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晁堂和謝超軒的建議下,他們適當擴大了聘用規模,最終招聘了四個切墩,三個打荷和一個水台,另外還招了幾個學徒。
值得一提的是,謝超軒還幫他們挖來了兩個管理員,往後食材的選購雖然還是齊清河親自負責,但入庫出庫,登記管理,報廢無害化處理等等,就都可以甩手出去了,齊清河再也不用天不亮就爬起來卸貨,定期清點、處理食材了。
然後各個“麵試官”打電話通知他們,次日前來店裏磨合一番。
至於沒選上的,除了那些當場決定不聘用的之外,其餘人也都逐一打了電話,告知他們遺憾沒被選上,祝他們早日找到心儀的工作,也算給個交代。
翌日,三十一號,公元二零二四年的最後一天。
齊禹一家都起了個大早,坐著齊禹的車車滿懷期待來到店裏。
倆管理員早已卸完了貨,正各自拿著一本記錄本,一人登記,一人複核,末了再進行對賬。
齊清河高興壞了,給他們各做了一大碗手擀麵,碗上蓋著厚厚一層的鹵味,請他們吃早餐。
飯後,約莫八點出頭,就開始後廚員工陸陸續續趕過來,二話不說,開始投入到工作當中。
雖然今天並未營業,但要做的飯菜卻一點不少,畢竟是要磨合,如果任務輕了,大家都做的非常輕鬆,自然無法暴露問題。
甚至為了最大化的壓力測試,他們隻給了半小時的時間做最基礎的準備工作,末了就直接通過謝超軒不曉得哪裏弄來的一家生意很好的私房菜點單數據來模擬點單、出菜。
做出來的海量飯菜單憑他們當然是吃不完的,但也不至於浪費,謝超軒早早就聯係好了,今天做的菜,除了留給自己吃的之外,剩餘的都以成本價作為愛心餐,打包賣給幾個工地。
而這一磨合,還真發現不少問題。
三位巨佬和齊禹倒還好,他們隻做貴的菜,模擬點單分給他們的量也不多,打荷也會優先配合他們,但剩下幾位爐頭,就都或多或少碰到了點問題。
像齊清河,習慣了猛火大鍋,一鍋出三菜,極端時甚至能“左右開弓”,效率極高,結果就碰到食材供應分量不足甚至不及時的問題,這會兒就在吼:“肉絲呢!臥槽!三分量的肉絲,好了沒有!”
“以後注意,我這邊的食材,要提前三鍋供應,每鍋至少要按兩份算!”
“洋芋絲!洋芋絲!哈麻批,老子的洋芋絲怎麼還沒有供上來!搞快點,鍋都空了!”
老兵咽了口唾沫,一時間竟有了種回到炊事班後廚做大鍋飯的感覺,偏偏切的還要求精細,哪怕隻供應齊清河一個都有些壓力,更何況他還得給四位巨佬和齊禹做切配。
齊老爺子看不下眼:“你MMP,後廚圍著你一個人轉?沒本事還一鍋三菜,尼瑪的能好吃?他媽的開私房菜館還以為跟你之前小飯店一樣按量取勝?還尼瑪左右開弓,擱這耍雜技呢?給老子好好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