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獨立戰爭和美利堅共和國的建立(2 / 3)

美國是一個聯邦製國家。即,美國有50個州,每個州有自己的政府及其地方下屬機構。從1789年建國伊始,就存在很多州與聯邦之間的權力之爭,這些紛爭至今沒有得以解決。

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辨析這些分歧,但我們知道這些紛爭從來沒有得到解決。美國建國伊始,聯邦主義者即堅信聯邦政府應該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美國的第一屆總統華盛頓和第二屆總統亞當斯都是聯邦黨人。顧名思義,反聯邦主義者堅信應當限製聯邦的作用,倡行各州的權力。《獨立宣言》是1776年7月4日發布的。在其序言中,它宣布位於美國東海岸的當時的13個殖民地不能繼續容忍英國的奴役,要變成一個獨立的國家。美國獨立之戰由此爆發了,並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數年之後的1789年,美國有了自己的憲法。這部憲法持續到今天,成為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憲法。

在當時,憲法,甚至包括《權利法案》,都沒有提及平等問題。唯一在憲法的序言當中提及了“自由”一詞。而第5修正案隻禁止聯邦政府非經法律的正當程序而剝奪人們的自由。直到1868年的第14修正案,州政府才受到和聯邦政府同樣的限製。

最高法院以現代民主國家唯一可行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平等權是最基本的權利,憲法已經隱含了此內容。令人欣慰的是,適用於聯邦政府的憲法第5修正案關於“法律的正當程序”的規定,成為引申適用平等原則和其它所有基本原則的載體。

憲法本身保護婦女和美國黑人“尋求自由”的權利嗎?如上所述,婦女的選舉權直到1920年的第19修正案才得以保證。對黑人來講,憲法在確定眾議院代表人數和直接稅方麵隻把他們每個人當作3\/5人來統計(見憲法第一章第2節第3條);使得奴隸貿易直到1808年才被終止(見憲法第一章第9節);並規定逃往自由區的奴隸要被送回(見憲法第4章第2節第2條)。林肯對這些規定感到十分困窘,他指出《獨立宣言》是美國平等理念的具體化,而憲法關於支持奴隸製的言辭卻是一種恥辱,因為它容忍了嚴重的不平等。

直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憲法第13、14、15修正案才對美國黑人的平等權利給予了一定程度的保護。有人指出,憲法對婦女的平等權仍然沒有提供保障。由於憲法“平等權利修正案”對婦女的疏漏,造成了婦女在立法和司法上均處於不利地位。

憲法(包括《權利法案》在內)是否涵蓋了人們應當享有的所有權利呢?“非經法院判決不得被認為有罪”的權利是否包含在內?隱私權呢?享有食品、教育、住所和醫療保障的權利呢?如果說這些權利都包含了,那麼在憲法的哪些條文裏顯示出來呢?

或者說,憲法,特別是《權利法案》,是否像許多民權運動者指出的那樣,因為它為政府不公平地侵擾人們的生活(如法案條文列舉者)提供了保護卻沒有相應的有力救濟措施而荒誕過時了,擬或因其有致命的瑕疵而應被徹底革除呢?相反,許多現代憲法,如前蘇聯憲法,確實對勞動權、住所權、教育權、醫療保障等提供了保障。更有甚者,英國、以色列和新西蘭這三個西方傳統國家根本就沒有成文憲法,這樣的結果之一就是,對立法機關的權力根本就沒有明文的限製。

1976年美國建國大典賦予1787年憲法草案以至高無上的褒譽,在美國最高法院執掌審判權的第一位黑人大法官馬歇爾對美國人民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對以往的不公進行改正的方式給予了高度評價。

聯邦製是若幹個單位聯合組成的統一國家。聯邦製國家的特點是:第一,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之間是一種聯盟關係,聯邦政府行使國家主權,是對外交往的主體。第二,聯邦設有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領導其聯邦成員。第三,實行聯邦製的國家都認同於統一的聯邦憲法,遵從代表國家利益的統一法律。第四,聯邦各成員國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機關,有自己的憲法、法律和國籍,管理本國內的財政、稅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務。第五,聯邦和各成員國的權限劃分,由聯邦憲法規定。如果聯邦憲法與成員國的憲法發生衝突,以聯邦憲法和法律為準。

