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孝文本紀》所記,除與此略同外,還另有一段大臣們如何請求代王劉恒為皇帝的實錄: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禦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皆再拜說:‘如今宮中的子弘等,都不是漢惠帝真正的兒子,不應當奉宗廟。臣等謹與陰安侯、列侯頃王後、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商量說:大王是高皇帝長子,宜繼承高皇帝位。願大王即天子位。’”
這裏,出麵請求代王劉恒當皇帝的人當中,包括地位最高的功臣、在京地位最高的宗室,甚至他們還特別提出,已和在京宗室中地位最高的婦女商量過:如陰安侯乃漢高祖長兄劉伯之妻,頃王後乃漢高祖二兄劉仲之妻。可見這次推,選皇帝的民主協商,是真正會聚了各方麵的頭麵人物,共同研究,達成協議的。這樣看來,漢文帝本人之所以能立為天子,也是推選的。
所有上述材料說明,在漢初,大臣推選天子,並不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重複出現的。所以後來隔了好幾代,經過漢景帝、漢武帝,一直到漢昭帝死後無子,大將軍霍光專權,先奏請漢昭帝皇後征召漢武帝之孫昌邑王劉賀入為皇帝,後昌邑王劉賀欲削減大將軍霍光之權,霍光又奏請漢昭帝皇後廢劉賀帝位,另征召漢武帝曾孫劉詢為皇帝,是為漢宣帝①。①參見《漢書·宜帝紀》、《漢書·武五子傳》、《漢書·霍光傳》等篇。兩次廢立,固然都是霍光一手策劃的,但打的卻都是群臣聯名上書的旗號。就是說,仍然利用了曆史上曾經有過的大臣們聯合推選皇帝的形式。可見漢初大臣推選皇帝的曆史,已經成為一種後代可以借鑒利用的典章製度。
明乎此,也才讀得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武安侯田蚡與淮南王劉安的一段有關的談話:
“淮南王劉安謀反的事發覺,治獄。淮南王於皇上(漢武帝)初登基時,曾來京城朝見。其時武安侯田蚡為太尉,迎淮南王於霸上,對淮南王說:‘皇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賢,乃高皇帝親孫。一旦皇上駕崩,除大王以外,誰還能立為皇帝呢?’淮南王大喜,厚遺田蚡以金寶財物。皇帝(漢武帝)治淮南王獄,知道過去的這段談話以後說:‘武安侯田蚡死了,也就算了。如果還活著,應當族斬。’”
這並不是司馬遷一時誤記,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還重複記載了此事。
“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淮南王同武安侯一直關係不錯,武安侯時為太尉,迎王霸上,對王說:‘方今皇上無太子,大王乃高皇帝親孫,行仁義,天下莫不知。一旦皇上駕崩,除大王誰還能立為皇帝呢?’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寶財物。於是暗中糾結賓客,拉攏百姓,作叛逆的準備。”
漢武帝登皇帝位時年十六歲,建元二年為十八歲,年事甚富;淮南王劉安其時當為四十或四十一歲①,①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漢文帝八年時,劉安七歲或八歲。漢文帝八年為公元前一七二年,漢武帝建元二年為公元前一三九年,故其時劉安應為四十或四十一歲。盡管其時漢武帝的陳皇後無子而妒,但田蚡竟想到淮南王劉安可能在漢武帝死後被擁立為皇帝,這想法一般而言,未免奇怪。但若是聯係了漢初大臣推選天子的傳統來看,田蚡此語雖然有討好淮南王的成份,卻又是可以理解的了。曆史這樣東西,是最具體的,特別是中國的史書傳統,講究直書實錄,所記必有根據。我們亦可從田蚡與劉安這段談話中,反過來看到,漢初大臣推選天子的情況,在其時人們心目中,常被看成是一種很正常、很習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