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洲的發現與殖民地的形成(3 / 3)

關於美國的立國基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宗教和商業。關於美國的宗教基礎,德國的蘭克以及美國的史學之父班克羅夫特都認為,加爾文才是美國的真正國父。其立論基礎當然是基於美國早期新英格蘭地區的殖民活動及其清教主義的宗教背景;托克維爾更是認為,加爾文的清教主義不僅是一種宗教理論,更是一種政治理論,其中最具實質重要性的乃是猶太-基督教傳統中的約法觀念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民主的觀念、習慣和操作規程。

此外,除了這種宗教動機,商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五月花”上的這批殖民團體來說,他們赴北美弗吉尼亞地界墾殖原本是經過英國倫敦一家名為“弗吉尼亞公司”的授權,而且與之簽訂有嚴格、詳細的經濟和約,規定了彼此的權利和義務。然而,當乘客們抵達北美時,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五月花號”航船駛出了弗吉尼亞的地界,這一意外在船上的乘客中引發了爭執和騷亂。因為,船上不僅有原來避居荷蘭萊頓的虔誠的清教徒,而且也有一些所謂的“陌生人”,相比之下,他們來北美的動機主要是為了討一口飯吃,至於宗教上的追求則非常淡漠,智識和道德水準也不及那些從荷蘭輾轉來北美的英國清教徒或“朝聖客”們。

很顯然,由於這一新的情況,他們原來與“弗吉尼亞公司”所簽訂的和約的效力就成了問題,因為他們當時所處的位置已經偏離出既定目的地幾百英裏。此外,船上的一些沒有宗教追求的“陌生人”乃是單獨的個體,並不隸屬於從荷蘭社區來的那批朝聖團體,從而也不受這一避居荷蘭的英國宗教團契及其約法習慣的管轄。也就是說,當“五月花號”航行至北美即將登陸時,他們麵臨著解體的危險,因為無論是與英國“弗吉尼亞公司”之間的經濟和約,還是與上帝之間的宗教約法傳統和習慣都不再有規範的效力。或者說,他們處於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之中。然而,如果他們登陸後各自作鳥獸散,不能結成一個緊密的共同體以共度難關,他們就無法在嚴寒、貧瘠的北美大陸生存下來。於是,經過反複和鄭重的討論協商後,他們在船艙中簽署了一份公約,此即後人所稱的“五月花號公約”,並以此結成了一個世俗的公民政治體,由此成為美國政體發展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後人關於“五月花號公約”的解釋可謂五花八門,或保守,或激進,不同的激情、黨派和意識形態為它塗抹上了不同的色彩。於是,隨著歲月的流逝,“五月花號公約”逐漸成為美國立國的傳奇和神話,雖然“五月花公約”還存有不少的疑點,但是它在美國曆史上的獨特地位是無庸質疑的,甚至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樹立起了一個法律的典範!

美國不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國家,這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美國是因為宗教原因而遷徙北美大陸的新教徒所創建的宗教國家,他們建國的原始目的是在這一片新大陸上實踐新教理想,在新大陸實現新教的宗教目標。

所以,美國一開始就是一個建立在新教意識形態上,為新教意識形態所驅動,為實現新教徒意識形態目標而奮鬥的國家,新教的價值觀是這個國家產生的動力,也是這個國家以後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的主導力量。

追溯曆史,我們會看到,美洲殖民地的形成和建設,以及美國的立國和建國,都源於基督新教特別是清教徒思想的影響。

在英屬法屬殖民地時代,前來美洲大陸定居的,主要是來自歐洲大陸的移民。我們一般把他們當做是在歐洲大陸失去土地或者做奸犯科而被流放到美洲的貧下層居民,說他們在歐洲是罪犯或貧民,到美洲大陸是為了在新殖民地尋求土地、尋求生計,或者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不然,這群人有著豐厚的財產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當初到美洲大陸尋找新生活的人,許多是有著宗教目標的基督教新教教徒,其中主要成分是與英國國教聖公會產生衝突的英國加爾文宗的清教徒。他們遷移美洲,或者是為了擺脫歐洲天主教勢力的壓迫以及來自英國聖教公會的迫害,或者是受分離主義態度驅使而要在新大陸建立一個新教統治的新天地。

最先到達美洲的移民,都是一些被通緝的英國清教徒。這些人主要是英國斯庫盧比地區的清教徒農民,領袖是當地的大富豪布魯斯特及牧師羅賓遜以及他們的學生布賴福特等人,布賴福特後來做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總督。這些人當初在英國的時候,因為在家鄉斯庫魯比地區舉行新教教徒的非法聚會,被政府及國教的特務檢舉,而麵臨入獄危險。於是他們從波士頓港出發逃往新教國家荷蘭,希望在那裏避難,並且能維持他們的信仰生活。但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及萊頓城,出身農民的他們不能適應那裏的城市生活,與當地的新教徒發生了衝突,加之荷蘭與西班牙簽訂的13年和平條約即將期滿,天主教大國西班牙的威脅日益迫近,於是,這些人又籌措資金,逃亡美洲大陸。他們於1620年末到達北美,然後在北美弗吉尼亞地區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由此成為美洲的“開發之父”。

1765年,召開了一次“反印花稅法大會”。這次大會是根據馬薩諸塞的倡議在紐約召開的,有9個殖民地派代表參加。正是在這次大會上,克裏斯托弗·加茲頓提出了“美利堅人”(Americans)的概念。他說,在這個大陸上,不應該再有人自稱新英格蘭人,新約克郡人。我們都是美利堅人。這個說法得到了人們的響應和認同。於是,生活在北美英屬殖民地上的人民第一次有了共同的民族概念,美利堅民族誕生了。

宗教分離主義也是美洲新大陸移民的一個來源。分離主義一直是宗教史上的一個傳統現象,當某種宗教派別不容於當地的風土文化或其主體宗教時,這種宗派往往就會產生分離主義傾向,即離開其所處風土文化或主體宗教,而另辟生活之地,或者是自立宗派。基督教以及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之父”亞伯拉罕就是分離主義的先驅,當初他生活的地區中東城市烏爾盛行拜物教以及多神教,為擺脫拜物教和多神崇拜的影響,在年逾古稀的時候,亞伯拉罕舍棄了居住數代的家鄉烏爾以及安逸舒適的生活,帶領族人踏上了遷移跋涉之旅,走向上帝賜予的“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迦南。當年遷居美洲新大陸的基督新教的教徒們,有許多人也是抱著這種分離主義態度而離開了祖輩世居的歐洲的,他們來到北美,抱著在那裏建立一個完全脫離天主教影響的實踐新教信仰新天新地的夢想。對於他們來說,新大陸就如同亞伯拉罕當年遷居的中東迦南地區一樣,是上帝應許的“流著奶與蜜”的土地,是實踐真正信仰也就是基督新教的地方,在那裏,他們將擺脫舊大陸歐洲的天主教勢力的影響,建立起能夠真正實現上帝的旨意為上帝所喜悅的新天地。

美國學者奧爾森講述新教徒大量湧入北美的曆史時說:“當清教徒在17世紀自動離開英國的時候,他們尋找的是一個新世界,可以不受不虔誠的皇權和不純潔的國家教會的阻擋,在那裏建立這種基督教聯邦。他們認為北美是應許之地,所以為了神與神的國度,他們要占領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