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傑弗遜(1743~1826年)1743年4月13日生於弗吉尼亞州的古什蘭(現阿爾巴馬爾),當托馬斯·傑弗遜出生的時候,古什蘭還處於邊境地區。托馬斯的父親彼得·傑弗遜是一個性情溫和的富裕農場主,他是當地的土地測量員。托馬斯的母親出生於弗吉尼亞州最有聲望的家族之一。傑弗遜又高又瘦,臉上長著雀斑,頭發黃中帶紅。他是美國曆史上才華橫溢的人物之一。在30歲之前,他已經學習了6門語言、法律、數學、科學和哲學;他是自學成材的建築師,設計了不少世界上最漂亮的住房;他是發明家,設計了美國的貨幣係統;同時,他還是出色的音樂家。
14歲時,傑弗遜的父親去世了,傑弗遜最為長子繼承了家庭的產業,包括500畝土地和100名黑奴。
1760年,傑弗遜考取了位於弗吉尼亞首府威廉斯堡的著名高等學府威廉瑪麗學院。在這裏,他廣泛閱讀哲學、曆史、自然科學與文藝作品,學習非常刻苦,每天學習時間達15個小時,他深受當時盛行的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參加了校園裏組織的很多進步團體。1762年畢業後,他又跟隨學校著名的懷斯教授繼續攻讀法律,於1767年取得當地的律師資格。1768年傑弗遜擔任了家鄉阿爾貝馬郡的治安法官,1769年,他當選為弗吉尼亞州議會議員,令人奇怪的是,他並不是一個出色的公共演說家,因此,他寫了很多信和文章來代替演講。這些信和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美國殖民地和英國之間日益增長的矛盾,其中一篇的內容是傑弗遜所稱的“美國人的權利”的問題。這篇文章使傑弗遜的名字傳遍了整個北美殖民地。他反對英國政府的態度如此強硬,以至於英國政府宣布他為叛徒,一旦他被抓住,就會被絞死。
1772年元旦,28歲的傑弗遜與23歲的瑪莎·斯凱爾頓結婚,1769年兩個人在威廉斯堡邂逅,一見鍾情,很快墜入愛河。兩人都在音樂方麵有傑出的成就,瑪莎·斯凱爾頓善彈大鍵琴,傑弗遜善拉小提琴,琴瑟相隨,可惜短短的十年後,瑪麗就撒手人寰,傑弗遜無限傷感,也沒有再續弦。
3年之後,他被選進了大陸議會。由於善於寫作,他被指定為《獨立宣言》的撰寫人。
在獨立戰爭中,傑弗遜是弗吉尼亞州議會的第一名成員,然後任州長。他為了通過一項保證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而辛苦工作。這一法案是美國曆史上同類法案中最早的一個。
獨立戰爭結束後,傑弗遜為駐法國公使。當新的聯邦憲法通過、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後,傑弗遜被任命為國務卿。
傑弗遜所擔心的,是怕美利堅合眾國有一天會變成獨裁的政體,他完全相信美國的全體民眾可以管理好自己。傑弗遜希望美國成為一個需要很少法律的國家,他是在邊境地區長大的,他相信隻有受過教育的公民才能夠保護這個新生的民主政體。所以,傑弗遜非常推崇教育,他認為所有的孩子應該至少上到3年紀以上,這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可能算不上什麼教育,但是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無意識重磅炸彈,因為當時很多人根本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
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卻有不同的想法,他不同意傑弗遜如何使政府成為好政府的觀點。他讚同英國的政治體係,即由國王或者一個至少是終身製的總統作為最高領袖的政治體製是最好的。許多人都由衷地認同漢密爾頓的觀點。但是,傑弗遜堅信,按照漢密爾頓的觀點,合眾國最終會變為獨裁政體。而漢密爾頓認為,傑弗遜的觀念將會導致暴民統治。
一開始,傑弗遜並沒想成立一個政黨,但不久,擁護他觀點的人擁戴他為領袖,這些人被稱為共和黨。(幾年之後,這些共和黨人自稱為民主黨人)同意漢密爾頓觀點的人被稱為聯邦黨人。沒有人刻意設計,但這由此成為美國政黨製度的開端。
