趨成熟,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趕上了世界水平而進入黃金時代。

殖民地時代,戲劇等文藝活動由於受清教主義的束縛而被視為一種“罪惡”。盡管如此,17和18世紀仍然出現個別歐洲移民創作的劇本,例如,達爾貝1665年寫的《裸者和幼獸》是迄今已知的第一出北美戲劇,但已失傳。18世紀初,英國皇家駐紐約州的殖民總督亨特於1714年寫的諷刺笑劇《安德羅博羅斯》是第一部在北美印行出版的劇本。獨立戰爭前,有些地區的學院偶爾也演戲,但純屬業餘性質。

直到18世紀中葉,英人哈勒姆率劇團來新大陸演出,才推動了戲劇活動。後來又有一位英國劇團經理道格拉斯來訪,並於1766年在費城建立了索斯瓦克劇院,從而使戲劇活動具有了職業性質。1767年該院上演了第一部美國詩體悲劇《安息王子》。獨立戰爭時期,戲劇活動受到限製。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後,沃倫、裏柯克和蒙福德等人有一批根據歐洲古典戲劇模式仿製的劇作出版,反映了熱愛自由和爭取獨立的主題思想,但藝術質量上遠不及當時的歐洲戲劇。漢·泰勒於1787年創作的劇本《對比》,通常被認為是職業劇團演出的美國第一部機智幽默的世態喜劇。劇中一個新英格蘭的聰明伶俐、天真無邪的農民喬納森的形象成為後來美國戲劇中所刻畫的許多“美國佬”的原型。但是,直到18世紀末出現了劇作家鄧勒普,美國戲劇創作才真正進入了開創階段。

百老彙上演各種樣式的戲劇,主要以豪華壯觀、有歌有舞、場麵宏大的音樂劇招徠觀眾。這種音樂歌舞劇已成為美國特有的劇種和百老彙的命脈。美國劇聯於1946年以美國著名女演員兼導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設立了托尼獎,相當於電影界的奧斯卡獎,每年頒發19項給百老彙戲劇,有最佳戲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音樂劇本獎、最佳音樂劇導演獎、最佳音樂劇總諾獎、最佳音樂劇歌詞獎、最佳音樂劇舞蹈編導獎、最佳音樂劇男女演員獎、最佳舞美設計獎、最佳燈光設計獎、最佳音樂劇男女配角獎、最佳重演劇目獎和特別獎。當前,此獎在美國劇院和演出人聯盟以及美國劇聯的領導下,由12位劇評家和學者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提名,最後由戲劇藝術家組織的600多名成員投票表決得出,獲獎者隻領取金質獎章,無獎金。

外百老彙是指紐約商業性戲劇中心之外的戲劇活動,多半由一些劇團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劇院或租用的舊廳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紀初就曾以先鋒派姿態出現,主要特征是以較低成本進行戲劇實驗,並為百老彙不加賞識的戲劇工作者提供演出機會。兩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彙劇院都成立於紐約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華盛頓廣場劇院,演出一些為商業性劇院忽視而具有藝術價值的戲劇,後於1919年演變成同仁劇院,在提高美國戲劇的水平方麵起了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羅文斯頓劇社,由華盛頓廣場劇院的一些成員於1915年在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頓建立,旨在“給美國劇作家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1916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躍了十幾年,尤以首先演出奧尼爾的劇作而聞名。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外百老彙曾是上演工人戲劇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劇作的場所,其中最知名的劇團是加哥裏利克的集體劇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外百老彙不僅上演新劇目,也複演百老彙演出失敗的劇目,而且勇於在導、表演和演出風格上進行大膽探索,從而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外百老彙運動。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百老彙劇院文化於1920年代開始迅速蓬勃發展,20年代末,是百老彙藝術的鼎盛時期,1925年這裏的劇院達到80家至多。但這種好景卻被19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而劃上句號。

隨著曆史文化再次演進變遷,現今的百老彙不僅是一條貫穿紐約曼哈頓島南北向的馬路,更是劇院或是欣賞戲劇的代名詞。

“百老彙”實際上有三個含義:第一個概念是地理概念,指紐約市時代廣場附近12個街區以內的36家劇院;第二層含義是在百老彙地區進行的演出;第三層含義是整個百老彙這個產業,這樣的產業也包括在紐約市以外的地區,主要以演出百老彙劇目為主的這些劇院。總的來說,百老彙是西方戲劇行業的一個巔峰代表,在戲劇和劇場這個行業代表著最高級別的藝術成就和商業成就。

