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於後二年四月,下了一封提倡儉樸的詔書,全文如下:
“雕琢珠玉,刻鏤金銀,是有害農事的;衣著錦繡,絲帶五彩,是有害紡織的。農事傷,乃是饑的根本;紡織害,乃是寒的原因。百姓一旦饑寒並至,而能不為非作歹的人,畢竟不多啊!
“現在朕親自耕田,皇後親自養蠶,以供奉宗廟祭祀的糧食、祭服,為天下先;不受臣下的貢獻,減少宮中官員,輕徭薄賦,希望天下百姓都從事於農蠶,這樣,平時才有蓄積,以備災害。強者不要奪弱,眾者不要欺寡;老人能夠壽終,孤弱得以成長。如今常有收成不好、民食匱乏的現象,過錯在哪裏?或有為官者乃詐偽之人,官吏兼營商業,掠奪百姓,侵害萬民。縣丞乃一縣之長官,如果倚仗為官的身份,知法犯法,或者相互包庇,實在不該如此!其令二千石俸祿的官吏①①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及注解,漢代自九卿(相當於今之中央正部長)至郡守、郡尉(相當於今之省長),年俸都在二千石穀上下。在行文上為求簡略,當時文件中這一檔的官員統稱為“二幹石”。忠於職守,檢查屬下,二千石官吏中如有不稱職的,丞相要提出定他們罪的方案,報告朕。布告天下,使所有人都明白朕的意思。”②②《漢書·景帝紀》
《古文觀止》中收了這封詔書,代擬了一個題目為:《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所以擬這個題目,其側重點在於強調官吏的忠於職守。其實,此詔的核心思想,乃是文景之治的一項重要的指導原則:尚儉、重農、積蓄、薄賦。而尚儉則是最根本的。因為隻有尚儉,不貴金玉錦繡,才能使天下歸於耕織,也才能輕賦稅而多蓄積。所以此詔中開頭的一段話,才是全詔的綱領。二千石修什麼職,修的就是按此綱領行事之職。而文景之治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因為漢文帝、漢景帝自己儉樸,帶出了整個上層的好風氣之、故。
此詔開頭的這一段話,實出於《墨子·辭過》篇:
“當今之主,橫征暴斂於百姓,以此來裝飾自己的舟車,車上飾以錦繡文采,舟上飾以金玉刻鏤。女子廢其紡織而從事錦繡文采,故民寒;男子離其耕稼而從事金玉刻鏤,故民饑。國君講究舟車,所以國君左右的人都學他的樣,這就造成民眾的饑寒並至,民眾為饑寒所驅大都走向奸邪,國君不得不加重刑罰,加重刑罰則又會使國家走向動亂。”
我們這裏隻引了《墨子·辭過》篇中與漢景帝尚儉詔書直接有關的內容。其實,《辭過》全篇是說國君的宮室、衣服、飲食、舟車、蓄私(指國君後宮多蓄妃妾)五種過失,是耗散國家財物、增加百姓負擔,進而使百姓流離失所、國家動亂的根子。全篇都是批評這些過失、提倡國君帶頭節儉的。倘說,漢初對漢高祖、漢文帝等有影響的陸賈、賈誼等思想家,其體係中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墨家的成份,從中可以使我們猜想出,墨家對漢初應有影響的話,那麼,現在,我們從漢景帝詔書與《墨子·辭過》篇的對比,漢文帝薄葬做法與墨家思想的對照,以及漢文帝選舉太子詔書與《墨子·尚同》等篇的對比中,則可以明確地判斷,文帝、景帝必認真讀過《墨子》,並且還能融會貫通地身體力行。當然,賈誼的《治安策》中也說過:“百人作之而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不寒,不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無饑,不可得也。饑寒切於民之肌膚,欲民之不為奸邪,不可得也。國之財力已盡,盜賊的出現,隻不過時間問題罷了。”①①《漢書·賈誼傳》這正是墨家觀點。也許,引導漢文帝讀墨家著作的,說不定還是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