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reference_book_ids\":[7055535092411665442]}],\"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8},\"quote_content\":\"《改革政府》reference_book_ids\":[702443794167811584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20世紀是人類曆史上科學技術空前輝煌和科學性充分發展的世紀。20世紀的科學成就及其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大大超過了以往數千年的總和。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世界各國間經濟實力的競爭,包括軍事實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競爭。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正源於其背後有著強大的科技實力。縱觀本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所經曆了三次重大變革。我們會看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直領導著當代科技發展的潮流。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裏,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生產瞬息萬變。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促成了全球信息化、網路化、數字化、一體化,知識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據科學家推測,人類的科學知識,從19世紀每50年增長一倍,到20世紀中期每10年增長一倍,再到70年代每5年增長一倍,發展到80年代每3年增長一倍,估計目前僅1年左右就增長一倍。科學技術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周期大大縮短,新技術競相湧現,新產品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信息飛快地傳向世界的每個角落,越來越新的科技發明時刻衝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從而不斷地改變著我們人類社會的麵貌。這一以知識和信息為主導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經濟革命,正在把我們人類的經濟生活推向一個新階段,帶給我們人類社會走向更加富裕繁榮的新機遇。有人將這個時代稱為信息時代,有人將這個時代稱為數字時代,還有的人,尤其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將這個時代稱為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和經濟的發展速度、規模、廣度和深度都是曆史上任何一個階段所無法比擬的。專家和學者們一致認為:知識經濟是當今世界一種新類型、富有生命力的經濟,是21世紀的人類希望。
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於1973年出版的《後工業社會來臨》一書。他提出,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產業”正超過傳統的工業,成為美國經濟的主要部門。1980年,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又將後工業社會理論通俗化,出版了《第三次浪潮》,立即成為最暢銷的書。所謂“第一次浪潮”是指約在公元前4000年,人類進入了金屬時代。“第二次浪潮”發生在17世紀到1830年,在英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200多年來,蒸汽機、發電機、汽車、飛機和計算機的相繼問世和應用,大大拓寬了產業領域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特別是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於是引發了“第三次浪潮”。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以互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工業取得了重大的新突破。同時,旨在發揮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的“企業重建”運動方興未艾,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係列報告中提出,作為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並列的知識經濟對什麼是企業、什麼是產權等重大製度問題的傳統答案提出了挑戰。
關於知識經濟的定義是,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世界銀行副行長瑞斯查德在1997年世界銀行年會上指出:當今世界經濟中有兩種力量在起作用——經濟革命和技術革命。這兩種力量的綜合結果,正是把世界經濟推向“新世界經濟”的發展階段。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作用將越來越大。與以往的經濟形態最大的不同在於,知識經濟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於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長,而是直接依賴於知識或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如自1993年以來,在美國工業增長中,約45%是由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帶動的。在此後的3年中,高技術產業在美國GDP增長中的貢獻率為27%。知識經濟的興起,正在改變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對它們的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美國的經濟已持續8年增長,而通貨膨脹率是40年來最低的。世界經貿組織在1996年度的報告中說:29個“經濟合作組織”國家中,GNP的50%是通過知識經濟實現的。