百老彙自60年代中期起因演出成本增高,票價上漲,外百老彙和外外百老彙以及地區劇院和大學劇院逐漸打破了以往百老彙對戲劇演出的壟斷地位。百老彙的演出商為了牟利,也常把別處已上演成功的劇目搬來上演,漸漸成為美國戲劇的一個展覽窗口,展示美國各地出現的成功劇目。

20世紀60年代後,紐約原與百老彙商業戲劇相對抗的外百老彙戲劇也漸趨商業化,演出費用不斷上漲,於是一些新劇作家便另辟路徑,在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館、酒吧、頂樓、地下室或教堂以更低的成本演出各種更為新穎的實驗劇,由此產生了外外百老彙運動。這項運動的主要創始入之一是愛倫·斯圖爾特。她是一位黑人婦女,原是服裝設計師,1962年同劇作家保羅·福斯特合作,在曼哈頓東區第九街租了一處地下室,內設25個座位,上演新劇作家的戲劇。次年,她在第二大道開設了一家拉媽媽咖啡館,內設74個座位,1965年上演的莫瑞·希斯格爾的《打字員》和1966年上演的威爾遜的《愛爾德裏奇的白霜》獲得了公眾的好評。美國《紳士》雜誌把愛倫·斯圖爾特列為世界最重要的100名婦女之一,她也被稱為“外外百老彙之母”。斯圖爾特的實驗戲劇俱樂部至今仍是美國一些希望在創作、導表演、舞美設計方麵試行創新的戲劇藝術家向往的聖地。

電影發明與19世紀末,是當時科技發展的結果,也是歐美各國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1891年,愛迪生極其助手威廉·迪克遜成功地研製出一種供一人通過看片機觀看的“電影視鏡”。最為電影機的發明者,愛迪生公司贏得了專利權。

1893年,愛迪生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遊樂場內,隨後進入了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

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製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裏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格裏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曆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製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塞納特、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裏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湧人歐洲市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導演格裏菲斯、英斯和塞納特對美國早期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卓別林於1914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謀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觀眾。

1919年,卓別林、範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員和格裏菲斯一道創辦了聯美公司,以發行他們獨立製作的影片。20年代,美國影片生產的結構從以導演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製片人為中心的體製。“製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製度”,各大公司均擁有一批明星。除卓別林、範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後成名的還有“胖子”亞布克爾、巴拉、巴裏摩爾兄弟、查尼、吉許姐妹、馬許、米克斯、史璜遜、基爾伯特、嘉寶、基登、希拉、勞埃德和早逝的範倫鐵諾。“好萊塢”此時己成為“美國電影”的同義語。由於在明星製度鼎盛時期有些明星的行為不檢點招致公眾的抨擊,美國電影業成立了“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製訂了“倫理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麵。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對美國電影的約束一直延續到1966年。

嚴格的審查製度使美國無聲電影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曆史片3個方麵。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淘金記》和《馬戲團》,基登的《航海者》和《將軍》,勞埃德的《大學新生》;西部片主要有《篷車》、《鐵騎》和《小馬快郵》等;曆史片有地密爾的《十誡》和《萬王之王》,格裏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英格蘭姆的《啟示錄四騎士》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他們的才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製片公司的抑製和扼殺。他們和美國導演一道,拍攝出無聲電影的最後一批重要影片,如鮑沙其的《七重天》、勃朗的《肉與魔》、金的《史泰拉恨史》和維多的《大檢閱》等。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則為紀錄電影奠定了基礎。

20年代中期,豪華的電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鎳幣影院。20年代末期,好萊塢電影為戰勝商業無線電廣播這樣的競爭對手,在音響方麵進行了一次革命,產生了有聲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巴裏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克羅斯蘭導演)。1927年,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王》,電影進入有聲時代。從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一直處於黃金時代。影片產量穩步上升,美國其他地方以至世界各地的許多電影藝術家紛紛來到好萊塢謀求發展。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除了早期的喜劇片、西部片、鬧劇片外,歌舞片、強盜片、偵探片、恐怖片等各種類型片也迅速發展起來。類型電影是美國電影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以公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和環境長期吸引著觀眾。如出現最早的西部片,它以美國西部開發的曆史為背景,在西部獨特的環境中描繪代表\"野蠻\"的印第安人、強盜、歹徒和代表文明的西部開發者、邊疆居民、騎警之間的鬥爭,並一再塑造槍匹馬、獨往獨來的牛仔形象,一直受到美國觀眾的歡迎。

