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既過,啟泰在靈壁已是無事,撿了個晴好不熱的大早,背著方簍、長刀再次上路,方向不變,卻多了一番除鬼捉妖的差事。
一路行至江北重鎮徐州,沿途卻是平靜無事,半個鬼魅也未碰上。啟泰失望之餘不禁暗笑自己見獵心喜,渾忘了擔這份差事的真意。人界少些鬼魅橫行正是好事,真要讓自己所行之處遍地魍魎,那百姓和冥府便都要叫苦不迭了。
想及此心中煩躁立消,帶著三分輕鬆寫意,和艮垇一起瞻仰了馳名於世的徐州黃樓後,繼續上路。
過了徐州北去,便是微山湖區,此湖為長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風光秀麗、物產豐饒,有日進鬥金之譽。啟泰不肯從燕子埠繞湖直行,卻是順著馬坡、魏廟、胡寨沿湖迤邐而去,徑奔劉邦故裏沛縣。
微山湖產蓮藕,仲夏時節荷花雖未開放,但荷葉卻已鋪滿湖岸、一望無際。啟泰頂了片荷葉充作涼帽,吹著湖畔涼風緩緩而行,間或停下身來向沿途漁家討些菱角、清水,再購些漁產解乏,倒是好生逍遙。
與當地百姓接觸多了,自也聽得不少這湖裏的典故傳說,其中最引啟泰注意的卻是微山湖的來曆之說。
相傳殷紂王的母親原是殷帝乙的妾,生長子啟、次子仲衍後,策立為後,其後方才生了三子受辛,即紂。帝乙及皇後本來都欲立長子啟為太子,但太史卻據法力爭說:“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 帝乙無奈,隻得立了三子紂為太子。
帝乙百年之後,紂繼承帝位。然紂性格剛愎狠厲,加之沉湎酒色,終致朝政荒疏、民怨沸騰,其兄啟多次進諫未果,聽得太師、少師勸告,孤身離去,隱於微地以保性命。
紂暴行日烈,終招致武王伐紂滅殷。武王代紂後,封紂之子武庚於殷地以祀殷後。然武庚潛伏多年,乘武王死後舉國傷痛之際起兵謀反,為周公旦撲殺。為代殷後,周成王隻得請出隱於微地的微子啟複封於殷地,爵為宋公(後為宋國),都於商丘,用殷之禮樂,為周客不稱臣。
作為宋國始祖的微子死後葬於留色東山之上。其時東山長數十裏,高逾百丈,是殷地少有的峻朗之處。其山腰多田地,世代皆有人在此居住耕種。
某年秋天豐收之前,東山之上卻來了一個放羊的白胡子老頭。老頭不叫羊兒吃草,卻徑自驅羊進田啃食待收的豆粒。山中農戶阻他放牧,他卻預言這田裏的莊稼必等不到豐收的一天,倒不如讓羊兒吃了還有些價值。又告訴農夫十天之內微山必會崩塌,且將化作一片汪洋,唯有逃往東方才能保得性命,說罷與羊群化作一陣清風消失無蹤。
農戶見他神通廣大,自是對他所說之話深信不疑,邊回家收拾行李,邊通知鄉親跟他一塊出逃。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幾日裏東山上下便逃的不剩一人。
而恰在牧羊老頭預言後的第九天深夜,伴著一聲山崩地裂的巨響,微山整個陷進地裏,原來的山地頓時被地底湧出的洪水淹沒,隻留微子墓所在的山頭留於水麵之上,變成了今日的微山湖島。
因這微子墓成了東山僅存的標誌,這山陷而成的大湖便也被命名成了微山湖。大水雖奪走了山間農戶的田地,卻給了周邊百姓更為豐裕的水產,微山地界倒反而因為這場異變成了難得的魚米之鄉。
啟泰熟讀史書,對殷王家事所知非淺,自無興趣;反是對這放羊老人和瞬間塌山造湖的神通頗為留意,知其事必與神怪有關,卻囿於自己本領微淺不敢貿然探個究竟,心中不免生出唏噓之憾。感懷間,竟出了江淮,到得沛縣境內。
沛縣因古有沛澤而得名,地處海岱與淮河之間,平原沃野,四季分明,水源充足,物產豐富。秦時置縣,為漢高祖劉邦故裏,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至今留有漢末蔡邕以大篆所書大風歌碑石藏於歌風台上。
啟泰本欲一睹劉邦擊築歌大風的故地勝景,再於歌風台上品一品高祖皇帝大敗英布、宇內平靖的壯闊豪情,卻不料走至一處湖邊食肆時卻被一股異香纏住了腳步。
湖畔食肆竹架草頂,無甚稀奇,三五張粗陋台麵放於店前,擺得也不甚齊整。門前紅泥火爐上燉了一口大鍋,鍋中所燉不知何物,卻是濃香逸散、香煙稠稠,粘得路人邁不動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