知識經濟是以高科技產業為第一生產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的新型經濟。知識經濟具有經濟發展可持續化;資產投入無型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決策經濟化等特點。知識經濟的形成,大體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麵的特征:第一,信息技術作為經濟技術體係的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第二,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構成中的支柱產業。第三,從事信息和知識產業的勞動者占全部勞動者的大多數,知識型勞動者在社會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第四,知識和智力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知識和信息所起作用超過物質和能源這兩種傳統工業經濟中的基礎資源,知識資源成為支持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力量。簡言之,知識經濟是具有更強競爭力和更強穩定性的經濟;知識經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知識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以高科技為核心的知識,即人的智力,而不是自然資源;知識經濟因消耗資源相對較小,從而為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和廣闊的前景。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的貢獻率達到了50%,目前美國的這一比率估計已達80%。在經合組織24個成員國的製成品出口中,高科技產品的比重已達到了40%。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全世界購買計算機軟件的支出為225億美元,1987年又翻了一番,提供到550億美元。1990年,以微電子、新材料技術和航天工業技術為重點的世界高新技術貿易成交額達到了2,300億貿易,遠遠超過了一般實用技術的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這是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創新活動領域中競爭加劇的重要誘因。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化創新活動特別是高新技術國際貿易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目前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創新活動額占全世界高新技術創新活動總額的比重高達80%以上。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美國經濟一直保持穩步增長。1997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9%。促使美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包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內的許多經濟界權威人士和經濟學家一致認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勞動的生產效果或能力。它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美國在1973年以後的20年裏,非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每年平均增長1%。到1995年後,每年平均增長2%左右。1998年增長了2.2%。美國勞動生產率上升的主要推動力是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尤其是電腦在各個部門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到20世紀末,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正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促進了產業升級,帶動了美國經濟成長,使美國的經濟近年來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高技術在美國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已從1980年的9%增加到1995年的18%。信息技術業不僅為近年來美國經濟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還起到了幫助降低整個社會通貨膨脹率的積極作用。信息技術業已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並為1995~1998年美國經濟的增長作出了35%的貢獻。美國能夠持續發展的原因,在於其信息產業所獲得的成功。
20世紀是人類曆史上科學技術空前輝煌和科學性充分發展的世紀。20世紀的科學成就及其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大大超過了以往數千年的總和。100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世界各國間經濟實力的競爭,包括軍事實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競爭。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正源於其背後有著強大的科技實力。縱觀本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所經曆了三次重大變革,我們會看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直領導著當代科技發展的潮流。
發生在20世紀的第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大體結束於1930年的以物理學為核心的科學革命。這場革命最偉大的成就是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創立。這一期間,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從而揭示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之間的普遍性規律,並為高能物理、天體物理、放射物理等一批新興基礎科學以及航天技術、核能應用等一批高技術的誕生開辟了道路。普朗克、薛定諤、波爾等人創立的量子理論,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物質運動及相互作用認識的一次曆史性飛躍,它不僅成為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生物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微電子、光電子、激光、新材料、原子核等技術及其產業的問世打開了大門。
50年代半導體技術的突破和脫氧核糖核酸(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引發了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後,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這就是發生於二戰後期到60年代的第二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此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在新的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取得了一係列技術上的突破,從而帶來核工業、電子工業、航天工業、電子計算工業、生物工程等新興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使世界經濟格局和人類生活麵貌煥然一新,因而人們又將這場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稱為科技革命或產業革命。
