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常禪師道:“像你這麼說話,是你粗,還是我粗?”
學僧仍不高興的問道:“什麼是粗?”
智常禪師放下鋤頭。
學僧又問:“什麼是細?”
禪師舉起鋤頭,作斬蛇的姿勢。
學僧不明白智常禪師的意思,道:“你說的粗細,叫人無法了解!”
智常禪師就反問道:“且不要依照這樣說粗細,請問你在什麼地方看見我斬蛇?”
學僧毫不客氣的道:“當下!”
智常禪師用訓誡的口氣道:“你‘當下’不見到自己,卻來見到斬蛇做什麼?”
學僧終於有省。
禪宗史上有南泉斬貓的故事,有謂殺生究是佛門根本大戒,南泉不應殺生;有謂這是南泉古佛的大機大用,不能以狹義的見解,誣謗大德。南泉斬貓或許以手作勢,為斬斷大家的物欲和執著。現在智常斬蛇,這可能也是作勢欲斬,學僧見風即雨,故脫口批評太粗氣了,意謂些慈悲沒有。
但智常禪師既有德望可以號召學者,豈容你說粗說細,所以教誡學僧不要停滯在見聞覺知上,禪要割斷常情常識,為什麼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別執著,而不能照顧當下的自我呢?
這裏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幾次三番的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著說:“我們已發心出來參學,而且也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去,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為你代勞,但隻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非常自然的說道:“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聽了道謙的話,宗圓終於言下大悟,從此再也不敢說辛苦了。
生皆由化化,
化化更相纏。
宛轉髓化流,
漂浪入化淵。
--東晉·廬山諸沙彌
不要拂拭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聖者,縱然得道,也不及初發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的作風,永遠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薩發心。”黃檗斥責自了漢,難怪小乘聖者感動,並讚歎為大乘法器了。
有一位青年脾氣非常暴躁、易怒,並且喜歡與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他。有一天無意中遊蕩到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休禪師正在說法,聽完後發願痛改前非,就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見人厭,就算是受人唾麵,也隻有忍耐的拭去,默默的承受!”
一休禪師說:“噯!何必呢,就讓唾涎自幹吧,不要拂拭!”
“那怎麼可能?為什麼要這樣忍受?”
“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作是蚊蟲之類停在臉上,不值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受吐沫,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微笑的接笑吧!”一休說。
“如果對方不是吐沫,而是用拳頭打過來時,那怎麼辦?”
“一樣呀!不要太在意!這隻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為一休說的,太豈有此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一休禪師的頭上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辦?”禪師非常關切的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沒什麼感覺,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啞然,無話可說。
世間上無論什麼事,說很容易,做很困難,說不發脾氣,但境界一來,自我就不能把持。禪者曰:“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就是這種寫照。
香嚴智閑禪師是百丈禪師的弟子,飽學經論,後來參學師兄溈山靈祐禪師,一天靈祐對他說:“聽說你一向博學多聞,現在我問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麵目是什麼?”
智閑禪師一時語塞,回到住處,翻遍了書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來對禪師說:“和尚慈悲,請您開示我,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