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美國的教育體係(1 / 3)

《創世記》reference_book_ids\":[726144100578047083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如果要選擇留學國家,中國學生大多會首選美國,中國人也以能去美國留學而自豪,不為別的,就因為美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代表著世界的最高水平;與教育相似,美國的科技水平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在美國人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接受最好的教育,以發展個人的天賦與能力。

美國的高等教育幾乎代表了全球教育的最高水平。無數個學子都想去美國留學。美國教育製度和大多數其它國家教育製度的一個主要不同點,是美國的教育為社會上每一個人而辦,不是專為少數人而設。用稅款興辦的免費教育,除了設立一般學校的科目如數學、曆史、語文外,還有縫紉、打字、無線電與汽車修理等科目。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個人未來的計劃和才能,從許多科目中自行選修。美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發展每個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麼程度,同時給每個孩子灌輸公民意識。

美國的大學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其中私立大學的學校數量多,但公立大學的學生數量多,約4\/5的大學生在公立大學學習。公立大學包括軍事院校、備州的州立大學係統以及各種地方上的專科學校、社區學院和市立大學等。公立大學學費低,若是本地學生,學費付得更少。州立大學為了方便學生,往往在不同地點設好幾個分校,學生可以走讀。公立大學也比較容易被錄取,有的對本區居民還實行全部錄取政策或最低錄取條件。尤其是社區學院,始建於20世紀初,到60年代變得十分普遍,被稱為“人民大學”,它由地方當局出資,學生幾乎免費。它的教育目標和課程設罟相當靈活,根據本社區的社會經濟需要而定,與當地工農商發展相結合。社區學院還辦短期培訓班,參加的多為成年人。社區學院占了大學的40%,它使高等教育完全平民化了。

私立大學的種類也很多,有專科學校、宗教性學校、普通大學和專業學院等。私立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學費、私人捐贈、對外服務和政府資助等。美國的名牌大學大多為私立,學費昂貴,但它們也給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獎學金、低息貸款、半工半讀等機會。有的私立大學貫徹讚助性反歧視法,有將近2\/3的學生。為低收入者、少數民族或外國學生。私立大學一般以質量自詡,配備教師較多。

無論公立還是私立,美國的大學都有很大的獨立性。成立大學、授予學位需要由政府審批,但學校成立後政府就不再管理,學校在招生、人事、財務、發展等各方麵都可自行做主。大學內董事會為最高決策機構,一旦基本方針定了,便由校長掌權。

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各大學自定標準。由於美國地方辦中學,各校情況很不一樣。為了有統一衡量標準,有的私人機構設計出大學入學試題,每年考幾次,全國在同一天考,成績供大學錄取參考。現在最普通的是“SAT考試“,幾乎是申請入大學者必備的成績。申請研究生則須考”GRE“。備學校錄取的分數線不同。除統考的成績外,要求入學還要填寫申請書,附以前學業的成績單,以及推薦信數封。美國目前大概有60%的中學畢業生上大學,但是隻有一半最後完成學位。

美國的大學大致分為4種:一是二年製的社區學院,可以在讀完後結業取得準學士學位,也可以再轉學到正規大學去上三年級繼續學業。二是四年製的文理學院或專業學院,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文理學院學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由於大學是培養全麵發展的個人,所以一二年級一般不設專業。專業學院有工程、機械、音樂等專門學校。三是綜合性大學,下設許多學院和學係,既有本科四年,又有研究生課程,授碩士學位,但一般不授博士學位。四是研究性大學,包括本科,但以研究院為主,研究生有時可占學生總數的60%。大學還設各種高級專業學院,如法學院、醫學院、商學院等,必須在取得學士學位後方能申請。在美國3500多所大學中,大約有170所屬於研究密集型大學,可授予學士、碩士、博士三種學位。名牌大學都屬此類,它們承擔大量的科研任務,在經費和授予學位方麵也占很大份額。