當華盛頓總統第一任期結束後,傑弗遜辭職返回到故鄉弗吉尼亞。當華盛頓拒絕擔任第三任期總統之後,約翰·亞當斯當選為總統,而托馬斯·傑弗遜當選為副總統。亞當斯屬於聯邦黨人,傑弗遜則屬於共和黨人,這種混合組合方式的產生是因為撰寫聯邦憲法的人沒有意識到政治派別的問題。他們的計劃是,讓獲得最多選票的人當總統,讓選票得數為第二的人擔任副總統。後來,聯邦憲法作了修改,規定總統和副總統應屬於同一個政治派別。
亞當斯隻擔任了一任總統,之後,傑弗遜當選為總統。由於他認為國家應該盡可能地以低成本運轉,所以他對陸軍和海軍進行了裁軍。同華盛頓不同,傑弗遜從不穿瀟灑漂亮的製服,他也不乘坐由很多馬拉著的四輪車,隻是以步代車或者騎馬。
傑弗遜身為總統,卻很少注意外表,他的穿著儉樸又隨便,以至引起一場較大的誤會。1803年12月英國新首相和他的妻子麥麗夫人訪美,傑弗遜穿著儉樸的衣服和拖鞋接待了他們,而在參加白宮的一次正式宴會時,沒有人陪伴他們入席,以至英國首相和他的夫人不得不與其他客人爭座位。對這種接待方式,英國首相及夫人感到這是對他們本人和國家的一種侮辱,從而引起了一場外交戰。傑弗遜解釋說:“在社交圈子裏,人人平等,不管是在職和不在職的,國內和國外的,男女賓客都享有同樣的平等。”他認為穿著儉樸隨便和不拘禮節是這個民主共和社會的習慣。在他執政期間,廢除了許多繁文縟節,其中之一便是取消了宴會上的等級差別。
這個時候,法國宣布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片廣袤的未知土地為法國所有。在新奧爾良,法國控製著密西西比河河口兩岸的地區。這意味著,如果法國人不想讓美國的船隻出入的話,它可以隨時關閉河道。但是這條水道對於阿拉巴契亞山以西的美國定居者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1803年,傑弗遜決定從法國手中購買新奧爾良。出乎他的意料,法國的皇帝拿破侖竟然同意了出售從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脈的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
當時英法關係日趨緊張,戰爭已不可避免,拿破侖亟須籌款來進行這場戰爭。法國盡管自己已經無力保衛北美殖民地,但也不願看到這一大片土地落入英國之手,因而寧願把路易斯安那地區全部賣給美國。所以,在門羅到達巴黎的前一天,法國外長塔列朗已向李文斯敦提出了拿破侖不僅願意出賣新奧爾良,也願意出賣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的建議。於是在4月30日雙方簽訂協議,定價1500萬美元。6月,這一協議草案送到了華盛頓。渴望得到這片土地的同時,傑弗遜又為這個協議草案是否符合憲法精神感到不安。按照傑弗遜的想法,協議草案應交由國會審定修改,並作為修正案增補在憲法之中,使這一購買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但這一審定過程太慢了,當聽到駐法特寫信說拿破侖已對這個交易感到後悔,如果拖延時間或許他會收回自己的許諾時,傑弗遜迅速改變了自己增補憲法的想法,要求參議院立即對協議草案進行審定,並批準了這一交易。1803年12月20日,美國國旗已飄揚在新奧爾良上空。
傑弗遜認為,總統除了具有憲法規定的權力之外不能擁有其他的權力。但是憲法中沒有任何規定說總統可以擁有使美國國土翻倍的權力。但是傑弗遜同樣相信,美國的未來取決於西部。這個機會對美國來說實在是太好了,失去了這個機會真是太可惜。於是他簽署了購買路易斯安那地區的協議。之後,他要求國會同意他已經做的一切。一些人對傑弗遜超越聯邦憲法所賦予其的權限行事非常惱怒,另一些人則說傑弗遜想成為新領土的皇帝。
1804年,傑弗遜第二次當選總統,開始了他的第二個任期。如果傑弗遜願意的話,他還可以再次當選為總統。但是他總是擔心,如果一個總統的任期太長的話,他就有可能試圖成為一名獨裁者。傑弗遜認為,任何總統的任期都不應該超過兩屆。當然,當總統從來沒有讓他感到過真正的幸福。因此,他拒絕參加第三任期的競選。他回到了蒙提薩羅的家鄉。