在聯邦製國家中,美國是一個典型。美國在開始並不是個聯邦,而是個邦聯。原屬英國殖民地的13個州為反對英國的剝削和高壓政策,於1776年7月集會通過《獨立宣言》,宣布13個州脫離英國獨立。雙方遂進行戰爭,到1781年,以英方失敗而告終。1783年,英、美簽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在戰爭期間,13州的大陸會議製定邦聯條例,並於1781年成立邦聯國會,宣布成立美利堅共和國。當時,美國人相信共和製的國家不適合於具有廣闊領土的國家,因為在這種共和國中,中央的立法機構必然易於脫離其大多數選民,發展下去,就會脫離選民的監督,共和製也就不存在了;但是,一個共和國如果太小的話,就很難在一個充滿侵略性大國的世界上順利地生存下去。為此,人們認為,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一些小共和國聯合起來成為一個邦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發揮其聯合起來的力量。在反對英國鬥爭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與英國的戰爭過程中,需要一種比較穩定的組織形式表達其共同意誌,即一個永久性的政治組織問題。結果,邦聯條例就於1777年提了出來。它規定成立個國會。條例提出每州隻有一票表決權,代表由各州議會任命;各州按土地價值分擔邦聯的公共開支;國會有權決定戰爭與和平、任命軍官,派遣和接受大使,簽訂條約,發行貨幣等。

在邦聯條例中,各州得到它們所要求的大部分條件。雖然讓邦聯國會負責對共同關注的大量事務作出決定,可是卻未將執行其決定的權力授予國會。因此,國會無法對各州執行其決定。它甚至由於不能征稅以支付自身開銷,不得不仰賴州來供應經費。各州多關注自身利益,無視國會決議,隻派二三流人物出席國會。國會開會類似清談,有時都湊不齊法定人數,國會因而毫無威信。在這種情況下,其西部與英國和西班牙發生領土爭端時,軟弱無力的國會在對方軍事壓力下,無所作為。另一方麵,在英國對其貿易進行限製時,各州不但不能齊心協力對外,反而因各州為保護自身的利益傷害了其他州。在這種情況下,新產生的邦聯所遇到的各種內、外矛盾使經濟出現蕭條,社會不穩定,特別是在馬薩諸塞州出現的武裝叛亂,使各州認識到邦聯的軟弱無能已危及自身的利益與生存。

為了解決邦聯存在的問題,1787年5~9月於費城開了5個月的會,終於把邦聯轉變為聯邦。在解決這一問題中,代表們認為要給予聯邦中央政府比過去邦聯國會更多權力。它應能征稅維持自身所需費用,有力量組建軍事力量維持國家獨立,要管理好商業,保護好私有財產,有權執行其政令。但是在聯邦機構上有兩個問題存在分歧:一是如何反映小州的權力;二是如何防止政府權力落入反映少數人利益的人的手中。

對於第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建立兩院製。眾議院的代表名額按人口比例分配,以反映大州利益,在參議院的代表名額不論大小州都有同等的代表名額以滿足小州的要求,通過這種辦法平衡大州與小州的權力及其利益。對第二個問題則為了防止政府獲取更多分外權利,采取把政府分成可以互相製約又互相平衡的不同部門,除一個兩院製的立法機構外,還有一個獨立的行政機構和一個獨立的司法機構,每個機構都有特定的職能,並使其不超越各自的權限範圍,這樣,就可確保政府不致使權力轉向獨裁。按上述原則製定的憲法於1789年批準生效,聯邦政府因而成立。這是近代國家中第一個新建的資產階級的聯邦製國家,它對聯邦製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美國建國之後實行的是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聯製。獨立戰爭期間,大陸會議於1777年11月通過了《邦聯條例》,1778年經各州批準後該條例生效。根據條例,解散了原來的大陸會議,建立了邦聯政府,它實際上是一個鬆散的各州聯合體。邦聯議會雖是當時美國的最高權力機構,但它隻是各州代表的會議,它沒有一個主權國家應有的宣戰、媾和、簽約、發行貨幣、借債、征兵和征稅等權力,它也不是立法機構,它的決議需要征得各州同意;而各州卻擁有主權國家所享有的一切權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邦聯製的美國遇到了許多新問題。