美國的名牌大學很多,其中多數是私立學校,如8個長青藤學校: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康乃爾大學、賓州大學和達特茅斯大學,它們都位於東北部,大多建校早,學費貴,有貴族化的聲譽。長青藤聯合會原是它們的體育聯合組織,原因是這些校舍的牆上大多攀附著長青藤。同樣著名的大學還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威斯康星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

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後,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的科研和教育投資。1958年的《國防教育法》決定向大學科研提供聯邦資金,並向大學生提供教育貸款。1963年,國會開始為大學校舍提供資金,條件是學校沒有種族、民族、宗教的歧視。大學現已成為科研的主要力量,全國政府資助的基礎研究有一半在大學進行。此外,大學還要承擔成年教育的任務,有3\/4的高校實施了成年教育計劃。

美國高等教育的世界領先地位,提高了美國在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資源上的強大能力。目前在美國的留學生已超過49萬,約占世界留學生總數的1/3。不僅如此,美國著名高校還吸引了一批世界級科學家和工程師移居美國,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這已構成了美國國家創新體係的重要優勢。1992年,美國24歲獲得學士學位的人口比例為31%,高於日本和歐洲(日本在1992年為23%,歐洲國家低於20%)。在美國,1963~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的職工,在美國工程界起始年薪可超過8萬美元,在物理學界也可以超過7萬美元。二是集聚了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才資源。1993年在美國擁有的254萬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中,美國大學集聚了約34萬人。三是積極從事高新技術的商業化。1985~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在大學係統設立了25個工程研究中心,旨在促進大學高新技術的及時商業化和產業化。四是成為美國基礎研究的主要力量。2000年,美國大學仍然是美國基礎研究的主要承擔者,花費了美國全部基礎研究支出的44.3%,超過美國企業界13多個百分點。五是通過創辦科學工業園區促進了大學社會功能的擴展和提升,如著名的“斯坦福研究園”。20世紀90年代初,該園區內有50~60家公司,就業人員2.8萬人,每年上交政府的稅款和公用事業費1500萬美元,斯坦福大學每年獲得500萬美元。同時,每年約有500名學生可參與園區工作,得到收入。美國矽穀成功經驗證明,大學也是創辦科技型企業和集聚創新和創業人才的重要主體。六是造就了一批世界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是美國政府兩大科技政策的目標之一(另一個就是保持美國在每一項科學前沿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長期以來教育投資的持續增長機製,推動著美國成為世界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強國。在聯邦諸項財政開支中,增長最快的就是教育投資。二戰以後,美國教育投資一直占美國GDP的6%~7%的高比例。2000年,美國教育投資增加到了6000多億美元。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發展。1995年,美國高等學校數和在校學生數從1910年的近1000所、33萬多人分別提高到3600所、1400多萬人,18~21歲適齡青年大學入學率達到80%以上,即已基本實現了“所有美國人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使美國的教育達到能與其他工業國家競爭的水平”。美國大學的迅速成長與美國高等教育的社會化投資機製密切相對應。這不僅表現在高校學校創辦主體的非政府化,而且表現在企業對人力資源培訓的戰略性投資持續增長。目前,美國企業每年的人力資源培訓費高達上千億美元。

當時英國政府不向殖民地提供教育經費,各殖民地便根據自己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來興辦教育,從而形成了美國由地方辦教育的傳統。南方由於居住分散,不利於集中辦學,大都由家長們合作聘請一位教師來教育子女。富裕的人家則自請家庭教師,孩子長大後,還要將他們送到英國大學去受紳士教育。中部居住比較集中,有私人辦的學校,也有城鎮辦的學校,經費依靠私人捐款和公家撥款。當時各地貧窮的孩子都有拜師為徒的傳統,一麵學手藝一麵學文化。總之,教育被認為主要是家長的責任,但私人捐贈教育和教會的慈善學校也一直存在。

