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為了滾燙的“紅色鄉愁” ——廈門退役軍官王堅挖掘紅色文化的心路曆程(1 / 3)

附錄

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海峽通訊》雜誌2016年第5期刊登專稿

堅守:為了滾燙的“紅色鄉愁”

——廈門退役軍官王堅挖掘紅色文化的心路曆程

龔誌飛

沒有任何利益驅使,更沒有榮譽,沒有勳章。隻有一次次堅定的出發和行進,一次次身心交瘁的“征戰”。

2009年3月起,王堅自費深入閩西、贛南30多個縣區,采訪平均年齡95歲以上的“五老”人員80餘人,搶救口述曆史和紅色遺存,積累采訪錄音、視頻時長5500多分鍾,采訪照片15000多張,行程23萬餘公裏。撰寫長篇紀實報告文學《浴血歸龍山——長征後福建省級機關和部隊在閩西的艱苦抗爭》(解放軍出版社)。發起、促成了長汀四都紅軍紀念園和武平大禾原中央蘇區福建省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部隊上湖戰鬥紅軍烈士陵園的落成。撰寫《古田會議前夜的292天》《揭秘毛澤覃烈士遺體埋葬地真相》《1935:福建省委書記萬永誠犧牲的前前後後》等文章,先後被新華網、中共黨史網、人民網、鳳凰網、《福建黨史月刊》等200多家媒體刊登轉載。其間因勞累過度數次病重住院,至今仍不改初衷……

王堅,福建長汀人,中共黨員,一個普通的退役軍官。他的堅守,是為了那滾燙的“紅色鄉愁”。

每一次“出發”都飽含熱淚

早在199

9年開始,服役期間的王堅就利用業餘時間從事民間助學活動,至今已有16年。長年行走山鄉,他發現老區許多不期而遇的高齡老人都是老紅軍、老遊擊隊員。部隊記者的敏感讓他覺得這些紅色老人“充滿故事”,但他們大多年高老邁,急待搶救挖掘。

2009年3月退役後,王堅自費購買了照相機、DV機和錄音筆、筆記本電腦,開始不間斷地對原中央蘇區區域內的高齡老人進行搶救性的采訪記錄。他的“瘋狂”行為引來了親人好友的責備。家中住房貸款債台高築、兒子年幼多病兩次手術、妻子體弱多病,他卻不顧家庭困難全身心投入和自己“不相關”的事情。麵對一次次垂淚的父母和妻兒,深深自責的王堅每每無言以對。然而,他無法停留自己的腳步。從起初“偶或為之”到後來“不可自拔”,在他的心目中,那些“有名”或者“無名”的先輩都是共和國最堅實的奠基石,他們像一座座無字的豐碑,淹沒於時空但不應該被遺忘。

2009年9月,王堅在長汀縣四都鎮榮坑村采訪了年近九旬的原(長)汀瑞(金)紅軍遊擊隊隊長劉國榮的妻子賴馬娣。這位當年跟隨愛人出生入死的老接頭戶,麵容枯瘦,頭發全白。她獨自一人在丈夫犧牲的小溪邊搭建了一座木屋,一住就是60多年。小木屋和劉國榮犧牲地不到百米

,老人生死之愛的誓言、不離不棄的相守,讓王堅潸然淚下。然而,半年後,正當他想帶著妻兒再次看望賴馬娣時,卻聽到了老人去世的噩耗,所幸之前的采訪留下了珍貴的錄像資料。這次經曆讓王堅更加覺得自己的行動有價值有意義,作為土生土長的老區兒女、老紅軍的後代、軍隊的政工幹部,他覺得自己有責任這樣做,而且必須和時間賽跑。

2009年深冬,王堅在江西瑞金采訪時發現,曾任福建省委秘書長的毛澤覃烈士之墓僅是一座衣冠塚,遺體去向不明。為了調查曆史真相,他先後十幾次從廈門趕赴瑞金,采訪目擊證人和知情人。在充分挖掘采訪的基礎上,王堅鄭重地請來律師為證人證言做公證,寫出了《揭秘毛澤覃烈士遺體埋葬地真相》一文。此文發表後引起了全國黨史界的重視,先後被中共黨史網、人民網、鳳凰網等100多家媒體轉載。而許多好友卻為王堅這種“顛覆曆史”的大膽舉動捏了一把汗。事後,王堅深有感觸地說:“記錄曆史、還原真相,要有熱情更要有勇氣。為了死難的烈士,也為了那些冒死掩埋烈士遺體的善良百姓,我沒有理由退卻!”

對於原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最後一任主席吳必先烈士,黨史記述極其簡單。為了尋訪其被捕、犧牲的詳細經過,王堅先後六次翻山越嶺深入吳必先家鄉和其

領導遊擊戰的山區。當95歲的長汀濯田鎮美西村失散老紅軍遊石來老淚縱橫回憶和吳必先一起被捕的經過時,王堅也跟著淚流滿麵。他慶幸自己能采訪到曆史的親曆者,更為烈士慷慨赴死、英勇就義的精神而感動。采訪文章發表後,填補了這一黨史空白。2010年,王堅先後十幾次深入連城芷溪、長汀四都樓子壩等地采訪,撰寫了《尋訪劉伯堅烈士夫人王叔振殉難地紀實》一文,並精心製作了專題視頻材料,提供給劉伯堅、王叔振烈士散居全國各地的後代,年過八旬的劉伯堅次子劉豹生特地在《紀念劉伯堅烈士文集》中收錄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