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弱分封王國的不同方案(8)(1 / 1)

我們若將主父偃對漢武帝提出的建議,與賈誼《治安策》中所提方案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主父偃的建議中,沒有任何新東西,幾乎全同於《治安策》所提的方案,而且是漢文帝已經於文帝十六年實施過的做法。這是偶然巧合呢?還是主父偃認真研究過漢文帝時的那一段曆史,從而重新提出削弱諸侯之事以投漢武帝之所好呢?我們已不得而知。但賈誼的或者說是主父偃的方案,漢武帝確實認真實行過。請看《漢書·武帝紀》中所載詔書:

“(元朔二年)春正月,詔日:‘梁王、城陽王親愛其同胞之弟,願以其國中之邑分弟,同意。諸侯王如有願分邑給其子弟者,可以報給朕親覽,朕將同意他們都得到封位。’於是,諸侯王國開始分小,而分封王的子弟都能封侯了。”

又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後來主父偃被告發,罪狀之一是,“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因此以得封”,“主父偃承認受諸侯金”。那麼,這一將諸侯國分小之事,漢武帝還曾任主父偃主持過其事,否則,哪有受賄賂之可能?

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致力於削弱分封王國,賈誼、晁錯、主父偃,都是思想家。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從這樣一個曆時三代的大過程看下來,仍舊是賈誼高明,其一是他首倡削弱藩國之說,其二,辦法也是他的好。他叫做“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主父偃叫做“推恩”,提法變了,做法一樣,當中還經過了晁錯的彎路,至漢武帝用主父偃之策而終於解決問題。當然,這與漢武帝活得時間長,也有關係。元朔二年為公元前126年,至漢武帝死時的公元前87年,其間共曆39年。分封王國的諸侯們,大體上死過一兩代了。所以,在漢武帝手上,“推恩”法終於獲得徹底的成功。請看司馬遷在《

讚》中所下的結論:

“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反,合縱而西向京師。這是因為,諸侯力量太盛,而晁錯削弱諸侯的方案又太峻急而不能逐步施行之故。至主父偃提出逐步削弱諸侯的建議之後,諸侯王國從此就一步一步變弱了。中央朝廷從此安定。安危之間的區分,豈不是和謀略關係極大嗎?”

這裏,有一個奇怪的情況是,司馬遷完全沒有說到賈誼的作用。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不知道讀者注意過沒有,我們前麵所述的賈誼的《治安策》是從《漢書·賈誼傳》中引用的,而不是引自《史記》,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並未引錄《治安策》,《史記》其他篇幅中,亦未涉及《治安策》。司馬遷的職務使他能看到大量史料和國家檔案,他本人又與賈誼的孫子賈嘉是好友,本應有機會見到《治安策》,同時,以司馬遷的識別政治學術思想的高水平,若見到《治安策》,則又不可能在《史記》中完全不提及。我們隻要看《史記》中曾詳載賈誼的《過秦論》,就知司馬遷對賈誼的評價是相當高的,這更加使我們作出這樣的推測:司馬遷必是從未讀到過《治安策》。其中緣由隻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治安策》是在司馬遷死後才逐步流傳出來的,而且,它並不是從賈誼的後代子孫手中流傳出來的。

那麼,《治安策》既未存放在國家檔案中,又不在賈誼的後人手裏,就隻剩下一個唯一的可能性:它是深藏於皇宮之中,是自漢文帝至漢景帝至漢武帝秘藏的重要施政參考文獻,用今天的語言說,它是屬於特級保密性質的文件。所以,曾經身為太史令而其後又為中書令的司馬遷,也看不到這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