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知識的生殖係統(2)(1 / 1)

自從以儒家經典為“士”之訓練的核心確定後,“士”的品質和形態有了基本的框架,所謂“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漢書·藝文誌》”是也。

以聖人自期的“士”是帝國王朝的根本資源,也是帝國王朝著意形塑的資源。它作為帝國官僚體係的準備者、補給者和跟進者,高居於“士、農、工、商”四民之首,與帝國王朝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關。由於處於天命的王朝政權與帝國社會的結合點上,因而它具備進入權力機構、合法擁有財富的資格,無論帝國王朝如何更迭。一旦帝國存在不再能維持他們的特殊地位和分享權力的機會,或一旦社會開放,摧毀他們立足的根基,信用的危機激發超越具體倫序而在空間上分布開來的可能時,封閉的靜態的地方社會將會因受到衝擊而解體,那麼,作為維係帝國政權與帝國社會結合點的“士”也就走到了盡頭。

特權和權威

士階層作為四民之首,奠定了帝國最廣泛的權力資源。其特殊地位既是政治的、經濟的,也是意識形態的。

要組織規模帝國,就要在擴大官僚基礎上作要求。既要防備侵蝕帝國根基的世官世祿,又要發展教育,擴大帝國控製的知識階層,因而不得不在製度設置上給予士階層特殊的待遇。

龐大的帝國建立之初,秦始皇就用“以吏為師”的方式,控製知識的生產和知識的品質,其間特別強調官僚體係和權力管控的力量。漢代則以“強製”、“灌輸”相結合的方式,基本上確定了“士”在四民之首的位置。士的重要性,一方麵是為帝國提供了權力資源,同時,作為四民之首,“士”統係又可將帝國的意誌貫徹到社會當中。他們既期望分享權力,又期望地位穩固。置身於等級倫序中,士階層一旦麵對現實,總是表現出其上下之別和陰陽之異。在自身的安頓中,其對上、對下總是分裂為兩副麵孔:陽麵代表帝國的典型道德形象,陰麵則潛伏著一己的私利、私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