(1)美國獨立前,它的商船隊在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不怕北非等地的海盜的搶劫,因為它受到宗主國英國的保護。獨立後,失掉英國艦隊的護航,美國商船隊經常遭受海盜的襲擊,損失慘重。

(2)1778年美法簽訂了聯盟條約,法國放棄了以前在新大陸殖民地的種種要求。但它仍然妄圖在北美大陸的西部南部海岸建立新的殖民地,成為美國地理政治視野上的障礙物。

(3)英國自1783年同美國締結巴黎和約以來,它仍然在美洲屯兵,威脅美國的安全;它還想利用美國邦聯製的弱點,以使英國商人長期稱霸於美國市場。

(4)美國獨立後,其經濟發展需要擴大各州之間的經濟聯係,但是各州關稅壁壘的存在,阻礙著經濟的聯係。同時,各州對外貿易政策因利害關係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十分混亂,各州越來越要求對國外輸入美國各地的貨物征收關稅並詳細規定與外國的貿易關係,以穩定市場、擴大國內貿易和發展美國經濟。

(5)美國向西部擴展領土的過程中,西部各州與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都有衝突,而當時的邦聯政府卻無法就是否派遣一支軍隊到“邊疆”去作出決定。

(6)1786年,美國爆發謝司起義。謝司起義既是因戰後美國經濟的蕭條,農民們生活頻臨危機造成的,也與邦聯政府在處理農民問題上的無能有關。由此可見,新生的邦聯製美國,其權力過於軟弱,對內對外的威信也很低。謝司起義更暴露了邦聯製美國政權的軟弱無力。以上種種使美國各階層認識到需要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認識到沒有國家的統一、強大,沒有在國際上的地位,任何集體、階層、個人的利益也將不保。由此關於改組和加強中央政權的問題自然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聯邦製能夠在美國建立的原因在於,聯邦製的最大特點是分權,主權由聯邦和各州分享。這既尊重了美國各州長期以來就擁有獨立的行使各種權力的傳統,又適應了當進美國急需擴大中央權力的要求。

約翰·亞當斯、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和詹姆斯·麥迪遜等人主持人製定了《聯邦憲法》,1787年9月17日《聯邦憲法》獲得通過,《聯邦憲法》擴大了新的中央政權的權威,使它能真正保護“生命、自由和財產”,並使這一強有力的政府的職能合法化。為了維護這個新生國家的各種利益,美國實行了聯邦製,這一政治製度給美國帶來了持久的穩定、繁榮。

“國父”,這個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有大功於國而為全國人民所敬愛感戴者,尊稱之為國父;如中國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美國稱華盛頓為國父。”

這麼說來,凡是“有大功於國而為全國人民所敬愛感戴者”,各國政府或人民,都尊稱之為“國父”。“國父”的稱號可以是隻有一個人,也可以兩個人,未必隻給予開國總統。“國父”是一個近代的概念,因此,稱為“國父”的領導者,都是建立了民主政體的國家領袖。

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出身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威斯特摩蘭縣的一個大種植園主家庭。他的父親奧古斯丁·華盛頓是當地一位很富有的農場主,他還有一個哥哥,叫做勞倫斯·華盛頓。幼年的華盛頓頗受父母疼愛,與自己的哥哥感情也非常好。1743年,華盛頓的父親不幸去世,兄長勞倫斯承擔起照顧他的責任,在此期間,他開始接觸到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名門望族,跟他們交往的過程中,學到了英國上流社會的道德觀念和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後來他學習測量儀的操作使用,漸漸成為了一名頗有名氣的測量員。

