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為了滾燙的“紅色鄉愁” ——廈門退役軍官王堅挖掘紅色文化的心路曆程(2 / 3)

沒有任何利益驅使,更沒有榮譽、沒有勳章,隻有一次次堅定的出發和行進,一次次身心交瘁的“征戰”。“每一次出發,我不知道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可每一次采訪都讓我熱淚盈眶。我隻恨自己來得太遲、做得太少了。”時不我待的使命感,讓王堅的腳步奔跑得更快更急。

每一段“親情”都超越血緣

人到中年,王堅沒有想到,自己會和一個個采訪對象結下超越血緣的“祖孫情”。從2009年的春天至今,6年多來,無論烈日暴雨還是霜風雪劍,王堅跋山涉水先後采訪了80多位年近百歲的紅色老人。平均每年有一半以上時間都在采訪路上。他用自己的執著和真情走進了老人們的心坎

2009年夏天,王堅走進了長汀縣四都鎮95歲的巫巧秀老人家裏。這位當年福建省蘇維埃劇團的紅軍女演員,不幸在遊擊戰中被俘。因為與寧化家中失聯,坐牢半年無人贖領,最後被迫“嫁”給偽區長,從此落下心病,哭瞎了右眼。每次相見,老人幹枯的雙手始終緊緊抓住王堅,無聲的哭泣撕扯著王堅的心。為了幫助一生苦盼恢複紅軍身份的老人實現心願,從當年開始一直到2013年,整整四年王堅無數次往返廈門、福州、龍岩、長汀、四都之間,搜集證據、修改申請報告、求助民政司法部門,然而每次都無功而返。2013年的最後一天,終於引起了長汀縣相關領導的重視。然而,就在恢複老人紅軍身份的正式文件下發之前,巫巧秀老人卻走完了悲苦的一生。王堅聞訊特地從廈門趕回四都,他把政府文件草稿複印件端放在老人的靈前,雙膝跪倒泣不成聲:“奶奶,我對不起你啊——”

一次采訪就是一次心靈的撞擊和情感的依戀,這些素昧平生的老人在王堅的內心不知不覺成了最親的親人。2009年12月,連城縣新泉鎮佘部村。96歲的老紅軍楊金保已經癱瘓臥床兩年,房間內氣味難聞,可王堅卻執意坐到了老人的病床前:“老首長,我是廈門部隊的記者,來看您啦——”沒想到老人頓時號啕大哭,這一

刻,祖孫兩代軍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撫摸著老人身上的槍傷疤痕,王堅又一次“淚崩”。回到廈門,王堅以最快的速度協調民政部門為老人發放困難補助和輪椅。“對於一個曾經叱吒烽煙的老紅軍,困守病床是何等的痛苦和悲哀,一定要讓老人走出來。”第二年“五一”勞動節,王堅帶上妻兒專程看望楊金保。輪椅上的老人格外開心:“謝謝你們來看我,見到你們就像見到我的親兒孫。”不幸的是一年後,楊金保的兒子因車禍喪生,98歲高齡、失去獨子的老人十天後也溘然長逝。送行之時,王堅極度悲痛地說:“這些有功於國的老人不應該被遺忘,能為他們做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做到,情何以堪!”

上杭才溪老紅軍、原福建軍區政治部特派員林攀階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作為幸存者,老人一生期待有緣人把他親曆的戰爭往事整理成文。為此,王堅先後8次到林老家中采訪,拍攝編輯了一部專題紀錄片,並促成了林攀階和巫巧秀兩位百歲紅軍老戰友的“劫後相逢”。2011年10月,當得知97歲的林攀階生命垂危時,王堅從廈門駐軍174醫院請來兩位資深主任醫生,專程載到老人家中診治。林攀階彌留之時握住王堅的手說:“沒想到,日落西山還能遇上你這個有情有義的好後生。感謝你為我、為紅軍所做的一切

,就是親孫子也不過如此啊……”老人發自肺腑的“臨別贈言”讓現場眾人無不動容。

每一個“夢想”都熨帖人心

王堅放棄公務員崗位選擇自主擇業,一度被親友認為“沒有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才漸漸明白他不是沒有想法,而是自己給自己安排了一個個亟待實現的“人生夢想”。

采訪素材的不斷增多,讓王堅萌生了寫一部反映福建省級領導機關在閩西開展遊擊戰爭的紀實報告文學。他的想法得到了省、市黨史專家的肯定和支持。然而,寫“大部頭”對於王堅還是人生的第一次。為了這個“夢想”,從2009年至2011年,王堅曆時三年深入閩西老區各縣以及贛南部分地區,尋訪親曆者和目擊者。三年中,他犧牲了所有的節假日,晝夜奔跑在采訪途中。每到一個鄉鎮,就從民政辦尋找健在的“五老”人員名單,得到線索後直奔目標。回到廈門,白天在社團上班,晚上經常通宵在家中撰寫書稿。由於長期的超負荷創作,王堅因尿血、急性肺炎等重病先後三次住院。在病床上他還堅持修改創作,醫生護士都說“這個人太拚命了”。心疼丈夫的妻子為了幫助王堅籌集出書費用、盡快實現夢想,忍痛把家中僅有的車位也賣掉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漫長而艱巨的創作,王堅采寫的53萬字長篇書稿《浴血歸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