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致富的起點是花錢(1)(3 / 3)

例如:有個人去商場買攝像機,看到櫃台上有台“畫王”彩電,靈機一動就裝做要買彩電的模樣,問老板彩電的實價。老板報價後,那個人佯問:“還能不能便宜?”然後就表現出猶疑的姿態,在那裏躊躇……

這時那人突然很隨便地問老板:“攝像機的實價是多少錢?”

老板報價後,那人追問:“還能不能便宜?”

老板回答:“最多再便宜10塊!’’

這豈不是一種還價的有效方法嗎?

要買幾十元的衣服,就去問老板上百塊錢的衣服的價錢,然後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模樣隨便問老板:“這件衣服實價是多少?”老板為了吸引你買貴的衣服,這時他報價一定很實,你如果再討一下價,老板就很容易突破他的最低限價,此時你就順水推舟:“幹脆我買這件衣服算了。”

三、運用疲勞戰術和最後通牒

在挑選商品時,可以反複地讓賣主為你挑選、比試,最後再提出你能接受的價格。而這個出價與賣主開價的差距相差甚大時,往往使其感到尷尬。不賣給你吧,又為你忙了一通,有點兒不合算。在這種情況下,賣主往往會向你妥協。這時,若賣主的開價還不能使你滿意,你可發出最後通牒:“我的給價已經不少了,我已問過前麵幾檔都是這個價!”說完,立即轉身往外走。這種討價還價的方法效果很顯著,賣主往往是衝著你大呼:“算了,賣給你啦!”這樣,你運用你的智慧和應變能力購到了如意商品。

四、買大宗貨物的還價方法

假設有大宗貨物要買,如何還價呢?買大宗貨物,千萬不要一次說出,而要隱瞞一部分,作為誘導賣方降價的籌碼。比如你買100噸貨物,你首先就與賣方談80噸的價格,當談到最低價後,你裝出突然動了念頭,對賣方:“你再便宜一些,我就加買20噸。”好像這20噸是對方願意降價你才想買的,這樣容易誘導對方突破他設定的最低價。

記得有次與同事一起去購物,看到心儀的手表,轉了多家商店與店主討價到最低後,我就準備掏錢了。這時邊上的同事突然也心動了,對店主說:“如果你再便宜10元錢,我也買一塊。”

店主一聽,薄利多銷,就讓了10元錢。同事正準備付錢時,恰好外麵又有一熟人進來,見我們倆人都買了,也有些心動對店主說:“本來我不想買的,這樣,你再降10元,我同他們一起買。”

於是又誘導店主降了10元錢。

這些討價還價的方法不僅適合我們,也適合我們的孩子。不要認為討價還價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也需要掌握這一本領。

幫孩子製訂用錢計劃,學會量入為出

一位母親最近為兒子的事很心煩,因為她無意間看到兒子的銀行賬單,驚訝地發現:兒子上班剛剛半年,就背著她欠了一屁股的債,每個月光利息就得交幾於元。

原來兒子為了趕流行、顯“酷”,置買了一整套最新的通訊設備,又買了一輛豪華轎車代步;下了班,又喜歡跟朋友一起吃飯、唱歌、跳舞……

這樣東扣西扣,一個月下來,拿到手的工資根本不夠他開銷。辦了信用卡,刷了又沒錢還,隻繳最低金額,債就越欠越多。

為了不讓債務越滾越大,母親隻好忍痛把手上的一筆定期存款解約,幫兒子還了債,就當這些年為兒子攢的錢都送給了銀行。以後也不敢指望兒子什麼了,剩下的那點積蓄,就留給自己當養老金吧。

類似的事在現代年輕人中屢見不鮮。這些初入社會的人,領到第一份薪水時,就興奮地以為自己可以做一切事,處處重享受,樣樣要名牌,就是不知道什麼叫“量入為出”,結果有多少花多少,不夠就借,最後不僅是“月光族”,還是“欠債一族”。

現代父母大多趕上了經濟起飛時期,通過辛苦工作多少積攢下一些錢財,為孩子以後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光忙著為孩子花錢攢錢,父母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教會孩子花錢要量入為出。

上海的一份調查報告稱:90%以上的少年兒童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等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孩子在消費方麵存在很多問題,缺乏正確的金錢觀念。比如現在的孩子們每年春節都會得到數目不小的壓歲錢,父母和親戚平時也會定期地給一些零用錢,就認為“錢是大風刮來的”,“錢是唾手可得的”,根本不了解父母賺錢的辛苦,從而養成大手大腳花錢,不懂節約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