20世紀第三次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是我們正在經曆的始於70~8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它是以信息論和控製論為理論基礎而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或新產業革命,如今這一新技術革命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主流。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圍繞信息的獲取、儲存、傳遞和處理等組成的技術綜合體。它包括微電子、通信、電子計算機與人工智能、自動化、光導和光電子等一係列技術。微電子技術作為新興基礎技術,將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等有機地綜合在一起,從而導致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誕生。難怪有人說繼發明語言、文字和印刷術之後,計算機革命帶來了人類曆史上第四次信息大爆炸。當今社會,人類獲得所需的各種信息都是依靠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的通信設施來獲取、處理、存儲和傳輸。當代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伴隨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爆炸式增長,都導致了一場新的經濟高增長,甚至是一場新的產業革命。而美國經濟的迅猛增長無不得益於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
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龍頭。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名牌企業,都十分重視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他們認為隻有搶占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製高點,才能取得競爭之優勢。在美國揚名世界的貝爾試驗室裏聚集了5萬名科學家,正是這些科學家為他們的公司創造了無數個“世界第一”。英特爾公司從成立的1968~1994年,其營業收入就增長了1,000多倍。
據統計,在美國的矽穀裏,集中了7,000多家高新技術公司的總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術公司中,就有20家在這裏安營紮寨,如電腦公司惠普,軟件公司微軟,芯片公司英特爾等。矽穀的輝煌不在於它生產了芯片、電腦、軟件等,而重在這裏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觀念和創造才能的人才,並由這些人建立了創新的製度、體製和管理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派熱氣騰騰的創新社會環境。正因為有了這樣特殊的環境,又不斷地培育出一批批創新力更強的人。創新成為這裏永恒的主題。
授予專利的數目從另一角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從1885年開始,美國每年的專利申請數目達3,000件以上,19世紀90年代,專利累計共約21萬件。今天,美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1991~1995年間,授予國民專利的數目以年平均2.15%的速度增長。1995年,美國對國民授予專利的數目為64,509件。1995年,美國國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項數為109,146,比第二位的日本多28,241項,而中國隻有213項。美國平均每10萬居民中持有的有效專利項數為422項,而中國隻有2項。
美國政府早就認識到新興小企業是一支有力的科技創新生力軍,為了增加小企業對科技創新和解決就業的貢獻,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小企業科技投資法案。自1958~1969年間,聯邦政府對科技新創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就有300億美元之多。比同期的民間投資大三倍。今日美國的幾家成名的大科技公司,如蘋果計算機,康柏,英特爾等在初創期間都是靠政府創設的科技投資基金成長起來的。經過20年的實踐,美國國會發現政府花在小企業上的研究與開發資金,效果比在大企業、大學和國家實驗室要好得多,無論在創新程度、研究進度及商品化率等方麵均收效顯著,尤其在國家國防技術向民用轉移方麵做的更為出色。所有在1982年後,國會又連續通過了三個與小企業創新研究與發展相關的法案,政府在這些法案框架中運作,先後設立了“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中小企業技術轉移計劃(STTR)”和“先進技術計劃(ATP)”,使美國的中小高科技企業迅速發展。從80年代初IBM個人計算機誕生開始至現在,美國在計算機產業小企業的推動下,完成了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從而支撐了美國經濟近年來連續高速地增長。據報道,目前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有37%來自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並為全國勞工市場提供接近50%的工作機會,而且,新的工作機會亦有接近2\/3是由小型企業創造。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大部分的新產品和新主意都出自小型企業。
美國政府早就認識到高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曆年來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來發展高技術產業。1993年,克林頓提出“技術是經濟發展的發電機,科學為發電機加油”的口號,製定了一係列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1996年7月,美國國際科教委員會發表“利國的技術報告”,提出:“進入21世紀,我們把握技術領導地位的能力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美國的富強、安全和全球影響力,並因此決定著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在高新技術創新活動中,政府的政策操作具有較強的導向功能和驅動功能。美國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書--《改革政府》,指出“多掌舵少劃槳的政府”才是真正強大的政府。我們所要求的不是“多大的政府”,而是“怎樣的政府”,即怎樣使政府更能適應現時代社會經濟高度和快速發展的要求,能夠反應靈敏且指揮自如。克林頓總統很讚賞此書,他一再說:美國政府的政策是,小政府,大投資,強國家。1997年4月,美國總統技術政策辦公室又發表了高技術發展戰略報告“開創21世紀的科學技術”,這是美國政府發展高技術的綱領,它對開創21世紀科學技術的戰略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該報告明確指出,隻有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才能保住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