對教育最有熱情的是新英格蘭的清教移民。他們在安頓下來以後,首先是進行宗教禮拜,其次是建立政府,然後就是關注教育了,因為他們急著要培養牧師,還要讓每個人學會閱讀《聖經》。1635年,他們開辦了波士頓拉丁語學校,為學生進入大學打基礎。1636年,也就是他們到達美洲的第6年,就由議會撥款400英鎊,即當年稅收的1\/4創辦了北美第一個學院。由於清教領袖們大多畢業於劍橋大學,他們便將該地改名為坎布裏奇(劍橋)。兩年後第一批新生12名入學。同年,約翰·哈佛牧師去世,將他的圖書館及財產的一半留給學院,議會於是決定將學院命名為哈佛學院。在近60年的時間裏,哈佛是北美惟一一所授予學位的學院。學院主要教授古典語言文學、神學和哲學,授課都使用拉丁語,注重的是學生的精神道德修養。畢業生中有一半人日後成為牧師。

1642、1647、1648年,馬薩諸塞殖民地連續通過教育法案,要求保證每個需要上學的人都能上學。法律規定,每50戶以上的村鎮必須指定一個住戶教授孩子讀書寫字,每100戶以上的城鎮必須開辦一個學校。由於清教移民居住集中,學校便像教堂一樣,成了新英格蘭城鎮的特點。學校的教育主要是讀、寫和算術,宗教自然是滲透在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著名的《新英格蘭初級讀本》在教字母“A“時,用的就是這樣一句話:“在亞當的墮落中,我們大家犯了罪。”

到美國建國時,殖民地一共成立了9所學院,除了哈佛學院,還有弗吉尼亞主教派辦的威廉·瑪麗學院(1693年)、由哈佛畢業生開辦的康涅狄格的耶魯學院(1701年)、由長老會辦的新澤西學院(1746年),後來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由英國國教辦的英王學院(1754年),後稱為哥倫比亞學院、由富蘭克林建議創辦的費城學院(1755年),即現在的賓州大學、由浸禮會在普羅維登斯辦的布朗學院(1764年)、由荷蘭改良新教在新澤西辦的王後學院(1766年),後稱拉特格斯學院,以及由公理會在新罕布什爾辦的達特茅斯學院(1769年)。這些學院大多由宗教教派創辦,由於當時政教合一,政府提供一定的資金。學院由終身製的校董們控製,以便不脫離教派影響。

建國後,合眾國憲法中隻字未提教育,使教育權繼續掌握在地方和人民手中。當時13個州中,有5個州的憲法提到了公立學校。從華盛頓開始的曆屆總統都十分重視教育,立國者們認為,隻有普及公共教育才能培養共和國所急需的有知識的公民。傑弗遜主張培養以美德和才能為衡量標準的天然貴族,來取代以前以財富和出身來衡量的人為貴族。他一貫重視教育,認為“對人民普遍地進行啟蒙教育,暴政和對身心的壓製就會像黎明時的鬼怪一樣消滅掉”。他建議在弗吉尼亞建立一個免費的公立學校體係,普及初等教育,選拔優秀生進中學和大學接受教育。傑弗遜提倡更現代化的教育,他在試圖改革威廉·瑪麗學院遭到失敗後,於1819年創辦了弗吉尼亞大學,學校課程中取消了神學,增加了現代語言、政治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等內容。

此後,將教育與宗教分開的做法漸成趨勢。1827年,馬薩諸塞州立法禁止公立學校傳播宗教,隨後又有9個州的憲法禁止撥款資助宗教學校。這促使移民在北方和中西部籌建了許多具有宗教色彩的私立學校。

在美國內戰前的改革運動中,推廣公共教育是一個重要內容。改革者們認為,良好的教育是良好社會的關鍵。而教育在一個實行男子普選的民主社會中顯得格外重要,是每個公民作出明智選擇所必須具備的。被稱為“美國公共教育之父”的霍勒斯·曼說過:“在一個共和國中,無知是犯罪。”因為“人民若無知識,一個共和形式的政府就會像一個沒有院長或管理員的瘋人院一樣無法無天,隻不過後者規模小,前者規模巨大罷了。”教育對培養有紀律有教養有判斷力的國民意義重大。同時,美國人也普遍將教育看作不同階層之間的最大平等因素,在一個個人奮鬥的社會裏,教育是最好的投資,尤其能為下層民眾在社會上獲得機會創造條件。在移民潮開始後,他們又把教育視為使移民美國化的最好方式。

