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三年冬,楚王來朝,晁錯因言楚王劉戊往年為薄太後服喪期間,私奸於宮中,違禮,請誅楚王。漢景帝詔赦其罪,從輕發落,削楚王東海郡。(這是漢景帝與晁錯在唱雙簧。)同時削吳王豫章、會稽郡。又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河間郡。(按,據《史記·楚元王世家》河間郡於漢文帝二年已封給趙王劉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趙王劉遂二十六年,即漢景帝三年,所削趙王之郡為常山郡而非河間郡。此處記載有誤。)膠西王劉印以賣爵有奸,削其六縣。”
這是先確定削弱諸侯的方針,然後找罪名,四麵開花地削各國之封地,是十分輕舉妄動的做法。於是,吳、楚七國便硬生生地被逼反了。漢景帝對此全無思想準備,慌了手腳,又匆忙地斬了身為禦史大夫、即副丞相的晁錯以謝諸侯。但是,白送晁錯一條命以後,諸侯們還是不肯罷兵。好在,其一,吳、楚諸王不會打仗;其二,漢景帝的親弟弟梁孝王劉武自然同哥哥站在一起,梁也是大國,四十餘城,多大縣,實力雄厚,拚命頂住吳、楚等國,而據《漢書·賈誼傳》,漢文帝分封自己之子劉武為梁王,又是賈誼一封上書提出來的:“漢文帝於是從賈誼之計,任劉武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得大縣四十餘城”;其三,最主要的,漢中央王朝抗擊吳、楚七國的周亞夫、竇嬰均是名將,周亞夫乃周勃之子,尤善用兵,總算打勝了。漢景帝遂得以乘勝實行了晁錯的削弱分封王國的一整套主張。關於如何削弱的具體做法,司馬遷在《
讚》中說:
“漢高祖時諸侯都可以支配王國的所有收入,可以自己任命王國中內史以下的官職。漢中央朝廷隻任命分封王國的丞相,黃金印。諸侯自己任命禦史、廷尉正、博士,其權力有似於天子。自從吳、楚造反以後,景帝諸子封王,王國的所有二千石官職(主要大臣)均由漢中央朝廷任命;分封王國的丞相改稱相,銀印。諸侯隻得食租稅,奪去其他行政權力。其後有些諸侯窮得隻能乘牛車了。”
不過,這時候,沒有造反的分封王國地域還是較大,這些較大之國,有原先就分封的,如淮南王,也有漢文帝、漢景帝手上分封的,如梁王。若按賈誼的觀點來看,梁王盡管在抗擊吳、楚七國時站在漢中央皇朝一邊,但到了後代,和皇帝的關係又疏遠了,又應削弱。有趣的是,削平吳、楚之亂後的漢景帝,正是這樣做的。《漢書·景帝紀》說,“六年……夏四月,梁王死,分梁為五國,立梁孝王子五人均為王”。可見,漢景帝對賈誼《治安策》所提的方案,也是了解並且照辦的。到了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手上,則是差不多完全恢複了賈誼的做法,請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主父偃對皇帝(漢武帝)說:‘古時候,諸侯所封不過百裏之地,朝廷強而諸侯弱,易製。如今諸侯有的數十城相連,地方千裏。對諸侯們緩和,則諸侯驕奢而易為淫亂;對諸侯峻急,則諸侯們倚其強大之勢合縱而共叛逆於京師;如以法割削諸侯,則造反因之而起,前日晁錯之事是也。如今各諸侯之子弟或有十數人,而隻有嫡長子繼承其封地,其餘諸子雖係骨肉,而無尺寸之封,則皇帝的仁孝之道不能達於諸侯。願陛下令諸侯可以推恩以國內之地分封其子弟,則諸侯之子弟人人得其所願,皇上以德施之於所有諸侯子弟,而實際上卻將其國分小,不削而漸弱矣!’於是,皇上從其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