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風清雲淡 (1)(3 / 3)

“當一個人口齒伶俐、聲調高亢時;一個人結結巴巴、聲音顫抖時,請不要盲目斷定哪個是勇敢者,哪個是怯懦者。”

“當你看見一個人在不停地流淚,一個人卻在放聲大笑時,請不要立刻斷定哪一個是歡樂者,哪一個是痛苦者。”

“當你站在冰封雪凍的湖麵上,被飄舞的雪花所環繞時,請不要認為明天還會是這樣;今天的幸福可能會成為明天的痛苦,稍縱即逝的或許就是永恒的……”

癡者聽了禪師的這番話後,豁然開悟了。他高興地說:“我明白了。”

“在你對世間萬物沒有真正領悟之前,請不要說‘我明白了’。”禪師接著說。

我們眼中所觀之物往往很容易流於其表象,越加主觀地認定自己的看法,就越多一些後悔。

再看下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居士,他到一所有名的禪院去拜訪一位禪師。與禪師見麵之後他們談話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到了午飯時間,禪師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為他們做了兩碗麵條,麵條味道很香,隻不過是一碗大一碗小。兩人坐下,禪師看了一下麵條,便將大碗推到居士麵前,說:“你吃這個大碗。”

本來按常理居士要謙讓一下,將大碗再推回到禪師麵前,表示恭敬。沒想到居士卻看也不看禪師一眼,徑自低頭大吃起來。禪師見狀,雙眉緊鎖,有些不悅。居士並未察覺,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頭卻見禪師的碗筷絲毫未動,於是笑問禪師:“師父為何不吃?”

禪師歎了一口氣,一言不發。

居士又笑著說:“師父生我的氣啦?嫌我不懂禮儀,隻顧自己狼吞虎咽?” 禪師沒有答話,隻是又歎了一口氣。

居士接著問道:“請問禪師,我們如此推來讓去,目的是什麼?”

“讓對方吃大碗。”禪師終於答話了。

“這就對了,讓對方吃大碗是最終目的。那麼如您所想,爭相推來讓去,何時將麵條吃下肚去?我將大碗麵條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悅,難道您謙讓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來讓去又有什麼意義呢?”禪師聽完居士的一番話,心中頓悟。

特入空門問苦空,

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

為夢浮生是夢中?

--唐·白居易

隨性隨心

你的生活不是試跑,也不是正式比賽前的準備運動。因為生活不是演戲,它沒有排練的機會。不要讓生活因為你的不負責任而白白流逝。要記住,你所有的歲月最終都會過去的,隻有做出正確的選擇,你才配說你已經活過了這些歲月。

當一個小和尚告訴他的師父,他打算秋天開始學習國畫時,師父隻說了一句話:“不管怎麼樣,下一個五年都要過去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小和尚不解地思索著,他覺得自己希望得到的鼓勵成了泡影。那天晚上,靈感突然在他腦子裏閃現,他頓時明白了。不管怎麼樣下一個五年都要過去的;不管他做了什麼,或什麼也沒做。在這五年結束的時候,他回首自己走過的路,可能說:“我學了國畫,現在我比那時長進了五年。” 也可能說:“因為我當時沒學國畫,現在我還是原來的樣子,這些年我幹了些什麼呢?”

現在,每當這個小和尚麵臨做或不做的選擇時,他就對自己說,不管怎麼樣,下一個五年都要過去的。這句話以神奇的方式使他做出明智的選擇。

但是,如果不是在做或不做之間,而是在做這些還是做那些之間做出選擇,那該怎麼辦呢?

“當二者都定不下時,二者都幹。”師父這樣建議他。“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兩種選擇都付諸實踐,這樣遠比隻選擇一種而放棄另一種要好。”

你是否有時覺得什麼選擇也沒有?這是無稽之談!你總會有選擇的。你不過認為你可以做的隻有一件事--這件事也幾乎總是別人想做的。當你覺得束手無策時,換一個地方挖一個洞。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

你必須自己思考,並付諸行動。即便做出的決定未能如願以償,但采取行動能夠增加采取更多行動的可能性;而什麼也不做隻能增加下一次有所選擇的可能性,到時候你肯定又會隨波逐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