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知識的生殖係統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戰國·荀子《荀子·勸學》
在帝國時代的傳統中,知識的生產者--士,一直是一個特殊群體。作為帝國的知識生殖係統,其期望和歸屬是步入帝國官僚隊伍。他們生產的知識“產品”,也僅是為帝國王朝準備的--帝國王朝是知識唯一大買家,所謂“主賣官爵臣賣智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也。這就決定了帝國王朝時代知識的品味過度政治化、現實化、功利化。
帝國時代的秩序是通過等級倫序建立的,是絕非完全外在於帝國社會的一種特殊等級製度,它同帝國社會最直接的群體組織方式--以血緣、地域組成的社會群體相一致。此等級倫序核心,既有一個外在的尊卑上下原則,又有一個內在的遠近親疏原則,前者主要是官僚體係的等級倫序核心,後者則是社會群體的倫序核心。
在這種等級倫序核心中,可以看出“尊尊”、“親親”兩種等級倫序是完全同質的,隻不過“尊尊”更為強調的是在帝國政權等級地位,“親親”側重強調血緣原則。其統一點集中於等級倫序中的上下分置原則上,即都強調尊者、長者的絕對主導地位,卑者、幼者的絕對從屬地位,董仲舒以其宇宙化的命題--“陰陽”演繹之。
尊尊、親親之別在於,“尊尊”主要強調是貴賤尊卑,“親親”主要強調的是遠近親屬。“士”這個特殊團體,進則入帝國官僚等級倫序之中,構成帝國規模統一的權力資源,退則融入地方社會,組織地方社會。不論其成分如何複雜,社會如何變遷,他們始終統一在同一個精神準則之下,組織基層社會秩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