托馬斯·傑弗遜是第一個死於貧困的美國總統。傑弗遜8年的總統生涯,使他欠下了巨額債務,不得不另舉債償還以離開白宮。離開白宮之後,他雖然擁有幾間小作坊,和一個小農場,但入不敷出,盡管忍痛賣掉了一些土地還債,仍然還有大約5萬美元的債務,於是還債就成為困擾這位離任總統的難解之結。他的大女兒瑪霞與他一起生活,她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我什麼都可以忍受,就是不想看到你年紀這麼大還要為債務而煩憂。”
1812年,英國人入侵焚燒了國會圖書館,傑弗遜將自己價值5萬美元的藏書,以23500美元的低價賣給國會,償還了將近一半的債務。盡管手頭拮據,傑弗遜規劃並幫助成立了弗吉尼亞州立大學。從1816年起,傑弗遜以全部身心投入籌建弗吉尼亞大學的運作之中開之後,美國各地為之捐款16000美元。在他的積極遊說之下,州議會批準每年支付15000美元以資辦學。傑弗遜到處募捐用於建校。1825年3月7日,弗吉尼亞大學開學了,盡管當時隻有30名學生。傑弗遜親自將老師們召集在一起,幫助他們決定應該教授哪些課程。
1826年6月24日,他寫下生平最後一封親筆信,抱歉地推辭掉華盛頓紀念《獨立宣言》五十周年紀念活動,他終於滿足了活到7月4日的最後願望,中午12時50分,離開人世,享年73歲。幾個小時之後,另一位《獨立宣言》起草人、傑弗遜的前任總統亞當斯也撒手人寰。
傑弗遜前後從事政治活動近60年之久,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英雄。
傑弗遜是資產階級民主派代表人物,共和黨的創始人。1773年創辦弗吉尼亞的“通訊委員會”,宣傳殖民地獨立的思想。擁護天賦人權說,提出以革命反抗暴君。主張自由發展小農經濟,反對奴隸製和議會選舉中的財產資格限製。後為大陸會議代表,參與起草《獨立宣言》。曾任弗吉尼亞州州長、駐法公使、國務卿、副總統。總統任內,從法國購買路易斯安那,使美國國境擴張到與墨西哥接壤,國土麵積翻了一番;推行“西漸政策”,頒布禁止輸入黑奴的法令。晚年創立弗吉尼亞大學。他確保了聯邦政府的權力掌握在民眾的手中,被曆史學家評價為“偉大”或“接近偉大”的總統。
臨死前傑弗遜親自為自己撰寫了墓誌銘:“這裏埋葬著托馬斯·傑弗遜,他是《獨立宣言》的作者,弗吉尼亞州宗教信仰自由法案的作者,弗吉尼亞州立大學之父。”他甚至沒有提及自己曾經是美國的總統。
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美國的政黨內部組織非常鬆散,原則上是一部“選舉機器”,平時不發生太大功能,隻有在各級選舉時才組織運作。尤其是兩個大黨在全國層次上根本沒有正式的組織來控管會員、活動、政策製定等事宜,不過由一些州層次的組織負責管理此類事務。所以如一個美國人說自己是民主黨或共和黨,這其中的意義和一個英國人說自己屬於工黨或保守黨是有很大不同的。美國選民可以自由注冊成為某個黨派的成員,可以自由投票給某個黨派,不過這些都無法限定選民的選擇,也不會帶給該選民針對該黨派任何特殊的權利或義務。選民可以今天參加一個當地的某黨會議,明天又參加另外一個黨的。同樣地,登記的選民也可以依法、依程序“隨時”變換政黨。
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的開國元勳們起草《美國憲法》時,並未預見到政黨在政府管理製度中的作用。實際上,他們通過分權、製約和平衡原則和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總統等各項憲法規定,力圖將政黨及政治派別排除在政府管理製度之外。
盡管美國的開國元勳們用心良苦,美國仍開全國性政黨執政之先河,並於1800年通過一次選舉,將行政權力從一個黨派轉移到另一個黨派手中。
19世紀初,選民必須擁有一定財產的規定被取消後,更多的人有了選舉權,美國政黨的發展與此密切相關。由於選民人數大量增加,需要一種手段來動員廣大選民。為完成這一至關重要的任務,政黨遂應運而生。美國政黨的問世是這一民主革命的內容之一,到19世紀30年代,政黨已經牢牢植根於美國政治生活之中。
