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自“五餌三表”至《治安策》全文,並沒有直接主張對匈奴重開戰事,但是,《治安策》中的下列對匈奴國力的估計,卻是極有煽動性的:
臣估計匈奴的民眾,隻不過相當於漢的一個大縣。以天下之大,困於一縣之眾,臣甚為當權的大臣們羞愧。
而在《新書·匈奴》篇中,賈誼則有更具體的估算:
估計匈奴大致有六萬騎兵,若以五口人出一兵計算,人口當在三十萬,不過相當於漢的一個千石大縣。
但賈誼的這個估計,是明顯偏低了的。據《史記》、《漢書》等實錄性史著,漢武帝時匈奴有騎兵三十餘萬至四十萬人。那麼,按賈誼的算法,人口應為一百六七十萬至二百萬之間。西漢在漢景帝年間至武帝初年的人口,當在兩千萬以上。那麼,漢皇朝的人力約相當於匈奴的十倍,而綜合國力則必在匈奴十倍以上。實際上,此時漢皇朝若是橫了一條心與匈奴拚實力,當是必勝無疑的。所以,賈誼的對匈奴的估計雖是偏低,但因漢、胡實力過於懸殊,故偏低亦無礙於其觀點的正確性。
不過,賈誼的觀點,在漢文帝時卻是孤立的。大臣們已嚐足了無為方針的甜頭,要實現對匈奴的從守勢向攻勢的轉變,其實是相當難的。漢文帝看樣子是有此接受賈誼的估計,並有與匈奴一決雌雄的決心的。要知道,漢文帝曾為代王,代國正好就是與匈奴接壤的邊境分封王國,本就處於抗擊匈奴前沿,可以說,他的前半生一直是在抵禦匈奴的烽火中度日子的,並不是沒有見過打仗世麵的人。不過,他的為人比較穩健,所以並不輕舉妄動。據《漢書·文帝紀》,漢文帝十四年冬,匈奴寇邊,漢文帝也終於等到了一個恰當的時機,因為自衛反擊,是任何大臣所不可能反對的。於是,漢文帝發車千乘、騎卒十萬人擊匈奴,“皇帝親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打算親自帶兵征伐匈奴。群臣諫勸,皇上不聽。直到皇太後再三逼著皇上留在京城,皇帝才未能禦駕親征。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建成侯董赫、內史奕布皆為將軍,擊匈奴,匈奴走”。這可以算是漢皇朝對匈奴由守勢轉入攻勢的一個前奏曲。盡管漢文帝這一決策是否肯定與《治安策》有關,史無明文,不便斷案,但是,從這樣一場大動作,並且漢文帝又打算親自帶兵出征來看,說漢皇朝此時已經從漢高祖平城之圍的陰影中走出來了,而且,說漢文帝此舉與《治安策》的觀點有一種呼應作用,大約是不算過分的。
至漢景帝時,盡管朝廷主要大臣還是傾向持重無為,但漢景帝的具體舉措,亦有某些變化。據《史記·孝景本紀》、《史記·李將軍列傳》、《史記·酷吏列傳》等篇來看,漢景帝削平吳楚七國之亂後,對匈奴的方針,亦為守中有攻,邊境多用名將帶重兵為太守,如郅都、李廣、程不識等,許以“便宜從事”,①①《史記·酷吏列傳》即在匈奴寇邊時,不必請示朝廷,即可自衛反擊。如郅都在任雁門太守自衛反擊取勝以後,匈奴嚇得直至郅都死前不敢近雁門一步,李廣等人自衛反擊亦累建戰功。這說明,漢皇朝從對匈奴的守勢轉入攻勢,隻不過是時間問題;同時也說明《治安策》中對匈奴實力的估計,雖不免偏低了些,但在鼓舞文、景兩朝皇帝的信心上,以及在對未來必對匈奴轉入攻勢的預見性上,確又是十分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