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桓公二,六年(1 / 1)

桓公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①弑其君與夷②及其大夫孔父。滕子來朝。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於稷③,以成④宋亂。夏四月,取郜大鼎⑤於宋。戊申,納於大廟⑥。秋七月,杞侯來朝。蔡侯、鄭伯會於鄧。九月,入杞。公及戎⑦盟於唐。冬,公至自唐。

注釋

①督:即華督,春秋時期宋國奸臣,是當時很有勢力的大貴族。②夷:這裏是指孔父的妻子。③稷:宋國地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內。④成:成就,造成。在這裏是平定的意思。⑤郜大鼎:春秋郜國造的宗廟祭器。後被宋國取去。⑥大廟:即太廟,是帝王祭祖的宗廟建築。⑦戎:即戎人,古代的西方民族。

譯讀

桓公二年正月,宋國的奸臣華督攻打孔氏,殺死了孔父並且將他的妻子據為己有。宋殤公得知了這件事情之後,特別生氣。後來,華督由於十分害怕,便把殤公也殺死了。

原來,宋殤公即位後,宋國戰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當時孔父做司馬,華督做太宰。華督看到百姓苦不堪言便認為這是司馬孔父的責任。所以不久就殺了孔父和殤公,並把宋莊公從鄭國請回,立為國君。華督後來還把郜國的大鼎贈送給了桓公,另外對齊國、陳國和鄭國也都送了財物。

三月,桓公和齊僖公、陳桓公、鄭莊公在稷地約定見麵,目的是商討如何平定宋國的內亂。但是,因為各國都接受了華督的賄賂,所以他們就幫助華督建立了華氏政權,使他能夠得以輔佐宋莊公。

夏季,四月,桓公從宋國把郜國的大鼎取了回來。初九那天,他命令把大鼎安放在太廟裏,但是大臣臧哀伯卻認為這件事情不符合禮製。但是桓公不聽從他的規勸。

周朝的內使聽說了這件事之後,說:“臧孫達的後代一定會在魯國長享祿位!因為國君違背禮製,他沒有忘記以道德來勸阻。”

七月,杞侯來魯國朝見,但是他的態度不夠恭敬。杞侯回國以後,桓公就打算要去討伐他。蔡桓侯和鄭莊公在鄧地會見,因為兩國已經開始對楚國有所懼怕。九月,魯國開始攻打杞國,就是為了討伐杞武公之前的不敬行為。

後來,桓公和戎在唐地結盟,這是為了重修過去的友好關係。冬季,桓公從唐地回來了。之所有這個記載,是由於桓公回來後祭告了宗廟。

凡是國君出國之前和回來之後都要祭告宗廟,還要宴請臣下,互相勸酒、把功勞記載在檔案裏,這是合於禮的。

桓公六年

春正月,寔①來。夏四月,公會紀侯於成。秋八月壬午,大閱②。蔡人殺陳佗③。九月丁卯,子同④生。冬,紀侯來朝。

注釋

①寔(shí):同“實”。確實,實在。②大閱:大規模地檢閱軍隊。③陳佗:春秋時期諸侯國陳國的君主。④子同:桓公的兒子,即後來的魯莊公。

譯讀

桓公六年春季,淳於公從曹國前來朝見。這裏記載作“寔來”,是由於他真正不再回國了。

四月,桓公和紀武公在成地會談,紀武公是來商討怎樣避免紀國被齊國滅亡的。

秋季,魯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這是為了檢閱戰車和馬匹。在這同一時間,蔡國人把陳國的君主陳佗殺了。

九月二十四日,桓公的兒子子同出生。桓公以太子出生的規格為他舉行了禮儀,以牛、羊、豬三牲齊全的太牢之禮接見兒子,通過占卜的方式選擇了一個吉利的士人,讓他抱著嬰兒,讓他的妻子哺乳嬰兒。桓公和文薑以及同姓大夫的妻子則給嬰兒起名。

桓公向申繻詢問取名字的事。申繻回答說:“取名有五種方式,分別是信、義、像、假、類。用出生的某一種情況來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來命名是義,用相類似的字眼來命名是像,假借某種事物的名稱來命名是假,借用和父親有關的字眼來命名是類。命名不用國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禮品名。

周朝人用避諱來侍奉神明,名,在死了以後就要避諱。所以用國名命名,就會廢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會改變官稱,用山川命名就會改變山川的神名,用牲畜命名就會廢除祭祀,用器物禮品命名就會廢除禮儀。

晉國因為僖公而廢除了司徒之官,宋國因為武公而廢除了司空的官名,我國因為先君獻公、武公而廢除了具山、敖山二山之名,所以大的事物不可用來命名。”

桓公說:“這孩子的出生,和我在同一個幹支,不如就把他叫作同吧。”

冬季,紀侯前來朝見,請求魯國代紀國取得周天子的命令去向齊國求和。桓公告訴他說自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