1752年,兄長勞倫斯因病去世,華盛頓繼承了他的弗農山莊,而且還改行從戎,接替勞倫斯在弗吉尼亞州的民團副官職務。

此後,他當選為大陸軍總司令,領導美國獨立戰爭,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1787年主持費城會議,製定聯邦憲法,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1789年4月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連任二屆後,堅決不再參加競選。他始終希望自己成為“全體人民的總統”。這位為美國的建立立下朽功勳的總統,當之無愧地獲得了美國“國父”的稱號。不過,美國人還把第三任總統傑弗遜也叫作“國父”,因為他發布了《獨立宣言》,提出“人民主權”、“三權分立”等具有開創意義的思想,為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的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萊克星頓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1775年6月15日,在各州代表參與的第二屆大陸會議上,華盛頓被與會代表一致推舉為大陸軍總司令,承擔起北美獨立戰爭領導者的曆史重任。第二天,大會正式向他被人宣布了這一任命。當時的華盛頓已經44歲,他誠懇地說:“雖然我深知此項任命給了我崇高的榮譽,但我仍深感不安,因為我的能力和軍事經驗恐怕難以勝任這一要職。鑒於會議的要求,我將承擔這一重任,並願竭盡所能為這一神聖的事業效勞。”

隨後華盛頓謝絕了大陸會議給他的每月500元得薪水,他表示“對金錢的考慮是不能促使我犧牲家庭的舒適與幸福來接受這一艱巨的任務的”。5天後他就接到委任狀奔赴疆場,臨走前給親人留下了遺囑,他深知戰場的風雲變幻和生命的無常,但為了祖國統一和民族獨立,他走的毅然決然。

華盛頓所率領的軍隊,大多數都是臨時招募來的,衣衫襤褸、裝備簡陋、紀律渙散,但大都抱著強烈的反抗精神。而他們的對手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1776年聖誕夜的特倫堡一戰,華盛頓出其不意,打了一個大勝仗,被譽為“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大陸會議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把軍事指揮權全權授予華盛頓將軍。在這樣巨大的榮譽和權力麵前,他感覺到了更大的責任和壓力,他寫信給大陸回憶,信中這樣言道:“大陸會議把軍事職責方麵的最高的和幾乎無限的權力授予我,我感到無上榮幸。但我決不認為,大陸會議如此信任我,我就可以不履行公民的義務。我時刻牢記一個道理:刀劍是維護我們自由的不得已的手段,一旦自由權利得以確立,就應把它們棄之一旁。”

華盛頓就是這樣率領著一幫缺乏訓練的業餘戰士,克服了重重無法想象的困難,經受了一次次失敗的打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國家獨立的戰爭中,他事無巨細,全身心投入,有時候還自掏腰包,為手下的士兵購置軍服,接濟家屬。

1781年,終於勝利以成定局,多年的戰爭洗禮,華盛頓所率領的大陸軍已經變成了美國的中流砥柱,一支最有組織性和富有戰鬥力的力量。而華盛頓的威望,也蒸蒸日上,是美國眾望所歸的領軍人物,在每一次危急關頭,他都能夠冷靜分析,沉著應對,發揮出巨大的個人力量,順利地化解危機。

當時正是18世紀80年代,震撼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還沒有發生,英國的光榮革命之後長期推行的君主立憲製度給古老的英國帶來了繁榮、穩定和自由。所以在美國的大陸上夜興起了一股思潮,就是要求君主專製,於是,華盛頓就成了首選人物。在美國的新大陸上,這群沒有世襲製牽絆,由移民組成的民眾,認為手握重兵,打贏了獨立戰爭的華盛頓自然能夠順理成章地成為君主。

首先提出這一思想的是華盛頓的部將、曾任米夫林堡守備司令的劉易斯·尼古拉上校。1782年5月,他致信華盛頓,列舉軍隊遭受的種種不公,並把這一切歸咎於共和政體,他說:“那種把我們從難以想象的困難中引向勝利的才能,那些得到軍隊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導和指導我們在和平的道路上前進。有的人把專製與君主政體混為一談,覺得很難把它們分開。因此,我所建議的政體的首腦有一個顯然較為溫和的稱號,但是一旦其他問題都得到解決,我認為很有理由采納國王的稱號。”

其實在當時的美國,不光是劉易斯·尼古拉上校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不少的軍事將領都有這樣的想法,都認為華盛頓王袍加身已經成了定局。華盛頓麵臨著前所未有的選擇,但是他沒有絲毫的猶豫,馬上寫了一封信給劉易斯·尼古拉上校,信中措辭嚴厲,不留餘地:

“我想不出我有哪些舉動會鼓勵你寫這樣一封信,我認為這封信包含著可能降到我國頭上的更大的危害。如果我還有點自知之明的話,你不可能找到一個比我更討厭你的計劃的人了。……如果你還重視你的國家,關心你自己和子孫後代,或者尊重我的話,你應該從頭腦裏清除這些想法,並決不要讓你或任何其他人傳播類似性質的想法。”

