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天心月圓 (4)(2 / 3)

百尺竿頭不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唐·長沙景岑

人生碌碌為誰忙

在自己確實需要的時候,讓別人幫助自己,借助別人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並不是卑微自私的想法,因為整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大家庭。

佛光禪師有一次見到克契禪僧,問道:“你自從來此學禪,歲月匆匆,已有十二個秋冬,你怎麼從不向我問道呢?”

克契禪僧答道:“老禪師每日很忙,學僧實在不敢打擾。”

時光迅速,一過又是三年。一天,佛光禪師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禪僧,再問道:“你參禪修道上,有什麼問題嗎?怎麼不來問我呢?”

克契禪僧回答道:“老禪師很忙,學僧不敢隨便和您講話!”

又過了一年,克契學僧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麵,禪師再對克契僧道:“你過來,今天有空,請到我的禪室談談禪道。”

克契禪僧趕快合掌作禮道:“老禪師很忙,我怎敢隨便浪費您老的時間呢?”

佛光禪師知道克契禪僧過分謙虛,不敢直下承擔,再怎樣參禪,也是不能開悟。

佛光禪師知道非采取主動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禪僧的時候,問道:“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老是不來問我呢?”

克契禪僧仍然說道:“老禪師,您很忙,學僧不便打擾!”

佛光禪師當下大聲喝道:“忙!忙!為誰在忙呢?我也可以為你忙呀!”

佛光禪師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打入克契禪僧的心中,禪僧克契恍然大悟。

世間的事情總是很奇特,有的人感覺自己很年輕,但是卻沒有了思想的活力;有的人年壽已高,卻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有的人則說時間隻是生命外在的刻度。這就是人的心態決定一切所致的,即使你修佛多年也避免不了有心浮氣躁的時候,但如果你能夠改變自己的思想感念就會有不同的人生。

佛光禪師的弟子大智,出外參學二十多年後歸來,正在法堂裏向佛光禪師述說在外參學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帶著欣慰嘉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後大智問道:“這些年來,老師一個人還好吧?”

佛光禪師滿意地說:“很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裏泛遊,世上沒有比這種更欣悅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忙得很快樂。”

大智關心地說道:“老師您也應該多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

第二天清晨,大智還在睡夢中,就隱隱聽到從佛光禪師的禪房傳出陣陣誦經聲。接下來一整天,佛光禪師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徒開示講說佛法,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與信徒的交談告一段落,大智擔心地問佛光禪師:“老師分別這20年來,您每天的生活這麼忙碌,怎麼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後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響著。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鬆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宋·李翱

識得自性

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前途。要有主見,不要人雲亦雲。你想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香林澄遠禪師把證悟禪理、求得解脫看作是識見自性。一天,上堂說:“你們眾人都是挑著行李、四處行腳的漢子,你們識得自性;如果有人識得自性,不妨站出來說說看。”

停了一會兒,禪師見沒有人站出來。又繼續說:“如果你們不認識自生,即使走南闖北,也不過是昏頭昏腦。讓人隨意哄騙而已。我再問你們一回。各位平時參禪學法,掃地煎茶,遊山玩水,有沒有想過,到底什麼才是自性?”

依舊沒人回答。香林澄遠繼續開示道:“你們成天嘴裏說自性始終不生不滅沒有高下、好醜之分,那麼它究竟在哪裏呢?如果你們知道了它的下落,也就知道了諸佛的解脫法門。這樣,你們就會悟道見性,知道自己是生命唯一的主人,就能始終不疑慮,說話吐氣都能理直氣壯,任何人對他都無可奈何。這就好像買田必須拿到契約一樣。沒有契約田不能算是你的,即使官府判給你,也沒有憑據早晚還是被人奪去。參禪學法的人也是一樣,總要有一顆圓滿自在的心。你們誰有契約?拿出來看看。”

香林澄遠停住了話,注視著僧眾然後又興致勃勃地說開去:“自己做不了主人,即使學了一千種巧妙的理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也不過是鸚鵡學舌。賣弄別人的東西,對自己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