今天,共和黨和民主黨完全滲透在美國的政治進程中。近2\/3的美國人自認為是共和黨人或民主黨人,即使那些自稱的無黨派人士,通常也具有政黨傾向,並表現出高度的政黨忠誠。例如,在過去的5次選舉中(1980~1996年),平均75%“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的無黨派人士都投了他們所“傾向”的政黨總統候選人的票。
政黨無所不在的影響還擴展到了執政黨。兩大政黨掌握了總統、國會、州長和州議會的權力。自1856年以來,曆屆總統不是共和黨人便是民主黨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大政黨總統候選人得到的選民票平均為95%。
1998年的國會中期選舉後,當選的國會議員中隻有一人是無黨派人士,而當選的7300多名州議員中,隻有20人(千分之三)既非共和黨又非民主黨人。兩黨體製主宰了聯邦各州的政府。
兩黨在選舉上的競爭是美國政治製度最顯著和最持久的特點之一。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便主宰了選舉政治。由這兩個政黨持續壟斷一個國家的選舉政治、無人匹敵的狀況,既反映了美國政治製度的結構,也反映了美國政黨的特點。
美國選舉國會和議院的規定是“一個選區選一人”,這意味著誰得的選票多誰當選。與此例製不同,“一區一人製”意味著,在任何選區隻能有一個政黨獲勝。因此,“一區一人製”是在鼓勵形成兩個基礎廣泛的、可以贏得選區多數票的政黨,同時還在宣告,人數較少的小黨與第三黨幾乎永遠無法獲勝——除非它們與一個政黨聯合,否則便生存不下去。
總統由選舉團選舉的製度進一步在體製上推動了兩黨製。當選總統需要在50個州的全部538張選舉人票中獲得絕對多數。這一規定使第三黨若不與一個主要政黨聯合,想要獲得總統職位難於上青天。此外,各州的選舉人票是根據勝者全拿的規定分配的。要獲得一州的選舉人票,便要在該州贏得多數選民票。與“一區一人製”一樣,選舉團製度也是對第三黨不利,它們幾乎沒有機會獲得任何州的選舉人票,更不用說能在足夠多的州獲勝贏得總統職位了。
由於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操縱了政府機器,它們製定出其他一些有利於主要政黨的選舉規定,就不足為奇了。一個新黨要在各州獲得參選資格,便要付出艱巨的努力,花費大量的金錢。例如,賓夕法尼亞州的法律規定,一個新黨要有9,9萬名登記在冊的黨員,才能提出候選人。此外,聯邦競選法使主要政黨得到特別的優惠,其中包括競選總統可獲得公共資金(2000年為6000萬美元以上)、舉行全國代表大會可籌集公共資金、以及爭取總統候選人提名者可有對等資金等等。對第三黨而言,美國獨特的提名進程又是一個結構性障礙。在世界民主國家中,隻有美國是依靠預選提名各政黨的州和國會議員候選人,依靠州的預選來選擇總統提名人。在大多數國家,政黨候選人提名是由政黨控製的。但在美國,要由選民最終確定誰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當然。這一製度使美國的正式政黨組織弱於多數民主國家的政黨。
這一參與式提名的進程,也有助於140年來共和黨和民主黨控製選舉政治。在黨內與黨魁抗爭的人,可在無須組織第三黨的情況下,通過預選贏得黨的提名,列入總統候選人名單,從而增加在大選中獲勝的機會。因此,預選提名進程往往使不同政見得以進入兩大政黨,使持不同政見者無須費力去組織第三黨。
與美國多數政治機構一樣,現在的政黨體製也是經曆了考驗和挫折而後發展起來的。製憲者和憲法的早期支持者一直希望不要建立政黨,或“派係”,因為他們一直對這種觀念沒什麼好感。他們認為,新生的國家需要的是達成共識,黨派是分裂的因素。因此,《憲法》本身根本未提到政黨,政府各部門也應在沒有政黨的情況下自行管理。然而,政黨不可避免的出現,對這些憲法機製產生了一定的壓力,使它不總是對政黨的政治平穩地調整自己。
