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雙手一揖:“是!”
景岑禪師搖搖頭說道:“回答我的隻是一個軀殼,而不是一個清明的生命。”
尚書低頭想了想,眼中雲霧迷茫:“隻有軀殼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話呀!清明的生命哪裏來的口舌?”
景岑禪師點點頭:“是否回答都沒有關係,關鍵是要自己覺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標,不要弄錯了人生的意義。弄錯了生活方式,必然會使自己成為生命的奴隸!
一年夏天,懷德大師到南方的一個小鎮去雲遊宣揚佛法。這天是個集市日,當地農民都拿著自己的物產到集市上交易。
懷德大師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賣檸檬,兩角錢一個。
老太太的生意顯然不太好,一上午也沒賣出去幾個。懷德大師不由動了側隱之心,他掏出一些錢,打算把老太太的檸檬全部買下來,以便使她能“高高興興地早些回家”。
當懷德大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太太的時候,老太太的話卻使他大吃一驚:“都賣給你?那我下午賣什麼?”
漸調漸伏息奔馳,
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受製第三》
禍兮福兮
世界上不存在極樂天堂,沒有人能夠逃脫不幸與不快,沒人能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凡事不能隻看到壞的一麵,而看不到好的一麵,遇事多朝好的方麵想,你就會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
大覺寺旁邊住著一位老太太,她每天都到寺裏來燒香,但每次總是一邊燒香一邊哭哭啼啼的。這令寺裏的老住持非常納悶。香客什麼樣的都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可就沒有像她這樣天天以淚洗麵的。
這一天老和尚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問老太太道:“你為什麼天天這樣哭個不止呢?”
老太太這才長歎一聲:“唉!全是因為我那兩個寶貝女兒。”
“你女兒怎麼了?”老和尚追問道。
“你說大女兒嫁給了一個賣草鞋的,小女兒又嫁給了一個賣雨傘的,讓我這老婆子怎麼能安心呢?”老太太一邊擦眼淚,一邊說。
“她們都有了歸宿,這不是很好嗎?”住持更覺得納悶。
“你說得倒好!晴天,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下雨,大女兒的鞋賣不出去。我又怎能不發愁呢?”老太太反駁道。
住持聽了,覺得有些道理,可又不覺得是那麼回事。
“我可怎麼過呀!我可怎麼過呀!”老太太說著說著便又捶胸頓足起來。
老和尚想了片刻說道:“你是不是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呢?”
聽到這句話,老太太停止了哭泣。“晴天,大女兒的鞋店生意紅火;雨天,小女兒的雨傘就暢銷了。晴天雨天都有生意可做,這不是很好嗎?”
經老和尚這麼一說,老太太破涕為笑:“唉!我真是老糊塗了,怎麼就不知道反過來想一想呢?多謝大師,多謝大師。”說完便回家去了。
從此老和尚再沒見老太太哭過,反而每次看到老太太時,她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
無論你是凡夫俗子還是得道高人,隻要善於換角度思考問題,那麼生活必定會快樂多於煩憂。
一個小和尚在廟裏待煩了,總覺得心情煩悶、憂鬱,高興不起來,就去向師父訴說了煩惱。
圓通和尚聽了徒弟的抱怨說:“快樂是在心裏,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淡然,則無往而不樂。”
接著,他給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個村落,有個老爺,一年到頭的口頭禪是“太好了,太好了”。有時一連幾天下雨,村民們都為久雨不晴而大發牢騷,他也說:“太好了,這些雨若是在一天內全部下來,豈不泛濫成災,把村落衝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幾天下,這不是值得慶幸的事嗎?”
有一次,太好老爺的太太患了重病。村民們以為,這次他不會再說“太好了”吧?於是,都特地去探望老太太。
哪知,一進門,老爺還是連說:“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不禁大為發火,問他:“老爺,你未免太過分了吧?老太太患了重病,你還口口聲聲太好了,這到底存的什麼心呀?”
老爺說:“哎呀,你們有所不知。我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始終是老婆照顧我,這次,她患了病,我就有機會好好照顧她了。”
講完了故事,圓通和尚啟發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壞事從另一個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啟示嗎?隻要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一切遭遇,就沒有什麼擺脫不了的憂鬱。”
還有一個故事:一次,兩個徒弟看到屋裏飛進一隻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飛,卻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擋住了,一次次徒勞地摔下來。