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隱公三,四年(1 / 1)

隱公三年

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①。夏四月辛卯,君氏②卒。秋,武氏子③來求賻④。八月庚辰,宋公⑤和卒。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⑥。癸未,葬宋穆公。

注釋

①崩:指帝王死亡。②君氏:在這裏是指隱公的生母。③武氏子:即武氏之子。武氏,周王室大夫。④賻:指拿財物幫助人辦喪事。⑤宋公:即宋穆公,宋國國君,名和,繼其兄為國君。⑥石門:齊國地名,在今山東境內。

譯讀

隱公三年春天二月,己巳,有日食出現。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訃告上寫的是庚戌日,所以《春秋》也記載死日為庚戌,即十二日。

四月,隱公的生母也君氏去世了。因為她去世時沒有向諸侯發訃告,安葬之後既沒有返回祖廟哭祭,也沒有把神位安放在婆婆的神位旁邊,所以《春秋》稱“卒”不稱“薨”。又因為不稱她為“夫人”,所以沒有記載安葬的情況,也沒有記載她的姓。但因為她是隱公的生母,所以稱之為“君氏”。

秋天,武氏的兒子來魯國求取辦喪事的財物,這是由於周平王還沒有舉行葬禮。八月,宋穆公去世。在他病重時,曾召見大司馬孔父,把殤公托付給他,並說:“先君舍棄兒子與夷立我為君,此恩此德我不敢忘。如果我能托大夫的洪福,得以善終,先君假如問起與夷,我怎麼回答他呢?請您一定要侍奉與夷主持國政。這樣,我也就死而無憾了。”

孔父回答說:“群臣都願意侍奉國君的兒子馮啊。”

穆公說:“不能這麼做。先君認為我賢能,才讓我主持國政。如果我背離先君之德而不讓位,就廢棄了先君的賢德之舉,怎麼說是賢能呢?發揚先君的美德,能不盡力而為嗎?希望您不要廢棄先君的功業!”

於是,穆公讓公子馮前往鄭國居住。八月庚辰這一天,宋穆公去世。殤公即位。君子對此評論說:宋宣公可以說是知人善任了。立了兄弟穆公為君,但他的兒子最終仍舊取得君位。大概因為他的遺命符合道義吧。冬季十二月,齊國和鄭國在石門會盟,這是為了重溫在廬地結盟的友好關係。癸未,宋穆公去世。

隱公四年

春王二月,莒①人伐杞②,取牟婁③。戊申,衛州籲弑④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⑤於清⑥。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秋,翬⑦帥⑧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九月,衛人殺州籲於濮⑨。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注釋

①莒(jǔ):周朝國名。在今山東莒縣。②杞(qǐ):周朝國名,在今河南杞縣。③牟婁:牟和婁分別是兩個地名,都在今山東境內。④弑:古時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弑”。⑤遇:相逢,不期而會。⑥清:衛邑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南。⑦翬(huī):即公子翬,也被稱為羽父,春秋初年魯國大臣。⑧帥:同“率”,率領,帶領。⑨濮(pú):濮水,今河南濮陽從濮水得名。

譯讀

隱公四年二月,莒國開始討伐杞國,奪得了杞國牟、婁這兩個地方。戊申,衛國的州籲殺了衛桓公,自立為國君。在這之前,隱公打算會見宋殤公,以重溫雙方在宿地時建立的友好關係。但是,還沒等到預定日期,衛國人就來報告說發生了叛亂。

夏季,隱公和宋殤公在清地不期而遇。當時,宋殤公即位時,公子馮逃到鄭國,鄭國人曾打算幫助他回國奪取君位。州籲自立為君後,便準備向鄭國報複前代國君所結下的怨仇,並以此討好諸侯,安定民心。

州籲派人告訴宋殤公:“國君要是攻打鄭國,鏟除了公子馮這個禍害,我們就擁戴您為盟主,我國就可以發兵和陳、蔡兩國跟隨貴國。這是我們衛國的願望。”宋殤公答應了。

此時陳、蔡兩國正與衛國交好,因此宋殤公、陳桓公、蔡國人、衛國人便聯合起來攻打鄭國,包圍了鄭都的東門,五天後才撤兵。

秋季,宋殤公、陳桓公、蔡國人、衛國人再次進攻鄭國。宋殤公派人前來請求出兵相救,隱公推辭了。羽父請求出兵相會合,隱公不同意。羽父堅決請求以後便前去。諸侯的軍隊打敗了鄭國的步兵,收割了那裏的穀子後便回國了。

冬季十二月,衛國人到邢國迎接公子晉,衛宣公即位。《春秋》記載“衛人立晉”,說明宣公即位是眾人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