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當政時,出了一個大思想家賈誼,他曾向漢文帝上過一封討論漢皇朝如何才能長治久安的奏疏。《漢書·賈誼傳》中,全文錄載了這份奏疏。後人為它代擬了一個題目:《治安策》。①①也有人為它取了另一名字,叫做:《陳政事疏》。如將此策與今存賈誼《新書》相對照比較,就會發現,也有可能《漢書》是將賈誼的幾封奏疏綜合而成,我們今天對此已難以下肯定結論了。
《治安策》甚為後人所重視,因為後人對照曆史,發現漢文帝的孫子,也就是史稱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其所建立的豐功偉業,基本上不出《治安策》所論範圍。也就是說,漢武帝的施政方針,早在兩代前的賈誼,已經向他的祖父漢文帝提出了一個大略的綱領;並且,若是細心對照,漢武帝的某些重大失誤,《治安策》中亦似有所預見。所以,此後若幹年的封建社會中,《治安策》常為若幹有作為的帝王將相們的必讀文獻。《古文觀止》中也選收了《治安策》。
《治安策》一開頭,就有些危言聳聽。漢文帝時天下太平,海內無事,但賈誼劈頭便說:“臣竊以為天下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至於其他背理而傷道者,不勝枚舉。”這就是說,此策將漢文帝治下的太平盛世,看成是問題極為嚴重。照講,史家從來把漢初看成是治世,縱有若幹問題,也不過是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豈可如此否定一切?如果漢文帝心眼兒小一點,縱不殺頭抄家,也應辦個思想罪什麼的,好在漢文帝真個是貨真價實的有道明君,對賈誼的不敬之辭相當優容,而且看來對《治安策》還相當欣賞。不過,奇怪的是,漢文帝雖然在局部上也采納了《治安策》的一些主張,但在總體上,卻又是把《治安策》“掛”起來了,並未將其中的多數主張加以實行。他的兒子漢景帝,也隻實行了其中的部分主張。直到漢文帝的孫子漢武帝,這才大刀闊斧地實行了《治安策》中的大部分主張。
這就奇怪了。賈誼不過是個年輕的知識分子,看重大政事問題何以能有如此概括力?漢文帝既然如此看重賈誼,又何以不照他的話辦,而需要等上兩代,由漢武帝來實行之。漢武帝的施政方針,究竟是與賈誼的《治安策》巧合呢?還是確實按照《治安策》所論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實施的?一般的曆史著作,或者未必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我們要討論皇帝的讀書與其政事的關係,以上這些題目,就是十分有趣、有教益因而也應能夠引起今人深思的了。
現在,我們不妨把賈誼《治安策》中認為是漢初治國之大患的題目,擇其要者逐一討論之。首先和最尖銳的問題,就是漢中央朝廷對待分封諸侯王國的態度問題。《治安策》分析了漢初的曆史,尖銳地得出了不管異姓同姓,“大抵強者先反”的結論。他說:
“臣竊分析前事之來龍去脈,大抵強者先反。淮陰侯韓信為楚王,最強,則最先反;韓王信分封地近胡,得到胡人支持,則又反;趙相貫高因趙國的實力,則又反:陳稀兵精,則又反;彭越因分封國梁國的條件,則又反;黥布因淮南王國之實力,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後反;長沙王是隻有二萬五千戶的小國,功勞小而得以最後保全,和漢皇室關係疏遠而最忠,並不僅是因為長沙王吳芮性格異於他人,實亦形勢使然:地方小沒有實力,就沒有條件造反。如果當年樊噲、酈商、周勃、灌嬰等將領,都分封幾十城為王,今天他們早已造反而被殺滅了;如果韓信、彭越等人不分封為王,而隻當一個普通的徹侯,今天他們一定仍舊存活於世間。那麼,天下之大計,一看就明白了。要分封的諸王忠於朝廷,則應讓他們都像長沙王那樣弱小;要臣下不造反,則應讓他們都像樊噲、酈商那樣沒有分封王國;要天下太平,則應廣封諸侯而使其分封國小而弱。小而弱則不會生邪心,朝廷對他們則易於指揮,而令海內時勢,像身體指揮手臂、手臂指揮手指那樣,莫不服從於朝廷,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有如車輪的支軸向著軸心一樣,歸命於天子,這樣,即使普通百姓,也知道天下安定,陛下英明。陛下應該定出分割諸侯王國的製度來,將齊、趙、楚等大國,各分為若幹小國,使得高皇帝原先所封的齊悼惠王、趙幽王、楚元王的子孫後代,都能按次序從他們祖先的分封王國中得到一塊土地,地盡而止;燕、梁等諸國也應如此。這樣,所有強大的分封王國,就都分割為若幹小國了。如果還有分封王國地大而子孫少的,則可以預先分為若幹小國,空在那裏,等子孫生出來,即可分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