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家寶” ——尋訪原長汀縣紅屋區區委書記謝炳昌的人生足跡(1 / 3)

紅色“傳家寶”

——尋訪原長汀縣紅屋區區委書記謝炳昌的人生足跡

長汀縣南山鎮楊謝村,位於巍峨聳立的鬆毛嶺南麓。這個普通的客家古村落,民國時期和鄰近的塘背村同屬一個行政鄉,是1929年著名的塘背農民暴動發生地。蘇區時期為紅楊鄉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被評為第一批革命基點村。2019年正月的一天,村民謝鈿財、謝旺興等人在翻修祖屋時,突然發現了爺爺謝炳昌留下的一疊手稿和馬燈、手杖等遺物,謝家發現紅色“傳家寶”的消息不脛而走。近日,筆者聞訊前來采訪,謝家子孫展讀先人遺書,含淚講述“傳家寶”背後不為人知的家族紅史。

區委書記的紅色履曆

1989年出版的《中共長汀縣組織史資料》明確記載,蘇區時期謝炳昌曾任長汀縣紅屋區區委書記。但因各種原因謝炳昌解放後未參加工作,沒有留下檔案資料。直到近年發現謝炳昌手稿和遺物,後人對其生平經曆才有所了解。

謝炳昌的手稿寫於1960年去世前兩個月,時年65歲,這是一份沒有完稿的申訴材料。據文中記載,1929年9月29日,謝炳昌與羅壽春、羅堂春、吳文標、楊勝標等人,到南陽(今屬上杭縣)與汀南黨組織領導人羅化成接頭,奉命在楊謝、塘背一帶秘密發動革命。當年農曆十月初四日,羅化

成率領武裝隊伍到塘背,成功組織暴動,在塘背插上了第一麵革命紅旗。五天後,因羅化成率部返回南陽,反動勢力瘋狂反撲,謝炳昌等轉入地下工作,繼續秘密深入群眾組織動員。1930年農曆二月間,汀南黨組織另一負責人張赤男率武裝部隊到來,由謝炳昌等人帶路到附近的官坊、鍾屋村發動群眾舉行武裝暴動。隨後成立農民協會,建立農民武裝大隊,謝炳昌任大隊長,羅福昌任赤衛隊長,兩支隊伍互相配合,組織訓練武裝人員,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張赤男部隊撤走後,反動武裝李七孜部屢次前來擾亂破壞,謝炳昌等率領農民武裝大隊和赤衛隊,經過數次激戰打退了匪軍進攻。1930年春,李七孜率部到楊謝企圖抓捕謝炳昌,謝炳昌事先得知避走深山,但家中的糧食、農具、牲畜等被掠奪一空。同年農曆五月初,謝炳昌由楊勝標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農曆五月十三日,謝炳昌與羅壽春、羅堂春、吳文標、楊勝標、羅月老等六人,在楊勝標家刺血為盟,立誓“生在紅旗下、死在紅旗下”。同年九月,塘背鄉蘇維埃政府成立,羅月老任主席,謝炳昌任土地部長,楊勝標任文書。

晚年謝炳昌畫像

1931年農曆二月間,塘背鄉黨支部成立,南陽人羅蘭妹孜任黨支部書記,羅壽春任組織委員,吳文標任宣傳委員。

七月間,謝炳昌接任黨支書兼土地部長,組織完成當地的分田工作。七月十八日,反動民團武裝賴杉頭二率眾圍攻,謝炳昌等退居高山密林,家中房屋被燒。後幸虧赤衛隊聞訊及時出擊,打退土匪撲救滅火。但在家中的謝炳昌母親被匪徒開槍擊中左腳肱部,一個多月後不治而死。1932年農曆一月,謝炳昌兼任鄉蘇黨總代表,協助鄉蘇主席工作。1933年四月初七,謝炳昌任塘背鄉蘇主席,黨支部書記一職由羅生發接任,鄉蘇總代表由羅標孜接任。謝炳昌於農曆四月十三日召開全鄉群眾大會,號召適齡青年參加紅軍,現場報名參軍40人,得到區蘇頒發的優秀紅旗獎。5月間,謝炳昌又擴紅13人,親自帶頭參加紅軍。因工作需要,謝炳昌未能如願參加紅軍,經縣蘇批準回鄉。於當年7月任紅屋區委組織部長,時任區蘇書記黃舉月(黃家莊人),宣傳部長吳文標,裁判部長楊勝標;區蘇主席蔡芬書(後蔡信書接任),秘書鍾仁邦(後官馬保、官炳輝接任)。10月,謝炳昌接替黃舉月任紅屋區委書記兼區蘇副主席(組織部長職由林自招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