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後福建省級機關和部隊在閩西的艱苦抗爭》經過嚴格審核,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開國將軍王直生前評價此書“是一部用責任感、熱血、汗水和淚水凝成的書稿,是一座無形的紀念碑”。
2009年初冬,根據親曆者提供的線索,王堅來到崇山峻嶺包圍的武平縣大禾鄉上湖村。1935年4月,堅持閩西遊擊戰爭的福建省委、福建軍區、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經過半年多的奮戰,終因彈盡糧絕孤立無援,主要領導人和上千名紅軍戰士全部犧牲於此。然而,70多年來這裏連一塊墓碑也沒有。聽到目擊村民含淚的訴說,受到強烈震撼的王堅夢想在這裏為烈士們立一座紀念碑。隨後幾年,王堅四處搜集相關證據,幫助地方政府撰寫申請報告。2011年11月18日,正在醫院掛瓶的王堅拔下吊針,和60多個退役軍官在傾盆大雨中出發,專程來到大禾鄉為老區群眾義診送藥,沿途慰問了8位年近百歲的老紅軍。第二天晚上,在上湖村部廣場上,戰友們全體肅立,麵向無名烈士墓群,齊聲朗誦悼詞,向長眠於此76年的紅軍英烈致以崇高的軍禮!在王堅和戰友們的積極推動下,省、市主要領導高度重視,上湖戰鬥紅軍烈士陵園很快建設完成。2015年4月26日,福建省黨政軍領導在此舉行簡樸莊重的開園儀式。王
堅為此曆時6年多、奔波數十次,終於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2014年冬天,王堅來到長汀縣塗坊鎮元坑村采訪98歲的鍾子老人,鍾子老人的丈夫參加紅軍犧牲在長征路上,苦等郎歸的鍾子直到40多歲才無奈改嫁。老人沒有親生兒女,和繼子相依為命。由於各種原因,當年身為蘇區幹部的鍾子老人至今沒有享受“五老”待遇。采訪中,老人講述了少年時代參加革命,擔任鄉蘇婦女代表,組織婦女挑糧隊、洗衣隊支援前方紅軍作戰的種種往事。耳聞目睹老人隨口唱出一首首深情的紅歌、現場表演操槍動作,王堅又一次受到了心靈的震撼。當他問及老人沒有評上“五老”是否心有怨氣時,老人卻輕輕地揮揮手說:“那麼多同誌都早早犧牲了,我們活著的人還有什麼怨氣!”可是,王堅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老人看似恬淡的笑容裏隱藏了多少難言的苦澀和憂鬱。回到廈門,王堅連續幾天徹夜難眠,很快撰寫了《百歲巾幗亦英豪》的采訪文章在黨報發表。隨後,他幾次重返元坑,搜集證據,草擬了一份為鍾子老人恢複老蘇區幹部的申請報告。2015年初,長汀縣有關部門經過調查論證,批準鍾子為老蘇區幹部,當年起享受民政定補。99歲的鍾子老人終於盼來了一份“遲到”的慰藉,實現了一生不敢想的“夢想”。
“
關於紅色文化,我還想做很多事情,但是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來參與,我們的力量就會更強大。”王堅說,這些平凡的紅色老人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朵朵小浪花,難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果沒有人去采訪挖掘,他們很快就會默默無聞消失於鄉間,大量珍貴的曆史信息就會因此而永遠無法挽回。正因如此,王堅把搶救口述紅史當作自己後半生的事業,甚至為此辭去了有可觀收入的工作。苦與樂、得與失,在他的眼中自有判斷的標準。一條路,一支筆,一腔血,一個夢。走在搶救紅史的道路上,這個不知疲倦的“拚命三郎”永遠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