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凡間故事(2 / 2)

因為多年的災害,加上恒帝的橫征暴斂,最終使得恒朝百姓們流離失所,怨聲載道。這些令人不能直視的景象,恒帝卻一點都沒有看到,恒帝眼中隻有那造型華麗的行宮,和圍繞在自己身邊的漂亮妃子。看到恒朝衰敗,那些一直對恒朝虎視眈眈的鄰國。在多年養兵之後,又起了征戰之心。就這樣遠在邊境,已經年過四十的李道忠,又忙著和鄰國作戰。但是失去朝廷的支持,邊關兵糧匱乏,軍士瘦弱的不成樣子。

在沒有充足的軍糧供給的情況下,邊軍實在很難再堅守下去。很多次李道忠派人要求恒帝發派糧草,但是最終朝廷都沒有發下兵糧。日見庫存糧草不斷減少,就算是軍士們一天隻吃一頓,也不能再堅持多少時日,李道忠心裏非常著急。但是由於忙著與敵軍對戰,李道忠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糧草問題,對於朝廷不為所動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隻能不停地派人到京城去催要糧草,但是那時恒帝眼裏已經沒有邊關的存在。而且因為多年土地荒廢,國中也沒有多少糧食可用。

因為派出的使者沒有一個回來複命,李道忠漸漸感覺到形勢不太正常。雖然離京城很遠,李道忠也想看看為什麼朝廷對自己的要求置之不理。按理說派去的那些使節,早就抵達京城,就算沒有糧草發來,現在也應該能夠回來複命,說明情況。但是現在不但沒有糧草補給,就連那些使者都一去不複還,李道忠實在是無法不對朝廷產生懷疑。

現在李道忠隻能瞞著三軍糧草就快要用完的事,以減少戰士們心中的恐慌情緒。但要是一直這樣下去,要塞沒有糧草補給,三軍會在敵國的攻打下不斷後退。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退兵,這樣還能保存邊軍的實力。雖然失去邊關,但是敵軍想打進來也沒那麼容易。

現在敵軍頻頻來襲,不給邊軍一點喘息時間,讓李道忠心裏憂心忡忡,卻不知該怎麼辦。因為糧草不足,三軍終日不能吃飽,軍士們因為猜忌漸漸有了恐慌的情緒。幾天後,邊關軍士更是士氣大落。在敵軍的頻繁襲擊下,便軍日日戰敗,到最後已經變得軍心潰散。在這樣下去,就算是李道忠的號召力再強,便軍也無法再抵擋敵軍的攻勢。

就在李道忠考慮著是退,還是與敵軍決一死戰的那個晚上,一個派出去的使者,身形狼狽地回到軍營,在衝破層層阻礙後,直接跑進李道忠營帳裏。當時李道宗正與軍師商量要事,一看有人闖進來,卻是大驚一跳。不過認出眼前穿著破爛之人,正是自己派出去的使者後,李道忠卻是立刻平靜下來。在李道忠還沒有問使者帶回什麼消息之前,那使者已經跪在地上,直接對李道忠道:“大將軍大事不好,現在朝廷已經不管我們死活。不會有軍糧發給我們,我們得不到朝廷的援助。”

見使者說的前言不搭後語,李道忠雖然沒有完全聽明白,卻忍不住心下一沉。心裏一種不好的感覺越發強烈,但是臉上依舊是一臉鎮靜之色。這時使者喘上一口氣,又接著道:“幾年前恒帝大肆行宮、開發運河,征用天下勞力,導致國內民不聊生,土地荒廢大半,不知餓死多少恒朝子民,現在根本沒有糧食給我們用來打仗。”喘了一口氣,這使者說的話就清楚得多。這次即便使者說的不多,但是每一個字都是句句誅心,聽得李道宗膽顫心驚。心裏那種不好的感覺更加強烈。

呆立在那裏,李道忠想到如果真像使者所說,那現在恒朝肯定衰敗的不成樣子。恒帝的惡行,已經完全超出自己想象。想想幾年沒回京城,恒朝就變成這個樣子,李道忠不知道該不該責怪自己不盡責。想想自己“護國大將軍”的名號,護了國外卻誤了國內,一時間情緒有些複雜。

在李道忠心驚不已的時候,那使者喘上幾口氣後,又接著解釋道:“幾年前,恒帝聽信奸臣之言,肆意殺害忠臣,現在朝廷奸臣當道,再也沒有先皇在時那樣聖明。恒帝和那些奸臣活在酒池肉林之中,而天下的黎民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屬下還了解到那些年輕力壯的人,都被皇室征去勞工,有很多人都死在建造行宮的工程中。現在恒朝極其缺乏勞力,而且還有很多老弱病殘需要照顧,因為沒有人照顧他們,他們隻能在家裏活活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