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天心月圓 (2)(3 / 3)

徒弟甲說:“這隻蜜蜂真是愚蠢呀,既然知道這個方法行不通,為什麼還要努力呢?它這樣做即使飛一輩子也不可能成功。”

他從中得到領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強求,該放手時就放手。

徒弟乙說:“這隻蜜蜂真頑強,它那麼勇敢,失敗了也不屈服。”他也從中得到啟示:做人就應該像蜜蜂那樣,鍥而不舍,敗而不餒,百折不回。

於是,兩人爭執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他們隻好去找師父來評理:“究竟誰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呢?”

老和尚說:“你們誰都沒錯。”

兩個徒弟不解,心想,怎麼可能兩種觀點都對呢?難道師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讓我們再爭執了?老和尚早就看出了他們的心思,他微笑著,拿出一塊大餅,吩咐他們把大餅居中切開。徒弟二人照做了。

老和尚問:“兩個半塊餅,你說哪半塊好,哪半塊不好?”

他們回答不出。

老和尚說:“你們總是看到相異的地方,而沒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異,掩蓋了質的相同。”

反鑒歸澄漠,

容與含道符。

心與理理密,

形與物物疏。

蕭索人事去,

獨與神明居。

--支遁·《詠懷詩》

適時多變

龜兔賽跑本來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從中吸取教訓。要看清楚的是,做事情光有恒心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靈活善變的頭腦。隻有這樣,你才不會經常吃苦受累。

三更了,深遠禪師發現小徒弟還在練棍,便問:“徒兒,這麼晚了,你怎麼還不休息?”

小和尚答道:“師父,我想打敗師兄。”

深遠禪師說:“你師兄的悟性頗高,入門又比你早,他的武術境界你恐怕難於企及。”

小和尚說:“師父,我想,隻要有恒心、苦練習,我一定能夠超過師兄的。”

深遠禪師搖了搖頭,給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龜與兔相遇於草場上,龜在誇大它的恒心,說兔不能吃苦,隻管跳躍尋樂,長此以往,將來必無好結果,兔子笑而不辯。

“多辯無益,”兔子說,“我們來賽跑,好不好?就請狐狸大哥為評判員。”

“好。”龜不自量地說。

於是龜動身了,四隻腳作八隻腳跑了一刻鍾,隻有三丈餘,兔子不耐煩了,而有點懊悔。“這樣跑法,可不要跑到黃昏嗎?我一天寶貴的光陰,都犧牲了。”

於是,兔子利用這些光陰,去吃野草,隨興所至,極其快樂。

龜卻在說:“我會吃苦,我有恒心,總會跑到。”

到了午後,龜已精疲力竭了,走到陰涼之地,很想打一下盹,養養精神,但是一想晝寢是不道德,又奮勉前進。龜背既重,龜頭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見,它有點眼花繚亂了。

這時的兔子,因為能隨興所至,越跑越有趣,越有趣越精神,已經趕到離路半裏許的河邊樹下。看見風景清幽,也就順便打盹兒。醒後精神百倍,卻把賽跑之事完全丟在腦後。在這正愁無事可做之時,看見前邊一隻鬆鼠跑過,認為怪物,一定要去追上它,看看它尾巴到底有多大,可以回來告訴它的母親。於是它便開步追,鬆鼠見它追,便開步跑。奔來跑去,忽然鬆鼠跳上一棵大樹。 兔子正在樹下翹首高望之時,忽然聽見背後有聲叫道:“兔弟弟,你奪得冠軍了!”

兔回頭一看,原來是評判員狐大哥,而那棵樹,也就是它們賽跑的終點。那隻龜呢,因為它想吃苦,還在半裏外匍匐而行。

講完了故事,深遠禪師說:“出家了首先要舍棄的是執著心,這不是讓你不思進取,虛度時光,而是讓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態的平和。”

謀始創大業,

問道叩玄篇。

妙唱發幽蒙,

觀化悟自然。

觀化化已及,

尋化無間然。

--東晉·廬山諸沙彌

放下即自在

人的一生就如一次旅行,在這條路上總有太多的東西讓人難以割舍。但並不是每一件東西都對你很重要。這就需要你分清自己真正所要的。記住,在每一次停泊時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麼該丟,什麼該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來,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自在。

有一年,悅淨大師決定和幾個弟子去甘肅雲遊。當時,正逢該地區發生嚴重的旱災。悅淨大師的行囊中,塞滿了食具、切割工具、衣物、指南針、觀星儀、中草藥等。他認為這樣就為旅行做好了萬全之備。

一天,當地的一位土著向導檢視完悅淨大師的背包之後,突然坦率地問了一句:“這些東西讓你感到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