於是,公立學校的思想被普遍接受,由公共稅收支持的小學招收所有學齡兒童,不論其家庭貧富。同時,公立學校還由小學發展到中學。1821年,馬薩諸塞建立了第一所公立中學,1827年,馬薩諸塞教育法規定,每500戶以上的鎮必須辦一所中學,每4000戶以上的要辦大學預科。1852年,馬薩諸塞州頒布第一個強製上中學的法令。到1860年,該州已有公立中學100多所。當時全國隻有300多所公立中學,而私立中學則有6000多所。期間,高等教育也加強了。1819年,美國最高法院在達特茅斯學院歸屬案的審理中作出有利於私立學院的判決,於是私立大學迅速發展。但學校規模都不很大,最大的也就四五百個學生。

然而,這場轟轟烈烈普及教育的運動卻基本未觸動南方。到內戰前,南方已大大地落後了。雖然南方白人上大學的比例高於北方3倍,但中小學的入學率卻隻有美國其餘地方的一半。加上實際上學人數和天數等原因,南方白人接受的教育隻有其餘地方的1\/5。更不用說大批黑人奴隸都是文盲。為了讓奴隸馴服,不少州是明文禁止奴隸識字的。

內戰中對教育影響最大的是1862年通過的“莫裏爾法案“,亦稱“贈地院校法案”。它規定每個州可按議員人數出售公地來資助教育,每有一名議員可出售3萬英畝公地。各州用這些資金至少建立一所大學。這類增地院校的課程應包括全部傳統的課程,但須以農業、工藝等實用科學為主。受惠於這項法案,三四十所院校隨即誕生,大批學生得以入學,由此出現了美國龐大的州立大學體係,聯邦政府也從此介入了高等教育。

內戰後經濟的飛速發展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從1860年的1.4%增加到1900年的2.9%。同時文盲人數下降,從20%下降到1l%,工人素質明顯提高。各州相繼通過強製教育法,到1880年將近3\/4的學齡孩子在學校讀書。公立中學幾乎普及,課程設置廣泛,包括各種實用技能。黑人兒童也第一次有了上學的機會,但種族隔離的結果,黑人學校條件比白人學校差得多,最高法院卻承認所謂“隔離而平等”的原則。這一原則直到二次大戰後1954年的“布朗訴教育局案”中才最終被推翻。

1870~1910年是美國高校蓬勃發展的第一個偉大的40年。原來大學的基礎課程主要是古典、數學和哲學,離社會現實較遠。1869年,埃略特任哈佛校長後實施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設立新的課程,實行選修製,並大力加強研究生教育和各專業學院。到1870年代,耶魯、哈佛等大學都專設了研究生院。1876年,以研究為主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巴爾的摩成立。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在內戰後很快發展起來了。男女同校在中西部開始較早,1833年奧伯林大學創辦時就實行了男女同校,1858年,艾奧瓦大學成為男女同校的第一個州立大學。東北部地區由於傳統太強,難以改變,便新建了一係列女子學院,一些老牌的大學也設立了附屬女校,如哈佛在1879年,哥倫比亞在1889年。到1901年,共有128所私立女校,所有的州立大學都向女生開放。到1920年,美國大學中有一半學生是女子。黑人大學也在戰後興建起來了,如哈華德大學。1890年新的“莫裏爾法案“為黑人的公共教育提供了贈地。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又經曆了一次改革。約翰·杜威等教育改革家強調教育的意義,開辦實驗學校,改革課程,提倡學習實用本事,邊幹邊學,並推廣進步的引導式教育方法,注重學生個人的培養。職業學習、課餘學習等也變得豐富起來。同時,職業教育也得到了加強。1917年,國會立法擴大職業教育,聯邦政府撥款興辦低於大學程度的職業學校。普通高中也開設職業課,便於學生畢業後直接就業。社區學院也在此時誕生了。但直到1940年,美國大學年齡的青年中隻有20%能上得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