美國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掘金女郎》、《大禮帽》、《風月無邊》和《齊格飛大歌舞》;盜匪片《小愷撒》、《公敵》、《疤麵人》和《嚇呆了的森林》;恐怖片《吸血鬼》和《弗蘭肯斯坦》等。

除上述類型影片外,30年代還產生了大量成為美國電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如卡普拉的《一夜風流》、《第茲先生進城》和《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克倫威爾的《人類枷鎖》;顧柯的《八時餐會》和《小婦人》;柯蒂斯的《新新監獄兩萬年》、《黑色的憤怒》和《俠盜羅賓漢》;弗萊明的《勇敢船長》、《綠野仙蹤》和《亂世佳人》;福特的《告密者》、《青年林肯》、《關山飛渡》、《怒火之花》和《青山翠穀》;戈爾汀的《大飯店》;希區柯克在美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朗格的《狂怒》;李洛埃的《我是越獄犯》;劉別謙的《風流寡婦》;斯登堡的《摩洛哥》和《上海快車》;惠勒的《紅衫淚痕》和《呼嘯山莊》等。此外,霍克斯、金、馬莫裏安、華爾許等亦拍攝了多部質量優秀的影片。

當時對美國電影發展作出貢獻的還有眾多的表演藝術家,其中包括亞斯坦、鮑嘉、鮑育、古柏、克勞藻、戴維斯、哈維蘭、方達、蓋博、格蘭特、赫本、魯賓遜、史都華和泰勒等。優秀的電影家中還包括攝影師托蘭和黃宗沾。此外,童星鄧波兒等主演的影片對於鼓舞30年代的美國民眾起了特殊的作用。

從20年代末開始,迪斯尼創造了米老鼠、唐者鴨等一係列家喻戶曉的動畫形像;從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開始,創造了《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班比》等膾炙人口的動畫長片,使美國動畫片的影響遍及世界。

好萊塢在30年代發展為美國一個文化中心,眾多的作家、音樂家及其他人士相繼來到這一電影都城。他們之間相互影響,拍攝出一批社會意識較強的影片,如上述《斯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新新監獄兩萬年》、《黑色的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翠穀》、《狂怒》、《我是越獄犯》以及《巴斯德傳》、《左拉傳》、《華萊士傳》、《他們不會忘記》、《黑色軍團》和《窮巷之冬》。年輕的威爾斯1941年導演的《公民凱恩》吸取了經典美國電影的精華,這部從敘事結構到鏡頭結構均有重大創新的影片,把美國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點。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和《安倍遜大族》對以後電影的結構、攝影和電影理論的影響十分深遠。

美國的紀錄片在30年代中期,在英國的格裏爾遜和荷蘭的伊文思的影響下再次受到重視,拍攝了《開墾平原的犁》、《河流》)和《城市》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除為軍方攝製了大批軍事訓練片和戰爭紀錄片外,還攝製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堪稱經典之作的紀錄片,如福特的《中途島戰役》,休斯登的《來自阿留申群島的報告》、《聖被得羅之役》,惠勒的《孟菲斯美女》,羅歇蒙的《戰時女朗》等。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的敵方影片製作出《我們為何而戰》的係列片。卡寧和英國的裏德合作導演的《真正的光榮》被譽為長紀錄片的頂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勝利之歌》、《卡薩布蘭卡》和《出使莫斯科》;顧柯的《費城的故事》;霍克斯的《約克軍曹》;希區柯克的《破壞者》、《疑影》和《救生船》;休斯登的《馬耳他之鷹》;金的《皇家空軍中一名美國佬》;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李洛埃的《魂斷藍橋》和《東京上空三十秒》等。

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段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別林的《凡爾杜先生》);多南和凱利的《雨中曲》;福特的《親愛的克萊蒙丁》;霍克斯的《紅河》;休斯敦的《寶石嶺》、《柏油叢林》和《非洲女王》。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曆了一係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1948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就切斷了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針對好萊塢進步人士進行政治迫害。但受迫害的電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難,攝製出描寫鋅礦工人罷工的影片《社會中堅》(比伯曼導演),至今仍受到電影研究人員的重視。主要發生在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的美國“黑色電影”,如懷爾德的《加倍賠款》和《日落大道》,加奈特的《郵差總是按兩次鈴》和雷伊的《以夜維生》,亦是在這種政治氣候的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並隨著50年代末政治壓力的消退而逐漸消逝。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許多綜合大學陸續設置了電影學院、電影係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係和紐約大學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3個係。隻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誌》)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美國電影評獎活動中除影響最大、曆史最久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外,重要的還有美國影評人學會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金球獎”等。主要的國際性電影節有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展覽、紐約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