華盛頓坦然拒絕了王袍加身,這對當時的君主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美國最有實力和威望的人能夠公開反對君主製,立馬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一選擇也為美國成為民主製國家開辟了道路。

1783年9月3日,英、美和約簽訂,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8年的艱苦奮鬥和浴血奮戰,美國終於贏得了自由、獨立、尊嚴。1783年12月2日,在在普林斯頓附近的洛基希爾,華盛頓向追隨他多年,朝夕相處、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發表了飽含深情、慷慨激昂的告別演講:“最後一次,也是最為長期的親切告別”。“你們在部隊中是不屈不饒的百戰百勝的戰士;在社會上,也將不愧為道德高尚和有用的公民。”“平民生活的儉樸、謹慎和勤勞的個人美德與戰場上更為壯麗的奮勇、不屈和進取精神同樣可貴。”最後他公開表達了自己即將退役、過平民生活的熱切願望,“分離的簾幕不久就要拉下,他將永遠退出曆史舞台了。”

12月23日,在安納波利斯,華盛頓向大陸會議辭去一切公職,親手交回了大陸軍總司令的委任狀,急流勇退,正式選擇解甲歸田。第二天他就匆匆啟程,返回故鄉弗龍山莊。

華盛頓所向往的,是恬靜安逸的田園生活,他不願意炫耀自己是開國功勳,免得世人說自己沽名釣譽,他甚至拒絕了摯友克雷克醫生代表一位作者為他立傳的請求。他一直認為獨立戰爭的勝利是全國民眾締造的,而不應該讚美他一個人。華盛頓給這個國家、也給這個世界樹立了一個榜樣,他沒有醉心名利權欲,他追求的是另一種境界,就像中國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更喜歡精神上的淡泊,在自己家葡萄架下麵的日子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憶:“此時,我希望能悄然無聲地融入山川大地,了斷與塵世的一切糾葛。”

正是這樣的境界使他斷然拒絕了王袍加身的巨大誘惑,有史以來,他是第一個打贏了戰爭就回家的統帥。

賓夕法尼亞州議會通過代表向大陸會議提出動議,要求對華盛頓的貢獻和自我犧牲精神給予補償。他明確表示,絕不接受任何補償。他家鄉所在的弗吉尼亞州議會將波托馬克河與詹姆斯河的股份各贈送他150股,他知道此舉顯示了國家對他的高度評價、愛護與關懷,他如果拒而不受,可能被看作對國家美意的不敬、蔑視,甚至“被誤解為蓄意炫耀自己的無私與美德”,經過再三斟酌,他最後將全部贈與捐獻給了慈善機構。

華盛頓在美麗的弗龍山莊悄然隱居了下來,脫離了喧鬧的政壇,如果不是時局的變化,使他再度應召為國服務,這位曾拒絕王袍加身的偉人將在美麗的弗農山莊度過餘年。1786年,也就是他回到家鄉3年以後,新生的美國邦聯麵臨著一場政治危機。當時的美國中央政府非常虛弱,無法承擔有效管理國家機構的責任。8月1日,他在寫給約翰·傑伊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憂慮:“短短數年,變化竟如此驚人。據聞,即使德高望重的人物也在無所顧忌地談論君主政體。言論出自思想,再進一步即往往成為行動。這一步卻是無法挽回和重大的一步!”“我雖已退出這個世界,但我坦率承認,我不能將自己置於漠不關心的旁觀者的地位。”

是這樣一個人,3年前,他拒絕黃袍加身,悄然隱退,3年後,他雖身居鄉間,卻仍然心係社稷,不容許他的祖國滑向君主製的泥潭,他不相信贏得了獨立的美國人民不能自己管理自己,他不相信流血犧牲奮鬥得來的建立於平等自由基礎上的製度“不過是一種空想和無稽之談”。作為美國的締造者之一,他堅決不希望發生這些“深以為憂的結果”。

