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2)

老子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

韋曰:隱,安也。先安其身形,如天地之無為,然後能心居萬物之始。始也者,道也。李曰:修身之理,必先忘於形,形有既忘,都無所見,此隱於天地也。然後息心歸本,居於萬物之始也。劉曰:天地尚隱,何所見焉,居物之始,何所有焉。

夫聖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

徐曰:聖人常清靜無為,故能通玄元之道,混合神氣,思念真神,以此守真,故能長存久視也。劉曰:開元通而不壅,氣思混而不亂,以此守真,是聖人之道也。

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

劉曰:情愛深於淇渤,貴欲重於丘山,如此守身,愚人之趣也。

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劉曰:聖智愚情,兩行相反,俱專事業,為用不同,美惡二途,功滿則方效也。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子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之。

李曰:道德是幽微之理,天地已下,是有形之事,有象之物,猶各有所歸,喻無形之道,若能無心去欲,道亦當自然而至。

夫道非欲於虛,虛自歸之;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

李曰: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妙,鈴竟清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劉曰:虛歸於道,神歸於德,道以虛往,德亦神歸,

天非欲於清,清自歸之;

劉曰:輕清者,上昇也。

地非欲於濁,濁自歸之;

劉曰:重濁者,下沉也。

濕非欲於水,水自歸之;

劉曰:水流濕也。

燥非欲於火,火自歸之;

劉曰:火就燥也。

萬物非欲見於形,形自見之;

劉曰:無相者,不能見也,有形者,不能隱也。

高山大澤非欲於飛烏虎狼,飛烏虎狼自來歸之;

劉曰:羽族毛韋,又歸林藪。

深淵河海非欲於魚鼇蛟龍,魚鼇蛟龍自來歸之;

劉曰:類聚韋分,各有遊處。

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

劉曰:有用者事竄,無為者道歸。

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劉曰:物類相感,非由情割。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子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

徐曰:四民皆有自然之性,苟無根性,難可化諭,猶如烏黔鶴白,非染浴之功也。李曰:聖人運\\慈悲之意,開化導之方,鹹令拾惡業而建善因,去虛妄而行忠信。而迷途難曉,失路不歸,各隨生業,任其顛倒,不能虛忘罪福,競生善惡。行善者致賞,行惡者被刑,忠信者則是賢臣,譎詭者便為狂賊\\,並由行有善惡,而名有是非。本是眾生所為,非聖人所知者也,此為權教,事至自悟,故言不知耳。

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

李曰:前以權法,語日不知,任被愚情,恐惡根未絕,故將此實教勤勤曉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故知積善善至,積惡惡來,皎然非虛,信之影響。明言此者,心欲拾惡歸善也。劉曰:明聖人無心應物而已,善惡自積,孰知之哉。

是故聖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

李曰:我懷天下之始,抱道也,復守天下之母,含德也。道德在內,為人所尊,故日益宗。物能歸道,道能濟物,人物得存,故雲以活其身。劉曰:潔源者流清,守母者子贍。

吾意常不知。

劉曰:知即非守母之道也。

安能知彼行善惡焉。

李曰:聖人內忘於身,則無人無我,故雲吾意常不知。外忘於物,亦無善無惡,彼此並皆都忘,何能知彼之行善惡也。劉曰:守母尚自不知,安更知子所作。

積善神明輔成。

韋曰:積善以感神明,神明自然成輔,亦我不知也。

天道猶祐於善人。

韋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亦不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