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油爆雙脆(2 / 2)

油爆爽脆,就是這麼一道典型的勾芡菜,以油爆保證豬肚和雞胗的口感,鎖住他們的原汁原味,同時再以勾芡,讓這份味道得到升華。

世人對油爆雙脆常有誤解,總覺得它考驗的是極致的火候,有少一秒不熟,過一秒不脆的說法,但卻忽略了,油爆隻是這道菜的形式,是它的皮囊,芡汁才是它的靈魂。

缺了好看的皮囊,多數人對於靈魂都隻會不屑一顧;但失了有韻味的靈魂,再好看的皮囊也隻是花瓶,隻能觀賞,缺點味道。

所以很多廚師,哪怕對火候已經掌握到爐火純青,甚至掐著秒表去做這道菜,卻依然做不好,就是因為他們的芡汁不行。”

廚房裏,齊禹聽著謝超軒“講課”,在下邊認認真真的做著筆記。

“我的這份油爆雙脆,芡汁其實並不複雜,無外乎醬油、紹酒加香油,三四克能吃出醋味但不覺得酸的米醋,再來兩三克老抽調色,然後依個人口味加入鹽巴、味精,再加入以生粉和成的濕澱粉勾芡,最後倒入眉毛蔥、洋蔥丁、薑片和蒜片就可以了。

但配料種類不多,比例卻很難。

像醬油啊、紹酒什麼的都還好,沒有固定的量,多點少點無所謂,在一定尺度上可以依據個人口味靈活調整。

關鍵在於水澱粉的量,加多了太糊,加少了不夠厚重,這個量很難把握,而且食材多寡、油溫高低、火力大小乃至爆炒時間長短都會影響到用量,隻有不斷琢磨養出經驗來。

所以說,中餐就是這麼千變萬化,為什麼很多時候菜譜也好教學也罷,說的都是適量、少許、多一點、少一點這種很含糊的詞,就是因為它確實沒有準確的量。

極端情況下,某些最最講究的高難度的菜,同樣的用料,因為不同灶台火力大小不同,導致倒入食材時油溫下降速度不一致,進而造成炒製所需時間長短也不同,最後成品的菜味道都不一樣。

所以,有那麼一小部分菜,它的調料就是沒有固定用量,甚至沒有炒製所需的確切時間,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不是拿個天平掐著時間就能做好的。

當然,你們也不用怕,不是所有菜都這麼吃經驗講感覺甚至講玄學的,甚至絕大部分菜都沒那麼離譜,主要是醋和濕澱粉受溫度影響比較大,別的其實都還好。你們現階段要求不必那麼嚴苛,大概做到位就可以了。

哦對了,漏說一點,香油一般不用芝麻油,芝麻香油味道太重太突出,容易喧賓奪主,也不適合用花生油,以菜籽油為最佳,橄欖油也可,但不能用初榨橄欖油,那種油煙點太低了隻適合涼拌不適合爆炒,哪怕調芡汁都不合適。”

說了一大堆關於芡汁的注意事項,謝超軒終於停下,喝了口茶潤潤嗓子,然後才問:“怎麼樣,聽明白了嗎?”

齊禹點頭:“完全明白了。”

“那,掌握了嗎?”

“完全沒掌握。”

謝超軒:……

“算了,空口說是有點抽象,這樣吧,你來先做一道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