在第一屆全國大選中,選舉團一致讚成選舉華盛頓為總統,他是一位頗具感召力的領袖,德高望重,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非議。他被譽為“正直人中最偉大者和偉大者中最優秀者”,連任兩屆總統,然後宣布退職,為今後總統職位的穩定、順利交接樹立了良好的開端──其它許多國家並不太欣賞這種職位更替的先例。華盛頓任總統期間,他不太情願幹涉最初各黨派的發展情況。當時形成的兩黨,一派是聚集在貴族漢密爾頓旗下的聯邦黨人;另一派是反聯邦黨人或稱為民主-共和黨人,他們則依靠多才多藝的傑弗遜的領導。
在許多方麵,這兩派政黨代表著現今存在的同一集團的利益,在幾乎所有新成立的各州中,他們所代表的集團利益也沒有多大差別。聯邦黨由各地貴族精英組成,一般比他們的對立者年紀較長,更保守,他們反對擴大公眾參與政治的範圍,相信他們享有“生來就有”的參與管理的權利。聯邦黨人認為沒有改革的必要。在另一方麵,民主-共和黨人則憑借提出更加民主的建議,以及反對生產和製造業階層財富的日益增長,吸引了廣大公眾的支持。他們準備好在各地進行激進改革。他們甚至還懷疑他們所理解的憲法以及憲法保守的用途。
1796年,聯邦黨人贏得了總統職位;但到1800年,民主-共和黨勢力強大起來,選舉傑弗遜入主白宮,聯邦黨人的勢力開始削弱。他們退至北方各州,再也沒有在全國範圍內重新獲得控製權;又過了10年,他們幾乎消失殆盡了。出於驚恐和不滿,一些新英格蘭聯邦黨人曾試圖宣布退出聯盟,但已占主導地位的民主-共和黨很快就掃除了聯盟初次遇到的這次危機。
民主-共和黨統治了美國25年,但即使在這期間,黨內團結也已出現了分裂。1824年,該黨分裂為針鋒相對兩大派係;1828年,組建了以安德魯·傑克遜為首的民主黨;以約翰·昆西·亞當斯為首的民族共和黨(1832年,曾出現過一派稱為反梅森黨的第三黨,也算是諸多第三黨的第一次露麵;這些日後逐漸出現的第三黨的主要特點是,他們一般就某個單一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未免有些狹窄)。
1836年,民族共和黨與一些情緒不滿的傑克遜黨人共同組建了輝格黨。輝格黨一直到1856年仍是美國第二大黨,該黨以稍微謙虛的方式采納了聯邦黨人的許多保守觀點。但輝格黨一直缺少一名強有力的領袖人物,而且日益激化的奴隸製問題最終造成黨派分裂。對於奴隸製問題,民主黨人也產生了分歧。當南方一翼控製了政黨時,他們最終轉而反對他們的領袖傑弗遜的遺訓,並吸收了大多數輝格黨人。有關奴隸製問題引起的騷亂締造了共和黨,該黨主要由北方持不滿情緒的民主黨員、廢奴運動者、小型“自由土壤”黨人和輝格派進步人士組成。1856年,共和黨提名了自己黨派的第一位總統候選人;1860年,共和黨員林肯當選總統。這使民主黨地位開始動搖。這次失敗是民主黨自身地位受到傷害的多次失敗中的第一次。兩大政黨之間的競爭分界線就此形成了。在下一個世紀乃至今後的時期裏,共和黨和民主黨將主宰美國的政治生活。
美國內戰給這兩大政黨留下了印記,也為20世紀的政治生活提出了許多難題。民主黨對蓄奴者傳統的繼承與傑弗遜和傑克遜的自由理想相抵觸(盡管這兩個人的言論和行動蘊含了這種矛盾的種子)。最終,民主黨呈現出分裂的特征,一派代表原來的南方邦聯保守各州的利益,另一派則代表了更加自由、更加城市化的北方的利益。共和黨也就此發生了分裂。由於他們挽救了聯盟,解放了奴隸,共和黨一時成了自由的化身,這與共和黨在19世紀晚期推祟以大托拉斯形式加強經濟政治上的高度集權的做法極不相稱。城市工人和農民的利益在這兩大政黨中均未得到體現,他們的苦難最終導致了人民黨運動。
1896年,人民黨試圖接管民主黨的舉措基本成功。但由於他們提名的候選人是華而不實的威廉·詹寧斯·布賴恩而注定了他們失敗的命運。布賴恩後來三次競選總統都未成功。在布賴恩第一次競選失敗後,人民黨就衰敗下去,民主派也黯然失色;保守派和南方黨人又重新把持了民主黨。共和黨繼續支持他們的商業夥伴;甚至連當時備受推祟的西奧多·羅斯福的“破壞托拉斯”政策也不是人民黨,更算不上是自由派的政策了(羅斯福一味主張實行大規模壟斷或托拉斯,是為了確保資本主義製度本身能得以健康發展)。1896年的總統選舉標誌著美國政治生活中處於不利地位的一派積極參與競選的最終結束。