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風清雲淡 (1)(2 / 3)

學僧大驚道:

“不信者譏為邪見,禪師怎可說為真諦?”

“不信者自不信,真諦自真諦。因其真諦,故凡夫斥為邪見。邪見者,何能語真諦?”慧忠國師作了總結。

學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成功,關鍵就在於自己對事物的把握能力。許多人生活和事業的失敗,在於太願意聽從別人的“忠告”。記住:上天讓每個人長一個腦袋是用來思索的,不是用來戴帽子的!

數年前,塵風和尚因不守清規被逐出師門。

在此之前,他經常冒充智者,愚弄附近的村民。

一個農民養了一百隻鵝。有一天,死了二十隻。於是,他跑到塵風和尚那裏,請教怎樣牧鵝。

塵風和尚專注地聽完農民的敘述,問道:“你是什麼時候放牧的?”

“上午。”

“哎呀!純粹是個不利的時辰!要下午放牧!”

農民感謝塵風的勸告,高興地回了家。三天後,他跑到塵風和尚那裏。

“師父,我又死了二十隻鵝。”

“你是在哪裏放牧的?”

“小河的右岸。”

“哎呀,錯了!要在左岸放牧。”

“非常感謝您對我的幫助,師父,菩薩保佑您。”

過了三天,農民再次來到塵風和尚那裏。

“師父,昨天又死了二十隻鵝。”

“不會吧!你給它們吃了什麼?”

“喂了包穀,包穀粒。”

塵風和尚坐著深思良久,開始發表見解:

“你做錯了,應該把包穀磨碎喂給鵝吃。”

“萬分感謝您,師父。”

又過了三天,那位農民有點不快地、但又充滿希望地敲著塵風和尚的房門。

“唔,又碰到什麼新問題啦?”塵風和尚得意地問道。

“昨晚又死了二十隻鵝。”

“沒關係,隻要充滿信心,常到我這兒來。告訴我,你的鵝在哪裏飲水?”

“當然是在那條小河裏。”

“真是大錯特錯,錯上加錯!不能讓它們飲河水,要給它們喝井水,這樣才有效。”

“謝謝,師父。您的智慧總是能指導我采取正確的行動。”……

幾天後,那位農民通過開著的門進來時,塵風和尚正埋頭讀著一部厚厚的經書。

“您好,塵風師父。”那位農民帶著極大的尊敬說道。

“菩薩把你召到我這兒。看,甚至現在我都在替你的鵝操心。”

“又死了二十隻鵝,師父。現在我已經沒有鵝了。”

塵風和尚長時間地沉默不語。深思許久後,他歎息道:“我還有幾個忠告沒對你說,多可惜啊!”

別人的忠告通常隻是一個參考,真正需要的是你要能據此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使事情向著希望的方向發展。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癡者因為自己總是看不到人間的真實,從而去向禪師請教。

“禪師,請你告訴我怎樣才能看到人間的真實?我在人生路上艱難地跋涉,到後來我才發現,我始終走在一個表象裏。”

“當我被她的甜言蜜語所迷惑,決定娶她為妻時,一轉身,就發現她在用相同的語言與別人約會。”

“當我把我的所有贈給一個衣衫檻樓、麵色憂鬱的路人時,卻發現他對我毫無所求。”

“當我把對我笑的人當做我的朋友,罵我的人當做我的敵人時,卻發現想把我推下深淵的,正是那個對我笑的人。”

“為什麼愛我的人偏偏不說愛我?人在我的身邊,為何心卻走了?怯懦者為何平時總是穿著勇敢的外衣?明明有求於我,為何偏偏要把一箱箱的珍寶送給我……這些表象實在令人迷惑,禪師,請你告訴我,我應該怎樣去判斷?” 禪師說:“年輕人,有時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是真象,耳朵所聽到的往往是那些擾亂心智的聲音。因此,離你而去者也許是真心愛你的人。送你珍寶的可能正是有求於你的人。”

“當一個人送你鮮花,一個則送刺給你,請不要急於斷定哪一個是親你者,哪一個是疏你者。”

“當你看見一個人鮮血淋漓地躺在地上,一個人站在旁邊無動於衷時,請不要貿然斷定哪個是死者,哪個是生者。”

“當你看到一個黑發者和一個白發者站在一起時,請不要在兩者誰是老人的問題上妄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