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儉詔書(3)(1 / 1)

①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漢爵沿於秦製,共二十級。第十九級為關內侯,第二十級為通侯,通侯又稱列侯,漢初大功臣們所封亦不過列侯,其次者關內侯。“入粟拜爵

”按其舉例,可達十八級,可見其榮譽還是較高的。

②據《漢·書·食貨誌》。

這一“入粟拜爵”的製度,很明顯地成為免除田稅的經濟基礎。它對於延緩貧富分化、促進社會穩定,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同時,這一製度也很好地支援了邊境駐軍所需的軍糧。據晁錯上疏說,入粟拜爵實行後,邊境軍糧蓄積可充五年之用。後來漢武帝時卜式輸財助邊,成為有名的曆史典故,其實這隻是漢文帝入粟拜爵的流風餘韻而已。不過漢武帝時,社會風氣大壞,即使卜式如此做了,其他人也不肯學他的樣,碩果僅存,物稀為貴,反倒能載諸史冊,傳之後世了。這也可看到,上層以身作則時,有號召易於得到民眾響應;上層驕奢愮佚,雖大力號召亦不能起作用矣!現在還是說回來,入粟拜爵的做法,固然有助於免除田稅,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文景之治時上層的儉樸作用。上層的儉樸,帶出了整個社會的良好風氣,其所實行的比較確當的“損有餘以奉不足”的政策,又促成了整個社會的政治安定和經濟穩定,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班固在《

讚》中說:

“孔子說過:‘現在的民眾,依然是夏、商、周三代直道而行的民眾啊!’這話說得對極了。周末至秦代的弊政,法網密而刑政嚴,而奸軌之事不可勝數。漢興,掃除苛煩,與民休息。至於文帝,加之以恭儉;景帝繼續遵從文帝的做法,五六十年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代稱成康之治,漢代言文景之治,美矣!”

此讚開頭所引孔子的話,出之於《論語·衛靈公》,原文是:“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意思是說,現在的百姓,同夏、商、周三代直道而行的百姓,本質上是一樣的,主要看為上者如何引導他們。為上者正己,社會風氣一定好;為上者不正,民風也會變壞。亦即“堯舜在上,比屋可封;桀紂在上,比屋可誅”之意;通俗而言,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儒家認為社會風氣的好壞,完全應由統治者來負責,特別要看人君能否嚴格要求自己,官吏能否以身作則。這是一個十分深刻的思想,是從曆史深處總結出來的。班固從文景之治的曆史實際出發,結合了整個前漢的興衰治亂,把這一觀點融入《漢書》的寫作中,在曆史事件的敘述中,時時可以看到這一觀點的閃光。不但在諸帝紀中體現了這一思想,而且在局部上,例如在《漢書·循吏傳》,中,再一次以這一深刻思想照亮了曆史敘事。這使得《漢書·循吏傳》的主題,比《史記·循吏列傳》中“循法而治”的主題,又有一個新的進展和突破,強調了郡太守正己與儒學“先富後教”思想的貫徹,能夠造福一方。《漢書》中的與曆史敘述相輔相成的這一深刻思想,後來影響了唐太宗魏征君臣,成為貞觀之治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德治。這個題目雖與本文所述尚儉問題有些關聯,但畢竟非本文大旨,從略了。

現在我們要說的是,文帝薄葬思想,出於墨家;景帝尚儉詔書,亦出於墨家,而且照《

讚》說,景帝的尚儉,是沿續文帝的做法。薄葬其實也就是尚儉。這樣看來,墨家尚儉思想在文景之治中所起的作用,比過去一般學者所估計的,要大得多了。漢初儒、道、法、陰陽諸家,在政治上都發揮過比較大的作用,前人已均說過,本書中亦略有接觸,現在再補上一個墨家,我們可以看到,先秦一些較大的學派,其精華都能為漢初統治者所吸收。先秦眾多思想家,曆數百年之辛勤耕耘,相爭相補,終於能在漢初開花結果,造福黎民。這說明,政治家們和思想家們,雖常似處於兩條完全不同的軌道上,但是,他們隻要一旦交會起來,就能發揮巨大的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