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從權力結構上說,天下確實是為皇帝提供了為所欲為的舞台,盡管從理論上說,皇帝應該英明神武--實際上這個很難保證。
作為活生生的帝王,他的首要事務,乃在於儀式和人事兩方麵。他不僅要做出道德上的表率和儀式上的規行矩步,他還應該是個能體察天下的人--明察秋毫,任用賢良,這就從智識上,為帝王提出了一道難題。因此,處於帝王左右的人總是能得到最大的信賴,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外戚、宦官這些實權集團。
外戚是等級倫序結構中理所當然應該受到皇帝更多信賴的集團。宦官則由於其生理上的局限,減輕了對皇權的挑戰,加上日夜伴駕而尤能發揮實際影響。外戚和宦官,實際上是寄生於皇權大樹的不可或缺的存在,特別是在麵對帝王統帥的龐大的官僚帝國這一難題時,尤其能顯示出其重要影響。
小注:
“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錯而發布口諭或文書。封建王朝發布罪己詔最多的皇帝為明崇禎帝。
皇帝,肉身故事
明朝末年,清軍已經入關,崇禎皇帝在北京自殺,明代的臣僚在南逃中,推舉福王朱由崧為皇帝,年號弘光,有這麼一則傳聞,說的就是這個逃亡小朝廷中帝王的肉身故事--
宏光中,朝王宮道士袁本盈進春方:用人參飼羊,羊飼犬,細切 狗犬拌入草中喂驢,候驢交配作,割其勢以獻其尊,禦宮人多以洪 巨創死。後躋道士太常少卿,用黃蓋雙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