此後,投票的選民人數顯著減少,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聯盟的政治福運橫掃整個美國內戰,隨後而來的民主黨內的動亂使共和黨從1856~1932年一直有效地控製著全國政治生活,其中隻有短暫的民主黨複出階段。此後,共和黨對付“大蕭條”過於陳腐的手段失敗,導致了一次重大的跨越黨派界線的力量重組。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更加自如地把全國性政策定位於加強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幹預上吸引了大批少數民族和窮人加入到民主黨。接著,共和黨也固化了自己作為大商業政黨的形象和堅定了樸實的個人主義捍衛者的立場,主張盡量減少政府的幹預。在當今這個越來越複雜、事物之間相互越來越依存的世界裏,共和黨的政治觀點似乎注定要降至少數黨的地位。從1932~1980年,共和黨隻控製了兩屆國會,1977年共和黨隻取得12個州長和5個州議會的職位。然而,70年代期間該黨持續實行了改組措施,到1980年初見成效,共和黨取得總統職位,控製了參議院,勢力有所增強,獲得了23個州長職位。但在1982年,民主黨在眾議院中贏回26個席位,並從共和黨手中奪走9個州長職位。盡管1984年總統大選中,共和黨榮獲全勝,但卻輸掉了兩個參議員席位,在眾議院也隻奪回了2/3的席位。
1986年,民主黨重新獲得參議院55個席位,但在各州議會競選中失利,而共和黨得到8個州議會。然後,共和黨在最近的連續六屆總統大選中第5次獲得總統職位,但民主黨又增加了1名州長,1名參議員,並在民主黨眾議員占多數的情況下,又增添3名眾議員。1990年選舉結果與此類似。民主黨增加。1名參議員,9名眾議員和2名州長。1992年,民主黨贏得總統職位,在參議院保持本黨勢力,但輸掉眾議院9個席位,又增獲2個州長職位,而且民主黨在各州和地方一級政府繼續占統治地位。
過去120多年來,兩黨的興衰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兩黨基本綱領存在著差別,選民依賴自己的理解來投票。然而,兩黨觀點的差異對黨內外的生活來說似乎無關緊要,人們隻是呼籲對政黨進行徹底整頓,以便反映左派和右派的意見。由於一直未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第三黨也使得兩黨之間存在著不明顯的差異的特點更加突出了。自從內戰結束後,隻有5次總統選舉受到第三大黨相當規模的挑戰。在1892年人民黨獲得8.5%的選票;西奧多·羅斯福的進步黨(也稱布爾·穆斯黨)在1912年大選中獲得27.5%的選票;1924年,羅伯特·拉·福萊特的進步黨獲得16.5%的選票。最近一段時期內,喬治·華萊士的美國獨立黨於1968年獲得13.5%的選票,1992年羅斯·佩羅獲得19%的選票。
美國絕大多數州都有兩個十分活躍,互相競爭的政黨。但是,許多州幾乎都已接近一黨製了,因為總有其中一個政黨占統治地位,在競選中能獲得60%~80%的選票。因此,許多政治學家把一黨製和兩黨之中一黨占統治地位的情況歸在一起,將美國這類政黨體製歸為缺乏競爭機製的政黨製。
美國政治學家和政客們所持的普遍觀點是,這種兩黨製中極端分裂、軟弱無力的政黨體製對這個國家是有利的。一位作家把主要政黨描述為我們都可以站在其下的“龐大,華而不實,貌似友好的保護傘”。這種假設的前提是,我們這個國家複雜多樣的組成部分需要這種政黨體製。
現行兩黨製的維護者還指出:爭取得到多數的願望也能起到擴大民主的效果。可以通過擴大選舉權,使政治家藉此得到年青人、婦女、文盲、窮人和其它處於不利地位的階層的支持。因此,選舉權使這些集團以其它形式參與政治,並可以得到政治家和政府機構的關注。最後,兩黨製的擁護者還認為,兩黨製在美國長期曆史的發展,本身就說明了這種體製的存在是合理的。很清楚,美國政黨今天的這種狀況,是因為美國人民願意他們這樣。幾個世紀以來,政黨的發展順應了不同時代的需要;如果他們不讓人滿意,人民早就另圖他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