由於高技術與美國國家的戰略利益緊密相關,為了保住美國在某些高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政府會及時出麵幹預協調。例如80年代初,日本在半導體工業方麵已開始領先於美國,這給美國政府很大的衝擊。美國政府總結了半導體工業中因各自為政的分散局麵所造成的不利後果及教訓,由政府建立了協調機構,便於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技術、設備、產品的標準化,並由協調機構組織聯合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難題。由於美國政府強有力的參與,到了80年代末,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又超過了日本。再如,為了保持住美國在信息領域的領先地位,白宮1997年又宣布了下一代因特網計劃,將采用超高速的全光纖網絡和寬帶技術,傳輸速度要比現在快100~1,000倍。為了保持美國在信息和通信領域的領先地位,以及由此給美國帶來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美國政府將持續地投入大量的資金。
美國政府和各類科學技術機構均設有各種獎項,如各類美國總統獎和名目繁多的學會協會獎,用於表彰鼓勵為科學技術事業作出貢獻的人。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眾多,也為美國注入了良好的科技氛圍。1950~1997年,全球諾貝爾獎(限於物理、化學、生理及醫學和經濟學)得主共334人,其中美國人超過一半,共184人,遠遠超過處於第2位共47人的英國。
美國的經濟之所以雄踞世界之首,不僅因為美國掌握有十分先進的科學技術,更是源於在這背後有著非常成功發達的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美國重視教育由來已久。建國後,美國領導者們就把教育當作利國之本。先後頒發了各種有關教育的法規,如開創公立學校的《學校法》,推行義務教育的《義務教育法》,鼓勵培養農業技術和工程技術人材的《莫爾斯贈地興學法案》。20世紀早期通過了旨在擴大職業教育的《史密斯法案》,1958年通過了《國際教育法案》,1962年通過了《人力開發培養法案》,1963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案》,70年代頒布了《職業前途教育法案》。這些法律法規奠定了美國當今教育的主要格局。使美國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高等教育方麵,美國雖采用地方分權製,但並不意味著高等教育無所作為。通過立法,政府對高校具有很強的宏觀調控效力。從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曆史上考察,幾次關鍵性的舉措,都有相應的法案來推動,如《莫裏爾贈地興學法案》、《軍人權力法案》、《國防教育法》等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好的調控作用。特別是《莫裏爾贈地興學法案》曾帶來美國高等教育的繁榮發展。林肯總統執政時看出當時教育的問題,認識到教育對經濟發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1864年莫裏爾參議員提出了《莫裏爾贈地興學法案》,通過該法案的立法,由聯邦政府出資、各州政府撥出土地發展農業高等教育,培養農業技術人才。到1887年,美國又開始提倡科學研究和實驗,在全國到處興建了許許多多農業實驗站,大學與實驗站緊密掛鉤,因地製宜進行農業科學實驗。1914年,《史密斯法案》進一步提出教學、科研和推廣一條龍的主張。於是,農業技術推廣站又應運而生,促進了農業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今日美國的許多公立大學都是受益於《莫裏爾贈地興學法案》和《史密斯法案》而發展起來的,都經曆了以農學院為基礎發展成為綜合性大學的過程。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莫裏爾贈地興學法案》、《史密斯法案》和威斯康辛大學的社區服務思想等,把美國高等教育推向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三點成麵的廣度;二戰以後,美國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愈加緊密,產學研結合日益密切,走向了多功能、多形式、多樣化和終身教育等立體發展的進程。
美國政府一直把教育當作利國之本。1992年,美國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14.1%,即使在今天也是世界高水平。美國公共教育經費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1999年,美國聯邦政府預算又把用於主要教育培訓計劃的經費比1998年增加了32%。美國經濟的發展無疑給教育和科技提供了世界上最有力的物質保障,如果說,先進發達的教育和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則強大的經濟實力就是教育和科技的堅強後盾。
美國不斷加大對教育的資金投入,美國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在1985年為5.0%,1987年為5.1%,1988年為5.2%,1989年為5.3%,到1992年增加為5.5%。早在1990年美國全國的教育開支超過了軍費開支,達到創記錄的3,530億美元。1992年,美國全國的教育總經費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水平。如果以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來表示一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美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1994年,美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為2,304.3美元,中國則隻有45美元。
美國有60%的基礎研究是由大學完成的,大學也是研究與開發的重要基地。1997年,美國高等學校研究與開發(Ru0026D)經費達到240.31億美元。另外,聯邦政府在高等學校設立的研究開發中心(FFRDC)的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達到54.05億美元。美國高等學校研究與開發經費主要來源於聯邦政府。1997年,高等學校的研究與開發經費,大約60%是由聯邦政府提供的。1999年,聯邦政府預算給高等學校研究與開發的經費為145億,比1998年增加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