此時美國的開國元勳們開始著手製訂一部新的強有力的聯邦憲法,民眾要求他重新出山擔任公職,他再三猶豫之後,還是再次告別了心愛的家園,1787年5月9日早晨,他動身前去費城,參加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影響都極為深遠的製憲會議,這一去又是8年。

在1798年2月舉行的總統選舉中,華盛頓眾望所歸,最後以全票當選為美利堅合眾國第一屆總統。獲悉自己當選總統後,華盛頓表示:\"我將下定決心,別無他顧,竭盡全力為民效力,以期能在適當的時機盡早解除這一職務,使我再次隱退,以便在驚濤駭浪之後,度過平靜的晚年,以享天倫之樂。\"

1789年至1797年,華盛頓在兩度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政府形成了規範的內閣製,確立了憲法的權威,經濟上恢複了國家信用,外交上通過了與英國簽訂的《傑伊條約》,保全了美國領土的完整。總統任期屆滿後,華盛頓又回到弗吉尼亞州的弗農山莊,再次過起退隱的生活。美國國會曾邀請他出任第三任總統,但被他一口謝絕。

讓我們來看看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國父華盛頓在任滿了兩屆總統之後,爽然交權的情景:

華盛頓的最後講話十分簡約,一如他平時的樸實謙遜。他說:“現在,我已經完成了賦予我的使命,我將退出這個偉大的舞台,並且向莊嚴的國會告別。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奮戰已久。我謹在此交出委任並辭去我所有的公職。”議長則答道:“你在這塊新的土地上捍衛了自由的理念,為受傷害和被壓迫的人們樹立了典範。你將帶著同胞們的祝福退出這個偉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並沒有隨著你的軍職一齊消失,它將激勵子孫後代”。

根據文獻記載,華盛頓交權的儀式非常簡短,前後隻有幾分鍾,但正是這個幾分鍾的儀式卻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動不已。這位昔日的將軍,馳騁沙場的驕子,為了贏得戰爭不僅變賣了家產,而且因操勞過度此時生出滿頭白發、眼睛也幾乎看不見了,望著這個垂暮的老人,每個人的眼裏都蓄滿淚水。

這幾分鍾,就是華盛頓對美國的偉大意義,也是對世界的偉大意義。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的壓力僅僅依靠內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覺放棄了在為公眾服務的過程中聚集起來的權力。在它以前,人類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形形色色的遜位、下野、懼怕各種禍亂而“功成身退”的範例,在它以後,人類曆史上還將出現無數以殺戮、屠城為代價而權傾四海的英雄豪傑,但有了這幾分鍾,那些大大小小爭權奪利、不惜弑父殺子的英雄故事黯淡了;那些裝神弄鬼、沐猴而冠,一朝手握權柄就以百姓為芻狗,運用人民交付的權柄就像運用自家廚房裏的一根柴火棍的所謂“領袖”、“導師”們黯淡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土洋奴隸主以各種美妙的名義取得“天下”,而後千方百計延宕、推諉,甚至在垂暮之年還死死抓住權力之柄就像抓住救命稻草的“救星”、“偉人”們黯淡了……。

第二天上午,華盛頓就啟程離開了安納波利斯,回到了弗農山莊,在自己的葡萄架和無花果樹下過起了一種心滿意足的鄉紳生活。

1799年12月15日,一代偉人華盛頓在家鄉病逝。他去世的消息傳來後,舉國哀痛,當時正在開會的國會休會一天,昔日的敵人英國也為他的逝世鳴禮炮20響致哀。在12月24日舉行的追悼會上,他生前的屬下亨利·李致悼詞,悼詞的一段話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句:\"他在建立戰功方麵是獨一無二的,他在和平建設方麵的政績是獨一無二的,他受人民懷念之深是獨一無二的,他是一位舉世無雙的偉人。\"

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美國國會在1791年決定,於大西洋岸的波托馬克河畔建立一個新的首都,取名\"華盛頓\"。1800年,新都建成後,政府所在地就從費城遷到華盛頓城。

他在上帝祭壇上發過誓言:“永遠反對一切對人類心靈暴虐統治的專製形式。”這句話概括了他曾經用畢生精力為之奮鬥的信仰與精神。後來,這句話被鐫刻在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傑弗遜紀念碑上,成了他一生的寫照。這就是美國的民族之魂托馬斯·傑弗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